陶乐县

陶乐县

中文名 陶乐县
撤销时间 2003年
目录导航

名词解释

秦统一中国后,在县境内修筑军事城障——“浑怀障”(位于县境内兵沟南)。 汉晋时,浑怀障仍为军事要地。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在此置历城,北周置历城郡建安县。隋代改建安县为广润县,后又改广润县为 灵武县。唐时,灵武县治南迁,浑怀障古城遂废。西夏建立后在县境北部置省嵬城。元属甘肃省 宁夏府路辖。明代在其南部修筑东长城和行堤后,大部境地划在长城之北,称为边外地。此后成为蒙古族游牧地。清属绥远省,即今内蒙古自治区 鄂托克旗。

解放前

行政区划为乡保甲制,辖2乡7保。其中第一乡南起 横城清水沟,北止甘草坑,驻高仁镇;第二乡南起马太沟,北止劳石旦,驻察罕埂。1949年初,2乡7保50甲调整为4保42甲。

解放后

设置2个区4乡13个村。其中第一区驻高仁镇,辖高仁镇乡(驻高仁镇)和六顷地乡(驻六顷地),各辖3个村;第二区驻察罕埂,辖铁面乌素乡(驻铁面乌素,辖3个村)和红崖子乡(驻红崖子,辖4个村)。

1950年6月,撤销区级建制,全县设5个乡。其中第一乡驻高仁镇,第二乡驻马 太沟,第三乡驻沟湾子,第四乡驻察罕埂,第五乡驻白银套海。

1952年春,陶乐县第五乡的渡口村、 石嘴山渡口东岸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管辖。10月,从第二乡一乡,定名为第三乡,驻六顷地;原第三乡改为第四乡,驻地迁至铁面乌素;原第四、五乡分别改称第五、六乡。

1953年初,陶乐县驻地迁至马太沟。

1954年初,第三乡的西梁村划归第二乡;第四乡的铁面乌素划归第三乡;第三乡驻地迁至王家庄子西龙王庙附近;第四乡驻地迁至察罕埂;第五乡驻地迁至红崖子。

1956年11月,组建新星乡,驻月牙湖。1957年,马太沟乡改置为马太沟镇;10月,新星乡更名为月牙湖乡。

1958年,全县组建为3个人民公社,下设12个生产大队。其中灯塔公社由原马太沟镇、六顷地乡组建,驻马太沟,辖六顷地、新华、新村、东采、义和、马太沟6个生产大队;红星公社由原月牙湖乡和高仁镇乡组建,驻高仁镇,辖月牙湖、高仁镇、杨柜3个生产大队;红旗公社由五堆子、红崖子、白银套海3个乡合并组建,驻红崖子,辖五堆子、红崖子、白银套海3个生产大队

1959年4月,灯塔、红星、红旗3个人民公社分别更名为马太沟、高仁镇、红崖子人民公社。1960年10月,3个人民公社撤销 ,全县组建为1个人民公社,下设月牙湖、高仁镇、六顷地、新华、新村、马太沟、义和、予安、五堆子、红崖子等10个生产大队。

1961年5月,将原1个人民公社划分为5个公社。10月,又 增设一个公社。此时,全县共辖月牙湖、高仁镇、马太沟、新华、五堆子、红崖子等6个公社。1962年,各公社撤销所属生产大队,实行公社、生产队两级管理体制。9月,撤销月牙湖、新华2个公社。

1963年春,由马太沟公社分设六顷地公社。1966年春,撤销六顷地公社,并入马太沟公社。

1981年7月,县城组建街道办事处。1984年,4个人民公社改称为乡;从马太沟乡分设六顷地乡。1985年4月,在县城街道办事处的基础上组建了城关镇;此时,全县共辖城关镇和高仁、六顷地、马太沟、五堆子、红崖子等5乡。

2003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精神,陶乐县建制被撤销,原陶乐县城更名为陶乐镇。此次的行政区划调整将原陶乐县月牙湖乡划归银川市兴庆区管辖;其余地方划归平罗县管辖

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划
  
  
银川市 西夏区  金凤区  兴庆区 永宁县  贺兰县 灵武市
石嘴山 大武口区 石嘴山区 平罗县  陶乐县  惠农县
吴忠市 利通区 青铜峡市 同心县  盐池县  中卫县 中宁县
固原市 原州区 海原县  西吉县  隆德县 泾源县 彭阳县

词条图册

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划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