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墓这个名字,在上海及青浦地区上了岁数的老人比较清楚。据记载陈墓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有个姓陈女子死后葬在了那里。所以从此这个地区就叫起了陈墓。
陈墓现在的名字是“锦溪”,据记载公元1163年孝宗帝带着他的爱妃路过锦溪,因这位姓陈的妃子迷恋这里的景色,于是在此小息,然而当时因路途的疲备加至水土的不服,这位妃子病倒了,久治不愈最后这位从北方来的妃子就这样睡在了“锦溪”。
陈妃的死,给孝宗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孝宗为爱妃选地造墓,但说来奇怪,最后这位皇帝是将他的爱妃葬在了锦溪的五保湖中,并且悲愤提笔将这个小镇的名字来了个改头换面,取名“陈墓”。由此,陈墓的由来就此打下了一个句话。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感叹号及问号。
为何要将姓陈的妃子葬在锦溪呢?为何又将其名改为“陈墓”呢?又为何他们会在锦溪呢?在着众多的问号。我开始翻阅锦溪的各类书籍。--待续---------------2009年9月17日
陈墓流传着很多故事。很似让人回味。
就像“三十六顶桥,七十二座窑”、袜底酥、朝北庙、观音桥、陆氏祠堂等等。
最近发现这个江南小镇上又多了几个值得关注的文化亮点——江南宣卷和民间泥塑。
在当地人眼中,这就叫“锦溪宣卷”,至于为什么,打探了许久方才得知,宣卷这一民间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是锦溪人,很有名气,还在2010上海世博会现场表演。
锦溪宣卷历史久长,是江南宣卷的典型代表,也是昆山市民间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锦溪宣卷”由主唱,伴唱、丝弦伴奏组成,其中主唱者是宣卷班子中的灵魂,担负起演绎故事,说表情节,演唱曲调的重任。伴唱的帮腔悠长、抒情,有时运用小嗓或翻高,起到补充和对比作用。伴奏时和时停,错落有致,使宣卷演唱动静结合,张弛有序。
资料记载中:锦溪宣卷源于唐朝之“变文”、“俗讲”; 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民国时,苏州宣卷民间艺术家们在原“木鱼宣卷”的基础上,创制“丝弦宣卷”。“锦溪宣卷”就是苏州宣卷的一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锦溪北管泾村黄锦文拜张佑良为师习学宣卷;解放后,锦溪张家厍村王秉中从沪剧改行宣卷。二人自成一派的宣卷风格,成为“锦溪宣卷”的双雄。至今传世的宣卷剧本就有百余卷,如《百花台宝卷》、《香山宝卷》、《城隍宝卷》、《桃花宝卷》、《玉连环宝卷》、《珍珠塔》、《秦香莲》、《玉蜻蜒》、《孟姜女》、《顾鼎臣》等达百余本。
●1984年由昆山市文化馆创作的宣卷坐唱《天堂哪有人间好》被苏州市文化馆选调,参加中央宣传部、文化部 邀请的赴京汇报演出队,进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同志作汇报演出。
●2001年锦溪镇文体站创作的宣卷表演唱《乡情乡音歌颂党》参加昆山市群文创作节目会演荣获“一等奖” 。
●“锦溪宣卷”2006年被列入“苏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6年锦溪镇文体站创作的宣卷表演唱《老俩口搬家》参加苏州市群文新作会演荣获“二等奖” ;2010年入选参加昆山市优秀传统文艺节目展演“玉出昆冈”演出,同年还入选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巡演.
●2008年锦溪镇文体站对宣卷坐唱《天堂哪有人间好》进行了重新创作编排,参加昆山市群文创作节目会演荣获“优秀展演奖”,同年入选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荣获“丰收杯”大奖。
●2008年6月“锦溪宣卷”王丽娟被命名为“苏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和2011年,锦溪镇成功举办“千年宝卷锦溪传唱——江浙沪宣卷演唱交流活动”。
●“锦溪宣卷”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2010年锦溪镇成功申报“苏州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宣卷之乡)” 。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I5MjU2MTU2.html[1]
据说因为当时孝宗皇帝在当时的陈墓(现称锦溪),而当时的生活环境的不适,食物也不合口味,下人就想了个方式,仿造当时宫里的御善,在做工方面面质更加细腻,同时加入了一些植物油类,经过烘烤后,就制成了这个饼,但袜底酥的名字可不是这样得来的。其因作出的形状效果类似鞋底形,但又口感松脆,而称袜底酥。这是其一版本,到了陈墓,就可以尝尝,陈墓(现称锦溪)特产袜底酥了。
陈墓桥很多,走进古镇,进入你眼帘的就是桥了,有人说陈墓的桥名是同杭州基本相似的。
陈墓桥多同样也带动了另一个多,那就是烧砖的窑了。故事要从明朝初年说起,朱元璋刚登基,为稳固江山。他的军师刘伯温,四处寻游,正巧一日游历陈墓时。被这里的桥多河道宽大所吸引。不时间令他想到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这里将会是他的君上的一大威胁。
回到皇宫后,这位老臣如实说出详情,后来就在这个小镇上造了几顶锁颈桥,“天不桥”就是其中一座,另又建了烧砖窑。从此这里就开始有了一句客套话“本来是出千军万马,结果出了千砖万瓦”。
锦溪桥多,众多古桥中数南塘桥最为珍贵,它建于南宋初年,在镇区为最高一座古桥,在明清时期,引来了众多的诗人,沈周、文征明、祝允明等辈就在此桥上吟诗作画,因站在此桥可观全镇四方景色,并且在桥下又有一座凉亭,因此后被誉为“锦溪八景”之古井风亭。现此桥依旧座落于锦溪三图河上,并由已故画家陈逸飞先生,画在了联合国首日封上。
锦溪的“通神庵”其实是道院。“院”和“庵”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院”是道观,道士栖息的地方。“庵”是庵堂,尼姑藏身的地方。那么来锦溪抗金的宋孝宗为何给道院取一个尼姑庵的名字呢?有人认为那是皇上的笔误。话说绍兴末年,金兵作乱,大举侵宋,南宋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朝廷内部又奸臣当道,忠良受害。扬州有个姓陈的官员,因主张抗金,写了份奏折给朝廷,立刻遭到了秦桧等人的迫害,不得不饮鸩自尽,弄得家破人亡,只留得老妻与爱女碧玉苟且偷生。一日,碧玉陪母亲去附近的道院烧香。归家路上,被一伙人拦住了去路。一个官宦子弟打扮的人,上前就要调戏碧玉。原来那人是秦桧的一个远房亲戚,人称“秦鬼”。他仗着秦桧在朝廷的势力,在地方上无恶不作。他早就垂涎碧玉的美色,如今一见,魂魄都被勾走了,立刻心生歹念。碧玉连忙从腰间抽出随身携带的剑来,护住了身体。原来那碧玉不仅生得细白清秀,美丽动人,且弹得一手好琴,练得几招剑法。秦鬼没有料到这一手,愣了一下,碧玉借此机会,拖着母亲混入了人群,好歹才得以逃脱。秦鬼并不罢休,到处打听碧玉娘俩的下落。碧玉娘俩知道在扬州已很难度日,便连夜弃家逃往苏州。苏州是碧玉的舅家,舅舅在葑门开了一家酒肆。虽范围不大,可店面地段较好,顾家盈门。舅舅十分同情娘俩的遭遇,就留她们在店里帮工。碧玉就在厨房内理菜洗碗。一日,店里来了许多客人,忙不过来,舅妈就叫碧玉出去帮忙。谁知当碧玉将一碟酒菜端上桌子,想离开之时,纤纤玉手突然被人一把抓住。碧玉抬头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那人不是别人,正是秦鬼!秦鬼因狐朋狗友邀请,来苏州游山玩水,不想在这里遇到了正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碧玉,哪里肯放。碧玉一面反抗,一面呼救。舅舅舅妈赶来相助,却被秦鬼的抓牙拦在一边。正在这时,店门口出现了一个眉清目秀,气宇不凡的公子爷,他听见人群中的叫声,立刻飞身上前,一把推开了秦鬼。秦鬼见有人多管闲事,恼羞成怒,朝那公子爷一拳打来。公子爷的手下眼明手快将秦鬼的手轻轻一按、一扭,秦鬼立刻疼痛得“嗷嗷”直叫。秦鬼不服输,向那人飞起一脚,那人侧身一让,秦鬼自己跌了个四脚朝天。秦鬼见势不妙,只得与爪牙们狼狈而逃。碧玉谢过公子,公子回礼道:“区区小事,不足言谢,只是然望小姐以后小心才是。”这一夜碧玉娘俩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含泪告别了舅舅,向临安而去。临安是个主战派代表叫张浚,德高望重,刚正不阿。他曾与陈家老爷是同僚,老爷在世时平日里也与他有些来往。碧玉娘俩就决定投他们下避难。张浚对陈家老爷的遭遇深表同情。见孤女寡母十分怜悯,又见碧玉聪明伶俐,十分喜欢,二话没说收留了他们。再说张浚家里有一个常客,就是宋高宗的养子赵玮。赵玮是个胸有大志,嫉恶如作仇的人,除了对韩世忠和忆故岳飞十分崇拜外,在朝内最崇拜的莫过于张浚了,因此他常与张浚谈论天下大事。一天赵玮到张府拜望,忽听得不远处飘来了一阵琴声。琴声似诉似泣,似有万千委屈、万千愤懑、万千柔情在胸中激荡。赵玮非常惊奇,问谁在弹琴,是否可以引见一下。张浚当然允诺。不想两人一见,同时愣住了。原来在苏州城里英雄救美的不是别人,正是赵玮,赵韦是去苏州微服私访,正好路过了小店……两人此时相见,分外亲切,一时又觉得无从说起。自此,赵玮到张家来的更密。张浚见两人情投意合,便亲自为媒,促成了两人的婚事。却说数年之后,赵玮亲征抗金,碧玉随夫出征,来到了锦溪。夫妻俩就住在镇西南的天庆观旁。那时天庆观规模尚小,可香火很盛。碧玉天天都要去观内烧香。一是为屈死的父亲超度,二是祈祷上天保佑丈夫平安。天庆观内的“蓑衣真人”本领了得,料事如神,曾劝陈妃近日不要出门。但报国心切的陈妃哪里肯听!果然,长白荡一战,陈妃香消玉殒!赵玮痛不欲生。将他埋葬在了五保湖中。碧玉的寒骨总算有了葬身之地,但她的魂魄又会飘向何处呢?这正是赵玮万分挂念之事。去临安即位前,赵玮去与天庆观里的道长“蓑衣真人”道别,想到真人对碧玉生前的关心,决定赐他一块扁额,留作纪念。“先生矣,通神也!”赵玮想起前事,不禁脱口而出,挥手写下了“通神”两字。还缺一个“院”字扁额就写成了。赵玮忽然停下了笔来,略一沉思后,笔峰一抖,竞补写了一个“庵”字。大家一愣,都以为赵玮国事烦心,笔误了,但都不敢出声。惟独“蓑衣真人”点点头,又摇了摇头。他明白那是赵玮的良苦用心,赵玮真希望天庆观能成为“通神庵”啊,让碧玉的亡魂在这里找到归宿。回宫以后,赵玮才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些不妥,于是下旨在五保湖畔建了“莲池禅院”,为碧玉护灵。不想这一来,为古镇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