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

白藜

植物界
中央种子目
中文学名
双子叶植物纲
亚科 环胚亚科
藜属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藜是藜科植物一年生草本,高30-150cm。茎直立,粗壮,具条棱,绿色或紫红色条纹,多分枝。叶互生;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或为叶片长的1/2;下部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3-6cm,宽2.5-5cm,先端急尖或微纯,基部楔形,上面通常无粉,有时嫩叶的上面有紫红色粉,边缘有牙齿或作不规则浅裂;上部叶片披针形下面常被粉质。花小形,两性,黄绿色,每8-15朵聚生成一花簇,许多花簇集成大的或小的圆锥状花序,生于叶腋和枝顶;花被片5,背面具纵隆脊,有粉,先端微凹,边缘膜质;雄蕊5,伸出花被外;子房扁球形,花柱短,柱头2。胞果稍扁,近圆形,果皮与种子贴生,包子花被内。种子横生,双凸镜状,黑色,有光泽,表面有浅沟纹。花期8-9月,果期9-10月。

食用方法

用沸水焯后,再用清水漂泡,可炒食、凉拌或做汤,也可晾干贮藏。

藜别名

灰菜、白藜、灰条菜、藜、地肤子、飞扬草、粉条菜、粉仔菜、粉籽菜、格气太、红落藜、灰藋、灰斗苋菜、灰堆头菜、灰灰菜、灰灰条、灰灰苋、灰藿、灰藜、灰蓼头草、灰条、灰条藜、灰条头、灰苋、灰苋菜、回回菜、鸡爪草、绿藜、落藜、诺衣乐、蓬子菜、舜芒谷、碎米草、野白苋、野灰菜、野灰草、野茼蒿、野苋菜、猪灰头菜、阿拉普塔、白灰菜、白葵、赤藜、刺藜、大藜、地蚕草、狗尿菜、鹤顶红、红心灰藜、红心藜、灰涤菜、灰料头、灰苕、灰甜菜、灰挑菜、灰条银粉菜、灰苋头、霍藜、金锁天、拉俄、莱、劳里、劳力、厘、黎、龙降义、蔓华、喏衣乐、小叶藜、胭脂菜、臙脂菜、银粉菜、中红藜、猪菜[1]

分布

藜(礼记)灰藋(本草纲目)、灰菜(救荒本草)一年生草本,分布遍及全球温带及热带,我国各地均产。生于路旁、荒地及田间,为很难除掉的杂草。

药用价值

幼苗可作蔬菜用,茎叶可喂家畜。全草又可入药,能止泻痢,止痒,可治痢疾腹泻;配合野菊花煎汤外洗,治皮肤湿毒及周身发痒。果实(称灰藋子),有些地区代“地肤子”药用。本种分布甚广,形态变异很大,已发表的种下等级名称很多,相当混乱。我们认为非进行世界性的整理工作难于弄清楚,这里暂不细分,统归入本种之内。医药,幼嫩全草:甘,平。有小毒。清热利湿,透疹止痒,杀虫。用于痢疾,泄泻,湿疮痒疹,毒虫咬伤。茎:涂疣赘黑痣,蚀恶肉。[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