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桥镇位于天台县西部,距县城10公里,毗邻104国道及上(上虞)三(三门)高速公路出口,323省道穿镇而过,是天台西部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中心,是省、市中心城镇和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是全国最大的产业用布生产基地,2000-2001年先后被命名为省级教育强镇、省级卫生镇。
现有行政区域17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辖10个办事处、10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约11万人,其中集镇人口2.5万人,农业人口10.45万人,农村劳动力6.37万人;耕地面积 5.06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2万亩;林地面积13.414万亩。人文景观及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陆蠡故居、开岩景点、天下第十七水等著名景点。
改革开放以来,平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小城市的总体目标,实施“工业强镇、农业富民、市场兴镇、城建美镇”的战略,大胆开拓,务实创新,城乡面貌和综合实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5亿元,财政总收入24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
“工业至高无上”的理念已被牢固树立,已形成工业用布、旅游品、橡胶制品、化学制品等四大支柱产业,建成产业用布特色园区一个,一期占地250亩,入园企业25家,固定资产投资4473万元,总产值5356万元。二期占地200亩,已完成五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特色园区立项。
平桥镇“以商立镇”,自五代后梁时期起就有人类聚居,以后因其独特的经济地理条件而发展成天台县最大的农村集镇,历史上曾与黄岩路桥、临海杜桥并称台州“三大桥”。
自明清以来属祥鸾乡二十六都,其中西南下园殿一带属永堡乡二十九都,统称大西乡,明成化年间起至解放后均称平镇。1950年称平镇乡,1956年前山、东林两乡并入为平桥乡,1958年“公社化”为平桥人民公社,1981年花市、前山两个公社分出后复称平镇人民公社,1983年5月机构改革置乡,称平镇乡。1985年5月批准为建制镇称平镇。1992年“撤区并乡扩镇”,平镇与前山、东林、花市、平北、宁协、紫凝乡合并,称平桥镇。[1]
工业:产业用布、旅游品(自动冲气床 )
农业:紫凝荞头、紫凝山柿、西坑药材(天麻、白术)、茭白、长毛兔、放养鸡、花卉苗木等。
另小狗牛与天台山云雾茶较为出名。
陆蠡(1908一1942),字圣泉,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原籍浙江天台。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曾翻译俄屠格涅夫《罗亭》,英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法拉芳登的《寓言诗》和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朴实、诚挚。
街分为上街、中街、下街,这是纵向的,其实是纵横交错的,横向有街中街,比如,与中街相连的平头潭街;巷闾也多,比如官田巷、山头徐等。实际上,老街如书签,夹在村庄的书页中。更有历史名胜,比如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的故居以及陆氏宗祠等。此外,这里既建有中式的寺庙,也有西式的教堂。
陆蠡故居这民清式的小筑,偏于一隅,杂草长及膝盖,让人嗟叹。陆蠡出名的散文集《囚绿记》, 以及乡土系列的篇什《水碓》、《哑子》,后期的《昆虫鸟兽》、《私塾师》等,那是被后人所称颂的。[1]
初冬时节,当你漫步在平桥花墅的小道上,愣不丁,就有鞭炮锣鼓声响起,一群扛着台柱、台梁的后生跑过身边,那雄壮如虹的气势,使你不由地跟着众人呐喊,这就是当地的“抢高台”传统活动。
说起高台,不得不说说500多年前那位庞泮大人。他为朝中谏官,并以“弹劾不避权骨,直声动天下”而载入了《明史》,他从京城告老归乡时,明孝宗皇帝恩准他将宫中五凤楼的图纸带回故乡,从此天台民间便有了一座皇家建筑,五凤楼成了庞氏族人的骄傲。附近的村子里要搭戏台请戏班,庞氏的族人想,何不仿照五凤楼造一座易装易拆流动的戏台?这戏台既能将这座皇家建筑流动展览,又免去了各村建戏台的开销。于是就有高台,它高三层,飞檐翘角,画栏雕梁,披红挂彩,气宇轩昂。因为它的台脚比一般的戏台要高,故称“高台”。
每到秋冬时节,各村纷纷庆贺喜庆,演戏也多了,“抢高台”的场面也是高潮迭起。凡是庞氏族人居住的村落演戏,就会从该村中选出四五十个后生到庞氏宗祠搬来高台构件,搭建高台。
每到傍晚,台上的才子佳人将终成眷属,台下的后生们也是兴致高涨,跃跃欲试。附近的百姓还一个劲地赶来,他们并不是想看一看戏文的结局,而是来为“抢高台”助威的,他们也想看看,这次抢高台又是谁能夺魁?后生们拆下三层翘檐飞角的高台构件,此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四五十个后生肩扛台柱、台梁,一路小跑,朝董家殿的庞氏宗祠奔去,沿途的百姓呐喊助威,最先到达庞氏宗祠的后生,俨然成了宗族的英雄,倾刻间,便在众人口中传颂开来。
到了解放前期,庞氏宗祠里竟有六套的高台构件,可见“抢高台”之兴盛。百姓们还编出了民谣到处传唱:
皇帝恩赐“高台戏”,年年做戏大吉利。
后生望了“高台戏”,做人勿淘女客气。
做囡望过“高台戏”,出嫁勿淘公婆气。
老人望了“高台戏”,健康长寿心如意。
公元2001年的秋后,庞氏族人根据遗留的史料、以及新屋下村的两根高台柱料,重新制作了高台构件,并在新屋下村一块空地上搭台演戏。四周的百姓纷纷涌来,他们是想看看久违的“高台戏”,想看看久违的“抢高台”。
庞氏的族人一代代延续着“抢高台”,这种没有竞技意味又没有奖罚的游艺活动,能这么兴致勃勃流传了600多年,在它身上已经不是一般的民间活动,而是积淀了庞氏族人浓厚的情感。那分对祖先的敬仰,对正直不阿气质的敬仰,还有为祖先功绩而骄傲,对宗族精神传承的期待。
平桥镇“抢高台”被列为台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2021年4月,入选2021年度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名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