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坊民居

八坊民居

中文名 八坊民居
著名景点 一挑檐等
目录导航

历史渊源

临夏古称河州,知道河州的人,还会知道临夏市内的回民又称“八坊人”。“八坊”和“河州”同时成为了临夏的别称。八坊这个名称的起源和临夏民族建筑是孪生兄弟。它源于伊斯兰教的八座清真寺及其教坊,最早的八坊具体地点在临夏市广场洪水河以南,三道桥以北,东自上二社以西,西至西巷以东的这片回民聚居区。以后的八坊扩大到小西关一带,南关、前河沿、大小西关等。据史载,从元朝至元十年(1273年)建起了第一座清真寺——南关清真大寺。到清初,在南关内外,先后建立了八个清真寺,便有了“八坊”(者麻提)之说,清朝后期虽然清真寺增多至十几座,但是习惯上人们将这片地方还以八坊相称,八坊这一名称的确有了几百年历史。

临夏八坊的古建筑是回族前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对这一特有的地方优势和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承前继后,扬长避短,不但可以挖掘其价值和潜力还能更好地弘扬特色文化。

民居特色

八坊民居多以四面合围、对称封闭式的小型四合院为特征。这种四合院有大有小,依据主人家的经济实力而定,而且大都讲究中国传统的建房方位--坐北朝南,修有三间堂屋(上房、正房),两侧各修有耳房,院子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厢房三间,实际上是一明两暗,中为阳,两旁为阴,也有修南房的。在房屋建筑中讲究对称、均衡格局。一般百姓居民多居住小独院,有四合、三合、二合式的,只有少数富裕人家还建有偏院、车马院或一进数院式的,犹如一幅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在人们眼中渐次展开,置身其中,细细欣赏,方能领略其中清雅韵致。

已故马效融先生在《民国时期八坊人的衣食住行》一文中,描述民国时期河州回族人聚居的有瓦房、土棚两种,条件好的人家盖的是瓦房,用板瓦、简瓦压两侧的“边三沟”,式样有“一挑檐”和“两溜水”(有脊,又叫磨房厅),“卷棚”则用阴阳瓦,顶部是圆的,向前后伸展。木架多为五架檩,前檐放飞椽,梁头雕“鹁鸽头”。大户人家很讲究正门,多用青砖瓦、仿古典木牌坊砌门头。门两侧垂头上常饰以砖雕花卉,显得极其华丽而富贵。大门多开在东南或西南角,门扇大多用木质,油漆漆成黑或赭色,上钉铜门环。进门正面则是一面立式影壁,多用砖砌成砖雕的山水字画镶嵌其中。大门、里门、房眉、垂头等处施以深浅浮雕、镂空木雕,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种照壁恰似院中屏风,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曲径通幽之妙。

上房的上席挨墙摆放着秦桌,前面放有一件大的八仙桌,桌子两旁有太师椅。墙上多挂有“克尔白图”、阿文字画或汉文中堂、对联等。秦桌上摆有《古兰经》、大香炉,两侧摆着古玩。上房两厢多摆有油漆板柜,上放有茶具等。另外,靠炕沿摆放有茶几、“马褥”(方凳子)或宽条凳,室内陈设与房屋建筑相互陪衬,浑然一体,达到了有机的整体组合效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