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中文名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车牌代码 云J
外文名 MojiangHaniAutonomousCounty
地理位置 云南南部北回归线沿线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邮政编码 654800
行政区类别 自治县
国家/地区 中国云南省普洱市
政府驻地 联珠镇
行政区划代码 530822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以前,今墨江县境为傣族古国“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属地。[9]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朝征服滇国及昆明、嶲(xī)等部族置益州郡,将势力伸入“勐达光”(哀牢国)境内设置县(据点),“勐达光”(哀牢国)向西退让;今墨江县境成为自由地。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汉宣帝地节元年(69年),“勐达光”(哀牢国)归附汉朝、其地置永昌郡,先前在“勐达光”境内设的县(据点)由益州郡划入永昌郡;今墨江县境属永昌郡。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蜀汉分建宁、越隽、永昌三郡地置云南郡;今墨江县境属云南郡。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西晋将建宁、兴古、云南、永昌四郡合置宁州;今墨江县境仍属云南郡。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东晋灭亡,之后的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等中国内地王朝逐步退出云南高原,陈(南朝)代梁(南朝)后,中国内地王朝彻底放弃云南高原;[9]今墨江县境成为傣族土目自治领地。

738年,“勐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龙”(汉译“南诏国”)政权;765年,“勐舍龙”(南诏国)在“勐谷”(景东盆地)设银生节度、统辖“勐谷”及其以南地区,“领有银生城、开南城、威远城、奉逸城、利润城、茫乃道、柳追和城、扑败、通遗川、河普川、大银孔等地”;今墨江县境属银生节度通遗川。

937年,前“勐舍龙”(南诏国)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大理国,沿“勐舍龙”旧制在“勐谷”置银生节度;1096年,大理国废节度、都督等军事辖区,设八府、四郡、四镇;今墨江县境先属银生节度,后属威楚府的他郎部、因远部、马笼部。

1254年,大蒙古国灭大理国;1256年,蒙古人在大理国直辖地区设万户、千户、百户等各级军事辖区,稳定大理国局势后便转攻南宋;1274年,元朝(原大蒙古国)在大理国故地设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后,裁万户、千户、百户等军事辖区,设路、府、州、县等各级行政区,同时平定前大理国外围属地;1288年,元军平定前大理国威楚府南部的罗盘、马笼、步日、思麽、罗丑、罗陀、步腾、步竭、台威、台阳、设栖、你陀等十二部设元江路;1301年,马笼、设栖、你陀等地置马龙他郎甸长官司;今墨江县境属元江路马龙他郎甸长官司。

墨江县城墨江县城(6)1382年,明朝击垮云南的元朝势力设云南都指挥使司(军事机构)与云南承宣布政使司(行政机构),前元江路改设元江军民府;1406年,元江府改元江军民府,裁马龙他郎甸长官司设新化州、恭顺州;今墨江县境属元江军民府恭顺州。

1659年,清朝仍设元江军民府;公元1732年,裁曲靖府通判、其移驻元江军民府他郎寨设他郎厅;今墨江县境属元江军民府他郎厅。

1770年,元江府降为元江州,儒林里土守备、定南里土千总并入他郎厅划归普洱府(析车里宣慰司澜沧江以西地设);今墨江县境属普洱府他郎厅。

1913年,民国政府裁他郎厅,原他郎厅所属的儒林里土守备划入元江县、把边江以西划入宁洱县、其余地区设他郎县;

1915年,他郎县改为墨江县;[9]

1916年,墨江县南部诸土目领地划出设行政委员管辖。

1949年8月,共产党领导的政府在墨江县成立临时人民政府。

1979年7月,墨江县改为墨江哈尼族自治县。[4]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大清国

清代,他郎厅辖三里零半甲,三里即定南里、德化里、善政里,半甲为儒林里。儒林里为今玖联镇及联合、碧溪乡一带,定南里为今新安、孟弄、景星、双龙乡一带,德化里为今雅邑、龙坝乡一带,善政里为今鱼塘、龙潭、文武、坝溜、那哈、泗南江乡一带。

中国民国

墨江县地图墨江县地图民国初期,墨江县行政区划为一城区六乡及一行政区,即城中区、德化乡、定南乡、德溥乡、善政乡、善化乡、永安乡及猛烈行政区(江城县北部地区)。德化乡辖碧朔、小猛连、南北、水癸、坤勇、须立、赖蚌、曼婆、杩木9村,定南乡辖白土、那罕、邦轰、布奄、大猛连、宿南、谷麻7村,德溥乡辖土地塘街、南阳、路思、班丫房、岩子脚5村,善政乡辖奄巴、石头寨、雅邑、南温4村,善化乡辖石头、柯马、龙潭、秉礼、花山5村,永安乡辖骂尼、老李寨、猪街、丫迷、三楞、联珠、扭龙山、丫竜、羊八寨、西歧10村。

民国21年(1932),墨江、江城两县官绅结束了长达四年的划界争执,划李仙江以南地区归江城县。墨江县共设7区(7区均以序数命名),下设71乡8镇,530闾、2065邻。

民国27年(1938),废闾邻改保甲,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仍设7区,原71乡8镇缩编为9乡5镇,下设105保、1038甲。第一区辖联珠镇及义勇乡,第二区辖碧溪镇及卧龙乡,第三区辖定南乡、白鹤乡,第四区辖景星镇及庆云乡,第五区辖青云镇及新化乡,第六区辖复兴镇及广丰乡,第七区辖雅邑乡、龙坝乡。

民国28年(1939),废区而扩大乡镇,重编保甲。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设白连、涟漪、回龙、龙潭、坝溜、雅邑、龙坝7乡及联珠、碧溪、景星3镇,下设102保,932甲。

民国37年(1948),调整保甲数为79保,493甲,保持至1949年1月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8月3日,墨江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以原联珠镇行政区域组建联珠区,以原碧溪镇行政区域组建碧溪区,以原景星镇和回龙乡行政区域组建景回区,以原白连乡、涟漪乡、龙潭乡、雅邑乡、坝溜乡、龙坝乡行政区域各组建白连区、涟漪区、龙潭区、雅邑区、坝溜区、龙坝区。至1950年5月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共组建成9个区,91个行政村,4个行政街。

1956年,撤联珠区设玖联镇,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设8区1镇,8个区下辖90个乡,玖联镇下辖2个街区。

1958年3月,从普洱县划入通关区,10月,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至年底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共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9个及1个镇、40个管理区、149个大队,镇下设2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1959年,从镇沅县划人新抚公社,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有10个公社1个镇,170个管理区、2个居民委员会。

1961年,改公社为区,原管理区改为小公社。

1962年4月又改区为公社,下仍设小公社。

1962年11月,再次改公社为区。

1966年6月,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行政区划作较大调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0个区改为16个公社。将原新抚区划为新抚、团田2个公社,龙潭区划为鱼塘、龙潭、文武3个公社,白连区划为新安、孟弄2个公社,另增设联合、那哈公社。至1983年底,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共16个公社1个镇、164个大队、2个居民委员会。

1984年初,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区乡改制,原公社改为区,大队改为乡,并新增忠爱桥、泗南江区。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共18区镇(区级),166个乡和乡级镇,其中少数民族乡24个。

1987年,龙坝、那哈两区与红河县的三村、垤玛两区合并组成黑树林特区,由墨江县代管。

1988年,改区、乡、镇制为乡(镇)、村公所(办事所)制,同年黑树林特区撤销。[4]

区划详情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辖2个镇(联珠镇、通关镇),13个乡(鱼塘彝族乡、龙潭乡、文武乡、景星乡、新抚乡、团田乡、泗南江乡、雅邑乡、新安乡、孟弄彝族乡、龙坝乡、那哈乡、坝溜乡),163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民委员会。[4]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北部,地处东经101°08′~102°04′,北纬22°51′~23°59′之间。东及东南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绿春县接壤,南与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为邻,西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隔把边江相望,西北与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连接,北及东北与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交界。全县地域呈东西窄,南北长,东西最宽横距76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36千米,总面积5312平方千米。县政府驻联珠镇南正街59号。[4]

地形地貌

墨江县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横断山系纵谷区东南段,即哀牢山脉中段。在地质构造上处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形构造体系东支中段及永平一思茅地槽南段的东北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地形北部狭窄、南部较宽,似纺锤状,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山高谷深,河流纵横,最高点在东北部碧溪乡的大尖山,海拔2278米,最低点在南部泗南江乡的榄皮河与龙马江汇流处,海拔478.5米。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山区半山区占99.8%,丘陵谷地仅占0.1%,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据1984年墨江土壤普查统计,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属深切割中山山地地貌,大致可分为:中切中山丘陵墨江盆地、中切中山河谷、中山山地、深切高中山峡四个类型。。

地质

墨江县地质地层形成较晚,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出现,其中以中生代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的泥质岩、紫色岩、红砂岩类最为突出。其次为古生代志留系、泥盆系、二叠系的泥质岩、碳酸盐岩类。而新生代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较少。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八大岩类均有,其中泥质岩类占37.7%,紫色和红砂岩类占44.67%,普通石英质岩类占14.38%,碳酸盐岩类占2.14%,基性岩类占0.9%,中性岩类占0.03%,第四系占0.12%。

土壤

墨江县土地多为酸性土壤,肥力属中等偏低,酸性较重,碱性不足,严重缺磷。据1984年墨江县第二次土壤普查统计,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土壤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划分,共有7个土类,17个亚类,48个土属,66个土种。

气候

墨江县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墨江哈尼族自治县2/3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1/3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北,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冷暖不太分明,有四季如春之称,干湿季明显。

温度:据1957~1984年墨江气象资料统计: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年平均气温17.8℃,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1.5℃;最热月为6月,平均气温22.1℃。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74年1月5日,为零下4℃。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69年5月16日,为34.2℃。以气象学(候温小于10℃为冬季,10℃至12℃为春秋季,大于22℃为夏季)的划分标准,墨江有345天为春秋季,20天夏季,无冬季。

雨量:墨江县雨量充沛、干湿季节分明。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因受大陆高原西部干暖气流的影响,天气晴朗少雨,空气干燥,为干季。5~10月,受印度洋孟加拉湾潮湿气流和北部湾太平洋潮湿气流的影响,降雨日多,形成雨季。降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高海拔地区多,低海拔地区少。

日照辐射:全年总日照时数2161.2小时,年日照率为50%,一年中3月份日照时数最多,为255.1小时;7月份最少,为128小时。一般11月至次年4月,月平均日照时数在210小时左右,雨季中的5~10月则显著减少,月平均日照时数在149小时左右。日照在季节分配上的特点是冬春多,夏秋少。

湿度、蒸发量:墨江县多年平均湿度80%。年平均蒸发量1696.7毫米,月平均蒸发量141.4毫米,3至5月蒸发量最大,合计617.1毫米;10至12月蒸发量最小,合计301.3毫米。

风霜:墨江县境内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多和风,除风口处外,很少有大风,最大风力5级左右,局部地区不时有7级大风出现。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霜期平均59天,出现在12月29日至次年2月24日,无霜期长达306天,霜日年均为15.3天。

山脉

墨江县山脉属云岭横断山脉南段之哀牢山系,山脉大部分呈南北走向。哀牢山从景东分两支由北向南延伸墨江全境,东支经镇沅、新平两县进人境内孟弄、新安、碧溪、联合、双龙、雅邑、龙坝、那哈乡,主要山峰有大平掌梁子、民潭山、摸嘎箐大尖山、老箐梁子、大尖山、玉碗水梁子、金厂梁子、别那梁子、打锭果梁子、老箍桶梁子、竹箐梁子、土堆梁子、观音山、徐卡梁子、大鱼塘尖山、大箐山、刺竹林、爬茨俄贺等山。另外,坝溜乡全境和泗南江乡南部境内的山脉也属哀牢山东支,系从绿春县自东向西插入,经坝溜乡全境转南至泗南江乡南部出绿春县。主要山峰有大风丫口、石碑尖山、凤凰山、马驮子、摩天岭、哈红梁子、刺竹林梁子等。西支经镇沅县进人境内团田、新抚、景星、通关、鱼塘、龙潭、文武乡(镇),主要山峰有老围山头、绿叶岩子、他那布梁子、空心树梁子、老屋基梁子、梅子箐、梁子岭、城新梁子、秧草塘、羊神庙大山、干坝塘山、营盘山、老君庙、山门口、岩羊山等。

据1984年墨江地名普查,境内有名称并标高的山峰共250座,海拔在949.8至2278米之间,其中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5座。

河流

墨江县河流属红河水系。主要有三江五河,三江为把边江、阿墨江、泗南江,五河为他郎河、布竜河、坝兰河、坝干河、那卡河。

另外,境内其余有名称的河流主要有:蒲叶河、涟漪河、金厂河、坝卡河、坝浦河、依玛河、联珠河、毛驴河、瓦碧河、大团田河、绿叶河、车沙河、小楼满河、四甲河、谷麻河、曼怕河、田坝河、涵德河、务竜河、烈马河、措乐河、曼干河、大湾河、板桥河、帮岛河、蒙阿河、白马河、磨铺河、腊脂河、曼兴河、糯干河、榄皮河。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一、树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据1992年调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树种共698种,以思茅松、栎类、桤类、柏木、桦木为主。其中,被国家列为一、二、三级珍稀保护树种的有中华桫椤、秃杉、云南红豆杉、滇南莲座蕨、野茶树、薄叶三尖杉、滇桐、云南石梓、顶果木、滇南菠萝蜜、光叶天料木、滇南风吹楠、林生芒果、楠木、番龙眼、千果榄仁、红椿、翠柏18种。

二、药 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据1989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中药资源普查,境内植物药材主要有防风、南板兰根、茯苓、龙胆草、乌梅、山楂、木瓜、威灵仙、花等。

三、花 卉。截止到2007年墨江县境内野生和人工栽种的花卉主要有梅(6种)、桃(4种)、桂(5种)、菊、丁香、海棠、杜鹃、芍药、凤仙(4种)、木槿(5种)、蔷薇、紫薇等。

四、粮食作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据农业部门调查统计,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有粮食作物品种632个,其中,水稻382个,陆稻108个,玉米31个,杂豆46个。

七、果 类。民国时期,栽种和野生的有芭蕉、杏、梅、梨、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据农林部门调查统计,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果类达126种。

八、食用菌。截止到2007年墨江县主要有鸡纵、奶浆菌、羊肝菌、青头菌、见手青、黄连头、鸡油菌、刷把菌、牛肚菌、米汤菌、松毛菌、马屁泡、香蕈、香菌、木耳、干巴菌、白参、胭脂菌等。

动物资源

一、兽类。1949年前,境内野兽主要有虎、豹、熊、豺、狼、破脸狗等。1949年后,虎、野牛已绝迹,熊、豹、豺、狼、水獭等也很少见,其他各种野兽数量大大减少。

二、鸟类。1949年前,境内主要有孔雀、白鹇、野鸡、麻鸡、竹鸡等。1949年后,土鸳鸯等已濒临绝迹,其他各种鸟类数量也大为减少。

三、两栖爬行类。截止到2006年墨江县境内两栖类动物主要有鳖(团鱼)、乌龟、青蛙、田鸡、等。

四、昆虫类。截止到2006年墨江县境内主要有蜜蜂、花脚蜂、七里蜂、瞎子蜂等。

五、鱼类。1949年前,墨江县境内主要有鲤鱼、鲫鱼、虾、螺蛳、泥鳅、鳝鱼等。1949年后引进了罗非鱼、埃及江鳅、非洲鲫鱼等种类。

矿产资源

一、金属

截止到2006年,墨江县境内发现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铝、铅、锌、镍、铬、钴、铭、钯等,其中,黄金蕴藏量在云南省名列前茅。

金矿。蕴藏在距县城东北10余千米的金厂梁子山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6年建立了墨江金矿,据1979~1993年统计资料:15年共产金4.2吨、银11.2吨,其中,1982年为最高年,产金617千克、银1627千克。

银矿。截止到2006年,墨江县境内除金厂梁子已探明藏银并产银外,其余地方未曾探明和开采。

铜矿。截止到2006年,墨江县境内铜矿分布零星,藏量较少。据《墨江三十年历史资料》(1949~1979)载:通关的蚌坪、雅邑的牙骨等地分布有小型铜矿,储量不明。

铅锌矿。截止到2006年,墨江县铅锌矿主要分布于新安乡境内得宝洞一带。据云南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探明:矿区面积为5平方千米,铅锌藏量达72327吨,其中铅20180吨,锌52147吨。铅矿平均品位为2.83%,锌矿为7.32%。1993年墨江县办厂开采,当年产锌l254吨。

二、非金属

截止到2006年,墨江县境内发现的非金属矿藏有盐、石棉、石膏、煤、硒、硅、硫磺、石灰石、石英石、花岗石、重晶石等。

截止到2006年,盐零星分布于境内景星乡至文武乡一带,含量低,藏量未曾探明。

截止到2006年,石棉主要分布于金厂梁子至龙坝勐里一带,据《墨江县三十年历史资料》载,其远景储量达160万吨。

截止到2006年,煤主要分布于境内孟弄、新安、碧溪、双龙、联合、坝溜等乡,有草煤、柴煤、烟煤、无烟煤4个种类,藏量未曾探明。1956年至今有少量开采。

截止到2006年,石灰石广泛分布于县境各地,属墨江县开采最为普遍,且产量较大的非金属矿物,藏量至1993年未曾探明。所开采的石灰石,主要用于建材、建筑业。

水资源

墨江县水资源主要由自然降水、过境水、地表水、地下水四部分组成。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多年来降水量81.12亿立方米,所产生的水资源总量达50.3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8.12亿立方米,地下水12.2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在不同年份情况为:平水年49.34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42.28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31.72亿立方米。另外,境内阿墨江、把边江、泗南江及其他河流的年过境水量达84.91亿立方米,蕴藏有大量的水能。截止到2007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24.2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37.31万千瓦,现只开发9600千瓦,不到蕴藏量的1%。

境内水资源在地域分布上是南部多,北部少,由南向北递减。北部地表水径流深300~900毫米,南部地表水径流深800~1400毫米。年内降雨情况是:5~10月份多,地表水径流量占全年85.9%,11月至次年4月份少,地表水径流量仅占全年14.1%。

人口民族

2010年,墨江县总人口为360507人。墨江县15个乡(镇)共有家庭户88276户,家庭户人口为35457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4.02人。墨江县15个乡(镇)的人口中,男性为193807人,占总人口的53.76%;女性为166700人,占总人口的46.2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16.26。墨江县15个乡(镇)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1615人,占17.09%;15-64岁人口为269330人,占74.71%; 65岁及以上人口为29562人,占8.20%。

2010年,墨江县15个乡(镇)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1054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2233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8872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73303人。墨江县15个乡(镇)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6915人。墨江县15个乡(镇)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85180人,占总人口的23.6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75327人,占总人口的76.37%。

2010年,墨江县15个乡(镇)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89383人,占总人口的24.7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71124人,占总人口的75.21%。其中,哈尼族人口为222174人,占总人口的61.63%;彝族人口为33624人,占总人口的9.33%;傣族人口为5161人,占总人口的1.43%;拉祜族人口为4273人,占总人口的1.19%;布朗族人口为3524人,占总人口的0.98%;瑶族人口为604人,占总人口的0.17%。

经济概况

概况

2020年5月17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10]

202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85448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2.5%,增速较上年回落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5个百分点,与全市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4180万元,同比增长5.2%,拉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73688万元,同比下降5.9%,拉动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36619万元,同比增长5.4%,拉动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

2020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6:20.3:51.1。其中:一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二产业占比较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2020年,全县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407017万元,比上年增长0.4%,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6%,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

2020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2%,比上年增长0.14个百分点。

2020年,全县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899万元,比上年增加2952万元,增长8.4%。其中:完成增值税9635万元,下降15.2%;企业所得税917万元,下降5.9%;个人所得税451万元,下降22.6%。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8246万元,与上年持平。其中:教育支出50361万元,增长4.1%;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45543万元,增长28.6%;卫生健康支出29946万元,下降28.3%。[8]

第一产业

2020年,全县共15个乡(镇)、168个村(社区)、1780个自然村、2305个村民小组。

2020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1132万元,同比增长5.0%。其中:农业产值174670万元,同比增长0.7%;林业产值52047万元,同比增长15.8%;牧业产值131832万元,同比增长7.7%;渔业产值34287万元,同比增长5.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296万元,同比增长2%。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4.84万元,同比增长5.1%。

2020年,全年完成粮食种植面积654466亩,比上年增加7494亩,增长1.2%;油料种植面积36230亩,增加1970亩,增长5.8%;糖料种植面积5136亩,增加770亩,增长17.6%;烤烟种植面积64100亩,增加300亩,增长0.5%;年末实有茶园面积230706亩,其中:本年采摘面积219176亩。

2020年,全年实现粮食产量155590吨,比上年增长1.5%。其中:夏粮10794吨,比上年增长32.2%;秋粮144796吨,下降0.2%。

2020年,全年实现油料产量3366吨,增长11.7%;糖料产量13411吨,增长8.2%;烤烟产量8550吨,下降0.4%;茶叶产量15139吨,增长4.3%。

2020年,全年木材采伐量74804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1.7%。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380.5公顷。

2020年,全年肉类总产量26815吨,比上年增长5.9%。其中:猪肉产量21300吨,下降14.3%;牛肉产量1560吨,下降11.3%;羊肉产量565吨,下降5.2%。禽蛋产量1190吨,下降21.7%。大牲畜年末存栏59537头,下降23.8%;生猪存栏162200头,下降38.8%;羊存栏39080只,下降7.2%。

2020年,全年水产品产量33000吨,与上年持平。

2020年,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80公顷。农村用电量2428万千瓦时,下降1.1%;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9068吨,下降1.3%;农药施用量178吨,下降8.2%。[8]

第二产业

2020年,全年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0%。 

2020年,县内有资质建筑业企业18家,从业人员3715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8589.7万元,比上年下降15.0%。实现建筑业增加值90933万元,比上年下降15.0%(可比价)。[8]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45个,比上年增长9.0%。其中:新开工项目50个,比上年增长21.9%。

2020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下降26.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972.8%;第二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939%;第三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33.1%。.

2020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32.0%。其中:商品住宅投资增长23.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增长156.0%。全县商品房施工面积比上年增长19.4%;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下降1.8%;商品房销售额比上年下降19.2%。 

国内贸易

2020年,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306.7万元,比上年下降6.3%。其中:按销售地域分,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5492.2万元,下降7.1%;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3814.5万元,下降4.5%。按经济类型分,公有制经济完成9190.4万元,比上年下降2.1%;非公有制经济完成200116.3万元,比上年下降5.8%。

2020年,批零住餐四行业全年销售额(营业额)合计234901.7万元,比上年下降3.6%。其中:批发业实现销售额40226.8万元;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49649.6万元;住宿业实现营业额6738.4万元;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8286.9万元。

交通、邮电和招商引资

2020年,全县机动车保有量533辆,比上年增长1.7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936户,移动电话用户243656户,宽带上网用户43981户。

2020年,全县历年国内经济在建续建项目19个,2020年省外实际到位资金34.5亿元。

金融和保险业

2020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842643万元,比年初增加137515万元,同比增长11.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767935万元,比年初增加13355万元,增长14.6%。

2020年,全年保费收入13244.4万元,比上年增长16.6%。[8]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0年,全县共有普通中学20所,小学校56所,幼儿园50所,职业高中1所,特殊学校1所。普通中学在校生14178人,比上年增长0.2%,初中阶段入毛学率102.05%;小学在校生22339人,比上年下降0.7%,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4.96%,与上年持平;在园幼儿人数10605人,比上年增长39.4%;中等职业在校生3925人;特殊学校在校生281人。

2020年,全县拥有专任教师2713人,其中:幼儿园专任教师302人;小学专任教师1276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111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24人。

科学技术

2020年,全县专利申请5项,获准专利授权33项。[8]

文化事业

2020年,全县共有民族歌舞团体1个,国内演出90场;其中:农村演出90场。公共图书馆1个,馆内藏有图书2万余册;文物管理所1个,文物藏品114件/套;文化馆1个,组织品牌节庆活动2次,组织文艺活动1次,举办训练班27次,培训3000人次,举办展览1个。

2020年,全县广播综合覆盖人口36.69万人;电视综合覆盖人口36.97万人。有线电视用户数9448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数9448户。宽带用户数1568户。

医疗卫生

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2)

2020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20个,其中:医院5个、卫生院1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7个,村卫生室16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监督所1个。实有病床床位1584张,卫生技术人员220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74人,注册护士357人。                                                                           

2020年,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242.73/十万,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48.22/十万。[8]

人民生活

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42元,比上年增长7.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89元,比上年增长3.7%。[8]

社会保障

2020年,全县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170人,比上年末增加2302人,其中:参保职工18892人,增加2150人;参保离退休人员6218人,增加92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437人,增加129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1781人,增加2380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1949人,减少539人。

2020年,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45493人,增加2303人。

2020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9460人,增加282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16835人,增加2180人。

2020年,全县年末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人数为284人,全年累计支出保障金149.57万元;年末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居民人数为29878人次,全年累计支出保障金9324.01万元。

资源环境

2020年,全县已建成水库46座,总库容117356.48万立方米。水利工程区域内供水量10654万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供水量8271万立方米,同比下降2.1%;工业生产供水量96万立方米,下降6.8%;城乡生活供水量2165万立方米,下降12.2%;其他供水122万立方米,增长454.5%。

2020年,全县森林面积537.3万亩,森林覆盖率61.9%,活立木总蓄积量2222万立方米。

安全生产

2020年,全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8起,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8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02人,比上年下降48.7%。[8]

旅游

风景名胜

他郎八景 云南省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 墨江国际双胞文化园
普益公园 忠爱桥 革命烈士纪念塔

文物古迹

他郎八景 云南省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 墨江国际双胞文化园
普益公园 忠爱桥 革命烈士纪念塔

风俗民情

碧溪古镇 过夺岩洞穴田政起义军营盘遗址 墨江文庙
菜花铜香炉 傣族土官酒壶 火葬罐
永乐元江军民府印 墨江农会镰刀 涟漪桥
昆洛公路忠爱桥毛泽东、朱德题词碑题词碑

民族文化

碧溪古镇 过夺岩洞穴田政起义军营盘遗址 墨江文庙
菜花铜香炉 傣族土官酒壶 火葬罐
永乐元江军民府印 墨江农会镰刀 涟漪桥
昆洛公路忠爱桥毛泽东、朱德题词碑题词碑

名优特产

著名人物

哈尼文化

生活在北回归线上的哈尼族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民族,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自己的哈尼文化,诗、歌、乐、舞、神话传说等艺术形式丰富,如著名的哈尼《扭鼓舞》《阿迷车》《竹筒舞》等舞蹈以及传唱了数百年的哈尼族叙事史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广泛流传于哈尼山乡。

墨江国际双胞胎节

墨江国际双胞胎节墨江国际双胞胎节从2005年开始,墨江县便发起了一年一度的“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墨江被称为“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在“2010首届中国节庆创新论坛”暨“2010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上,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被评为“2010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节庆”。在武汉市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民族节庆峰会暨“2013中国优秀民族节庆”评选活动中,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荣获“最具国际影响力民族节庆”殊荣。

荣誉称号

墨江紫米

墨江紫米墨江紫米因米呈紫黑色而得名,属籼型紫糯水稻。墨江紫米米粒细长,糯性好、粘度高,蒸煮后有断米复续现象。紫米营养丰富,有补血、健脾、理气、接骨等药用价值。紫米可煮食,也可加工成副食品,如紫米粑粑、紫米米线、紫米三七炖鸡、紫米汽锅鸡等。平均价15元/公斤。2007年墨江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紫米之乡”称号。

墨江紫米封缸酒

紫米系列产品天溪牌紫米封缸酒1992年获巴黎国际名优酒展品会金奖,1994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特别金奖。天溪牌紫谷酒和紫米封缸酒被中国企业品牌推进委员会授予2003年度“中国著名品牌”称号。[11]

墨江咖啡

墨江咖啡生长环境好,质量上乘。其中北标咖啡生产的咖啡豆经过‘水洗分级、两级发酵’等加工工艺生产的产品历年被雀巢产品杯品师评为一级精品咖啡,2013年5月首届普洱咖啡生豆大赛上,在全市各县(区)29个咖啡生豆样品中,经来自北京、香港,美国的三名具有SCAA咖啡杯品资质的咖啡杯品师评审,墨江县咖啡生豆以82分的最高分获得SCAA精品咖啡认证。

普洱茶

墨江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之一,早在清道光四年(1824年),墨江坝溜杨八寨村民即从绿春引进种植。据史载:县内碧溪区须立所产的“须立茶”曾列为清代贡品,新抚区所产“迷帝茶”以其独特的清香很受消费者欢迎。墨江茶厂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的“墨江云针茶”获思茅地区1982年优质产品奖,1985年被列为云南省八大名茶之一。2003年“露水雪芽”在中国云南第二届茶交会中获金奖。[12]

竹笋

竹笋是墨江较有名的土特产之一,尤其是甜笋更是美味佳肴,据清《普洱府志》载:“甜笋,味清香而甜,为甜竹之嫩者”,产治城附近及德化乡。质洁白纯细,箨毛少,味颇鲜美。用苦竹笋加工成的笋干也是墨江的特产,供销部门每年收购数千斤,对外销路很好,深受外地消费者的喜爱。[12]

紫胶

紫胶是墨江县优势特色产品,是国防工业原料和食品保鲜、食品色素最佳的原料。早于清朝咸丰年间(1861年)就有发现和使用紫胶的记载。民国年间,不少商人到墨江收购紫胶,返运至国外。50年代生产紫胶水520340斤,60年代达到3582852斤,引起了中央林业部门的关注。1961年林业部在墨江召开了云南六省(区)紫胶工作会议,推广紫胶种植技术。70年代,紫胶产量达到7294300斤,成为我国产胶大县扬名全国,是著名的“紫胶之乡”。[12]

词条图册

墨江县著名人物有:何为、许鸣端、孙世恒、田政、杨春华、张佑之、刘维垣、庾恩荣、卫奎章、卫奎斗、庾恩旸、庾恩锡、杨德源、李时、孙幼良、卫奎壁、王开霖、段宗承、杨默霞、孙德齐、聂长庆、卫秉礼、曾福光、许自贤、李子忠、黄公敌、陈家麟、秦树声、熊文和、王继周、陈庭禧、王子臣、杨东城、起铁、杨智敏、卢修棁、王宗白、彭景然、罗忠明、邓从宽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