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龙庄

会龙庄

中文名 会龙庄
车牌代码 渝C
外文名 beidinggong
所属地区 中国重庆
火车站 江津火车站
政府驻地 四面山镇
著名景点 鹊桥山庄、金扁担、千夫所指石
目录导航

历史

庄园内共16所院落、18口天井、202间房、308道门、899个窗户,地道纵横交错,部分已然坍塌,未坍塌暗道不完全统计约28千米,暗道机关密布,险象环生,虽多而不乱。山庄是一个 由328根石柱擎起的石木结构建筑群,满园亭台楼阁曾经全是雕梁画柱、绘彩描金。据贵州吴氏族谱记载,祖宪禄离开北定宫(会龙庄)衡都立业,吴应钦(蒙应钦)卒前交与后人一首七律诗,内容是“吾族憾世当久长,北定宫始谋定邦。牛郎织女龚人居,斗转星移旗人殇。汝等休言无戈食,金扁担下一龙塘”有学者认为这首诗是一张藏宝图。意思为北定宫附近有金扁担,那里埋有图兴大业的宝藏。这估计是部分学者的臆绘,没有确切依据。况且也没有人知道金扁担具体何处,更别说什么宝藏,如果真是如此,吴姓后人也不会苦于贵州黔南地区从事农耕。

文献佐证

吴应钦,字衍弘(1653~1728)吴公庶子,母蒙氏贵州都匀人,1679年随母改蒙氏。这段文字记载于都匀一蒙氏族谱。随族谱共保存一册破损严重的《洪化犒录册》该册造册时间显示洪化?,由于该册边缘多处破损严重,无法确定为洪化?年。以上有关“北定宫”(会龙庄)的资料来源于此,由于持有人对访者多次忠告,不愿透露更多信息。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根据《洪化犒录册》记载分析,其中的吴公应该就是吴三桂,祖宪禄赴衡都就不叫“奉诏”这里的衡都应该是指衡阳,《洪化犒录册》存在以下疑问∶

1、历史记载吴三桂于1678年于衡阳登基,为什么会在五年前就派人到偏远的四川江津建“北定宫”莫非那个时候就对朝廷有不臣之心。

2、《洪化犒录册》明确记载祖宪禄为吴公表弟,历史未记载吴三桂有祖姓亲戚。

3、《洪化犒录册》既然是吴三桂后人制册,为什么称吴公,不称皇上?

据《黔南蒙氏谱》记录:吴三桂在公元1662年在篦子坡绞杀永历帝全家25口,唯一留下朱由榔未满三岁的儿子朱慈焕,昭武元年,吴三桂薨逝前将软禁于衡阳已18岁的朱慈焕托付给王将军(未记载其名)只交代留有后用。

至于留朱慈焕具体作何用未作记载,三年后,吴世藩失势前仍然叫王将军率60余人护朱慈焕民衣(乔装)入川,迁驻北定宫再图大业。

至于朱慈焕一行是否到达北定宫,王将军是否就是王屏铎或与会龙庄王家有无关联无从得知。

会龙庄会龙庄(4)

结构

碉楼,是一种用于防守和瞭望的建筑。放眼巴渝大地,江津会龙庄碉楼在百余年前

算得上是重庆的高层建筑,其建筑水平令专家拍案叫绝。

提起双凤场(原江津凤场),重庆人还很陌生。但在双凤场打探会龙庄,村民皆知,

因为会龙庄有座重庆少见的大雕楼。黄色的碉楼是会龙庄最醒目的建筑,共5层高38米,

是重庆保存下来的最高的碉楼,建于光绪年间。

会龙庄距江津城南约125公里,每年天气好的日子都有城里人慕名前来游玩。

景观

据传说∶ 到会龙庄不登碉楼,为憾事;登碉楼睹全庄之景,乃幸事。

村民陈作伦人称“双凤通”,他介绍说:会龙庄原来曾被院墙围着,老院墙高4—5米,

厚0.5米,长约千余米,全用石料垒成。后来,院墙被拆除,石料被用来修水库。整个庄

园占地约2.1万平方米,现存一大一小两碉楼、16座院落和18口天井,共有二百二十余间屋

舍错落有致镶嵌其中。庄园由王氏家族从嘉庆七年(1802年)开修,到民国七年(1918年)

完工,总共花费116个年头,经历六代人完成。

据说最红火时,王家的地盘南接贵州,西接合江县,东靠綦江,北到江津李市镇,人称

“王半县”。当时,王家一年收租千余担(旧时一担约合750斤)。上了年纪的村民都记得,

清末民初每逢春节,全县的“叫花子”都会慕名而来。王家年年开仓济民行善广为人知,

已是不成文的规矩。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