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龙楼

会龙楼

气候条件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中文名 会龙楼
保护级别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面积 约6000m²
目录导航

简介

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正门接开阔的禾坪,两侧设3对旗夹(功名碑),前方开一半月形水塘,整个围屋占地约1万平方米,是大型的四阁楼围龙屋。

会龙楼

围屋纵向分三路,外开三门,中轴线的主体建筑为头进门楼,门楼后为三进的传统式祠堂建筑,围屋后置“魁星楼”,外围门楼台和居室相连,中堂为抬梁式结构,两侧设住房,各居室又以宽阔的庭院相连,内部结构严谨,院落空间布局合理、实用,门楼、祠堂、居室皆用巷道和因廊连接相通,形成“天十八井”的格局。建筑四周由高二层,厚80厘米的夯土墙围合,墙上分布布瞭望窗口及枪眼,配以前面开阔的水塘和高筑的塘坝,形成较为特别的防御功能。

围屋门楼后浮塑“为善最乐”四个大字,字四周及四角碉楼上仍保存有精美的灰塑图案,院落内部梁架上的斗拱、驼峰、梁枋、雀替、屏风等分别刻有花鸟、人物、吉祥等图案,并漆以金彩,显得金碧辉煌。墙体壁画以人物花鸟为主,寓意深刻,引人入胜,非常精美。碉堡楼为锅耳形烽火山墙#、其顶饰一葫芦形饰物,四角碉楼及中座“魁星楼”屋脊上分别砌有民间卷纹式灰塑。

禾坪前置泮池,左右各竖立三副旗杆夹石。禾坪左右置斗门,墙体正面饰镬耳风火山墙。前围正面置三门,正门顶券置一块青麻石匾,阳刻“会龙楼”楷体字,左刻“光绪戍子仲夏谷旦”字,右刻“董超庚书”字。正门为四柱三间三楼牌坊式门楼。门楼上阳刻“为善最乐”楷体字,左右一副对联:“其外抱山川胜概;此间挹宇宙精华”阳刻楷书。步入前围,便是天阶。天阶后为三进堂屋。一进下厅木屏风阴刻“明德流芳”字;中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梁架上的木雕相当精美;上厅明间置神龛,左右耳房。三进厅堂后为高三层的望楼。横屋与堂屋之间以天阶相隔。四角筑四层高的角楼,四面墙体高筑女儿墙,女儿墙内的走马道通角楼第四层。从叶健珊起,叶氏在此繁衍了八代子孙,不少人都出类拔萃。他们当中,有秀才、有举人,也有当代一些革命人士,其中有叶含辱等7个黄埔军校生和三位旅长。会龙楼是惠阳地区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客家围屋,建筑较大,外观和内部结构保存较好,为研究惠阳客家围屋建筑形制和居住风格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

会龙楼

会龙楼在解放初期曾作为东江革命学校旧址,抗日战争时期,惠阳县委、特委曾在此办公。2004年10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5月,会龙楼正式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建筑历史

会龙楼位于秋长街道官山村,建于清光绪15年(1889年),是清代著名华侨领袖、“财政总监”叶健珊出资建造。建筑规模宏大,屋顶四周有走道,内部为院落式布局,灰黄色的巨大围墙已被数百年岁月浸蚀得斑痕累累,向人们诉说它“曾经辉煌”的历史。

会龙楼大门前有一个早已形成草坪的半圆形池塘,池塘两侧各设3对斑驳残旧、排列有序的石碑。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些石碑叫“秀才碑”,按照当地的风俗,家里每考出一个朝廷官员,就在家宅旁立个碑,功名碑越多,就说明家宅在官场上的地位越高。整座围屋的围墙上留下许多历史枪眼,围墙前开了3个大门,镶有“会龙楼”三字的是围屋的正门,门楼后为三进传统式的祠堂建筑。

住在会龙楼附近的村民叶仕强称,叶健珊一家当初也是贫困之家,为了谋生凑钱跟着村中的人一同下南洋,在南洋打拼发财后的叶健珊决定拿钱回老家建造围屋。这座围屋的木材都是当年叶健珊从马来西亚运回来的,还专门请了木工师傅为围屋雕梁画栋,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了,可那些木门栓、木梯子、木顶棚还都很结实,没有什么损坏。跨入大门左边,略带斑驳、排列有序的6块“桅杆夹”记录了叶氏后人曾经获得的功名。围屋门楼后浮塑“为善最乐”四个大字,四角碉楼上仍保存有精美的灰塑图案,墙体壁画以人物花鸟为主,以传统题材而作的壁画,富于观赏的同时,更添几分清雅。

会龙楼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作为东江革命学校旧址,惠阳县委、特委曾在此办公。会龙楼还诞生了不少革命人士,黄埔军校学生叶含辱、叶佛佑、叶伯积、叶树屏、叶杰送、叶建儒、叶儒煌等7人都出于此围屋。叶健珊后裔中人才辈出,她的幼子叶锋,曾在挺秀书院求学,1933年至1936年,在广雅中学读高中,曾参加广州市大中学校组织的响应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示威大游行。事后,被反动当局逮捕,一个月后释放,即赴香港。1936年11月,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他率领香港惠阳青年会组织的第二批回乡救亡工作团回到淡水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同年10月任中共惠 (阳)宝(安)工委委员。1942年5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惠阳大队政训室主任。1944年9月任东江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处主任,同年11月任支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江行政专员公署专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计划处处长,国家计划委员会文教计划局综合处处长、副局长、局长,计委“四清”工作队副队长,国家地质总局负责人、党组成员,中共港澳工委副书记、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国家计委咨询小组副组长等职。

划定文物保护范围

会龙楼位于秋长街道官山村,坐东北朝西南,由叶健珊出资于1886年开始建造,于1889年建成,围楼总面阔64米,总进深68.6米,占地4390.4平方米。会龙楼为一前围(倒座)、三堂、二横、四角楼、一望楼的城堡式客家围楼。会龙楼建筑规模宏大,外观和内部结构保存完整,为研究我市客家围楼建筑形制和居住风格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惠阳区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会龙楼的保护范围从外墙起东至会龙村民小组村道,西至民居30米,南至官山村村道,北至叶海岸老屋(30米)。两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均是从保护范围外围起,东西南北各向外延伸30米。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改变文物原状,不得破坏文物建筑及其附属物,不得存放危及文物安全的物品,不得进行其他工程建设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3]

文物价值

会龙楼是惠阳地区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客家围屋,建筑较大,外观和内部结构保存较好,为研究惠阳客家围屋建筑形制和居住风格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