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毕业华西大学,同年分配海南岛,从事传染病专业。曾任海南省卫生防疫站副站长。[1]
20世纪90年代,受命于国家卫生部,率团赴泰国考察登革热。在IDRC的资助下率团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访问,并出席美国举办的“世界首次蚊媒生态学学术会”和澳大利亚召开的“热带医学营养学学术会”,并在大会发言。
2022年4月9日,赵治国因病在海口逝世,享年97岁。[1]
赵治国从实践总结论文74篇,其中正式发表18篇,内部刊物26篇,国内会议交流、宣读27篇,国际3篇,获省级科研成果奖二等三项、四等两项;厅级一、二、三等奖5项。
20世纪60年代,赵治国在控制霍乱研究中发现轻型病人和带菌者多,外界环境污染严重,对预防霍乱方有新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赵治国发现海南岛存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对本病的地理分布有近一步的认识。同期出现志贺氏Ⅰ型菌痢流行苗头,提出可能在全岛引发流行,应及早防范,嗣后造成大流行。
20世纪80年代,赵治国在攻克登革热过程中,认为依靠约物毒杀蚊媒,不能控制登革热。从实践中提出“社区参与,健康教育,环境制约”的模式,获得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的资助。经过多年实践证明,此模式是当今控制和预防登革热的最佳途径。方法简单、经济、有效、可行。
曾获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全国卫生防疫防治工作先进个人、卫生部边远地区优秀医学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7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