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家村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
方言 赣语鹰弋片
机场 距景德镇机场80公里、昌北机场140公里
行政区类别 行政村
政府驻地 应家村
著名景点 老虎山、印墩山、先锋岭、罗磨山、应氏祠堂
外文名称 YingjiaVillage
邮政区码 333133
特产1 麻糍,包子,年粑,碱水米粑
面积 2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江西省鄱阳县芦田乡应家村

地理位置

应家村位于鄱阳县东南部,新农村建设村点,鄱阳县芦田乡应家村委会所在地,属于行政自然村,毗邻鄱阳芦田轻工业基地,紧靠鄱阳水泥厂、洪门口煤矿,景鹰高速公路、洪老省级公路穿村而过,离鄱阳县城23公里,乐平火车站20公里。全村处处通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人口文化

全村辖4个村民小队,人口约1000人左右,居民99%以应姓为主,属家族聚集地,全村有水田640亩、旱地300亩,山林650亩、水库3座、水塘4口。村民勤劳、朴实,节简,其中90岁以上人口4人,80岁以上10人,是附近村庄少有的“长寿村”。村民历来重视教育,重学爱才,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传统。在人口构成中,大专学历以上有近百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5人,二本46人,大专中专师范40余人,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比例居全乡前列。重文之风盛行,素有“载秀村”的美誉。

历史沿革

据1683年《鄱阳县志》载,应家村属文北乡五十七都管辖。原本叫“芦田村”,后称“芦田应家村”,上世纪改叫“应家村”。据应家村保存的传世族谱《汝南应氏家谱》记载,应家村始祖韬公,河南南顿人(今河南汝南),西晋黄门侍郎应绍之子。明朝成化壬辰老谱载,早在公元875年,应氏十七世祖光公就居住在芦田村,后因黄巢兵变,光公后代尽死,村落遂废。

“成化壬辰老谱纪云谓公因燧而卜居穷以为非也盍芦田自参军韬公由浙省金华宦迁芦田而后历居一十七世以至元公宗圣者唐僖宗乾符末为歙州刺史因黄巢兵变公幸宦游而县世系至叔兴宁一公始迁广石老屋场之山嘴头居住七世而公复迁芦田何之公之迁是非为田地膏腴而卜也非为山水秀丽而迁也盖公之所以卜居于斯者重念祖之孝也故公之孝行传文详焉用志之聊以传公所不传之隐耳十三世繇谨忘”(应武星提供)  明朝成化八年(即公元1472年),农历四月二十三,应氏三七世祖征一公应长述(1413-1485)携其二子从槐树下(今老屋场村)复迁芦田村。距今(公元2013年),已繁衍至五十八世,共延二十二代子孙,复迁至今已有541年的历史。应家村的应氏后裔共分二支,西房,前后房。西房为节六公后裔,前后房为启明公后裔,前房分支有“八祠低”,“前房四枣”。目前全村前房后裔居多。

经济发展

全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出产稻谷、大豆、花生、芝麻、油菜等粮油作物。大多数年轻人都塌实、低调努力的工作,有魄力的后生选择在外做生意开公司,懂技术的到工业园上班,有胆识的在家自主创业,做到人人在努力,天天在进步,努力使自己早日奔小康。村民的勤快、朴实的作风,使他们在外工作受到很多企业青睐,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改善。走进村,一幢幢别墅式的楼房拔地而起,呈现一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全村上下依托鄱阳工业园的开发建设,策应村委会构建“园企村”的思路,抓紧乡村公路改造,搞好新农村建设。目前村级主干水泥公路全部建成,正积极筹集资金修建村民活动中心,健身场所,争取早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台州楚门镇应家村

应家村位于楚门镇东部,海拔300多米高的应家山头,全村总人口1158人,总户数416户,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有水田225亩,旱地365亩,山林1800多亩,果园425亩,以生产杨梅、文旦、优柑、高橙、枇杷等水果为主。在实施高山移民前,由于受山区地域交通不便的制约,应家村村民信息闭塞,生产落后,村民大多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人均收入只有一千多元钱。

为了改善这种经济极度落后的现状,1998年应家村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在县、镇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依靠党和政府实行了高山移民的优惠政策。2003年,村里总投资5000多万元,历时四年建成的“朝阳小区”投入使用,70%的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在村两套班子的带领下,应家村积极开展山区特色经济的发展,成立了应家村绿色果蔬专业合作社,联系农科院引进名特优特色农产品,形成高山杨梅、高山西瓜、高山盘菜的规模种植。依托应家山头小溪、瀑布、老房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建成了应家村农家乐,垂钓、捉虾蟹、吃土鸡、尝农家菜……引了一拨又一拨的“回头客”,让城里人享受到山里人家的惬意生活,也为山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2008年全村实现工业总产值896万元,村集体收入63万元,人均收入7820元。近年来,应家村先后被授予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台州州党建示范点、县先进党组织、科技兴农先进集体的称号。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