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子果一年生,有柄,栓质。菌盖半圆形或肾形,直径10-20cm,盖肉厚1.5-2cm,盖表褐黄色或红褐色,盖边渐趋淡黄,有同心环纹,微皱或平滑,有亮漆状光泽,边缘微钝。菌肉乳白色,近管处淡褐色。菌管长达1cm,每1mm间4-5个。管口近圆形,初白色,后呈淡黄色或黄褐色。菌柄圆柱形,侧生或偏生,偶中生。长10-19cm,粗1.5-4cm,与菌盖色泽相似。皮壳部菌丝呈棒状,顶端膨大。菌丝系统三体型,生殖菌丝透明,薄壁;骨架菌丝黄褐色,厚壁,近乎实心;缠绕菌丝无色,厚壁弯曲,均分枝。孢子卵形,双层壁,顶端平截,外壁透明,内壁淡褐色,有小刺,大小(9-11)μm×(6-7)μm,担子果多在秋季成熟,华南及西南可延至冬季成熟。
赤灵芝生于山中的深谷处,向阳的壳斗科和松科松属植物等根际或枯树桩上。
赤灵芝在中国普遍分布,但以长江以南为多。
1、菌种分离和培养:菌种分离可用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去皮后煮水1000ml,加入琼脂20g、葡萄糖20g),高压灭菌后倒入无菌培养皿内一薄层,采新鲜灵芝用75%乙醇进行表面消毒,切取菌盖与菌柄之间一小块组织,接种于培养基上;也可在无菌条件下采孢子,播种于培养基上,在25-28℃下培养3-4d,菌丝发出后转管即为母种。母种在PDA培养基上转接扩大培养成原种,即可用来接二级菌种。
2、栽培方法:人工栽培可采用瓶(袋)栽或段木栽培。
(1)瓶栽和袋栽:以瓶栽较普遍,也可用塑料袋栽。二级菌种培养基成分为阔叶树锯木屑70%,麸皮28%,蔗糖2%,调至含水量200%,装瓶或袋。高压灭菌后[压力147.1kPa(1.5kg/cm2)2h],接入原种,温度控制在28℃左右,约15-20d菌丝即可长好,即为二级菌种。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及温度等条件与培养二级种相同,也可用棉子皮75%,麸皮25%,加水后灭菌,接入二级菌种,在室内暗光下培养,约25d左右菌丝便可长满瓶或袋。打开瓶盖温度仍控制在26-28℃,相对湿度85%-95%,散射光、通气良好的条件下,约45-60d便可完成现蕾、子实体成熟、散撒孢子等过程。
(2)段木栽培:在100ml水中加蔗糖2g,麦麸5g配制成营养液,选硬质树枝截成2cm长小节,放入液中煮30min,取出后将树枝4份与麦麸和木屑1份混合,装瓶灭菌后接入原种,菌丝长满后即可接段木。选直径8-15cm的榆、杨、桦、栎、桉、洋槐等树种,秋冬落叶后砍伐,截成段架晒,次年5月下旬接种,在段木含水量40%-45%时,在其上打孔,放入少量木屑菌种后打入菌枝,如用纯木屑菌种,加盖后用蜡封孔。接种后码成“井”字形,高1m,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持25-28℃下发菌,并常翻堆使发菌均匀,20-30d发菌结束,将段木横卧地面,用湿沙土覆盖,保持湿度,塑料薄膜覆盖,并搭设荫棚,常浇水保湿,越冬加厚盖木,翌年清明前后取出染菌棒,截成15-20cm长节,垂直埋入砂质酸性壤土中,深度为段木全长的2/3-3/4,露出地面3-4cm,加强遮荫、喷水等措施,保持芝场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2个月后即可采收。
灵芝为腐生菌,由于可寄生在活树上,故又称为兼性寄生菌。生长的温度为3-40℃范围,以26-28℃最佳。在基质含水量接近200%,空气相对湿度90%,pH5-6的条件下生长良好。灵芝为好气菌,子实体培养时应有充足的氧气和散射的光照。
段木栽培灵芝,越冬期间仍应保持沙土湿度,防止菌丝脱水死亡,第2年气温回升至25℃以上时再按上述方法管理,较大段木可产芝2-3年。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