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崔灵芝曾经担任三乐班的教师,教授过芙蓉草等演员。民国初年梁漱溟编成“女子爱国”剧本,由名角崔灵芝演出多次,其剧本全文就披露在《京话日报》上。1918年,崔灵芝、薛固久、孙培亭、马全禄、刘兴周、田子衡等10家股东,在歌舞台联合创办梆、簧“两下锅”的科班-群益社。崔灵芝担任社长。1924年冯玉祥将军与李德全女士举行结婚典礼,在南苑机场举办三天堂会戏,由崔灵芝亲率科班全体师生演出。
崔德荣因多年生活在城关八里庄村岳父家,常被城关的老辈人忆起。崔灵芝幼年家境贫寒,全家靠父亲当车夫挣钱维持。他十三岁被父亲送到城里魁庆班剧团学唱河北梆子,之后在魁庆班勤学苦练,加上天生男性女相和一副好嗓子,很快就得到师父信赖,学戏几个月就登台跑龙套,开始崭露头角。
崔灵芝从师何人已难考证,但“一夜走红”是清光绪十三年(1887)他17岁时,随师在上海大戏院唱的第一场戏《苏三起解》轰动了上海,多家报纸刊登崔灵芝的大幅照片。接着又唱了几场《秦香莲》,名扬全国。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7月15日,在承德避暑山庄御花园戏楼,身着一身青衣的“秦香莲”登场了。表情凄苦苍凉,脸上挂着泪痕——“相爷慢来容奴禀,家住湖北当阳府。姓秦名字叫香莲,奴的丈夫陈世美……”唱至此,台下一片叫好声。这秦香莲的扮演者就是崔灵芝。
崔灵芝到北京天桥献艺时,已同河北梆子名角盖陕西、一千红、拾菊花、小吕布、十二旦、于德芳等并被赞为“各怀绝技”。在河北梆子“鼎盛期”,崔灵芝同响九霄、小香水、秦风云、贾桂兰等名家誉满京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崔灵芝领衔天津梆子戏班被邀请赴海参崴(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巡演,以后那里便成为天津多位河北梆子艺人常去的演出地。
清朝末年,崔灵芝被宣进宫为慈禧唱戏。慈禧爱听崔灵芝的唱腔,更喜欢他的扮相,在宫里一唱就是几年。崔灵芝每唱一场戏,慈禧就给一次赏,有时慈禧听得高兴,还加赏或重赏。崔灵芝攒下不少积蓄。
崔灵芝有两子,长子崔少文、次子崔少章。长子背着崔灵芝以两万银元当上县官。此事传到宫里,触怒慈禧:“拿我的钱,买我的官,还了得!”便以“欺君之罪”将崔少文、崔少章抓捕入监。崔灵芝以几万银元买通关口,将两子赎出。崔少文出狱便随舅父远赴东北直至患病而死。此时崔灵芝仍在宫中唱戏,直到辛亥革命爆发。
崔灵芝心灰意冷。他对自己的演艺暗暗发誓:不传后、不外传、不留声、不留影。他说:“我算什么名角,连儿子都救不了,别让后人耻笑了。”崔灵芝于1920年10月因思子成疾逝于北京,终年50岁。
崔灵芝病逝后,其北京家产被人霸占,老家八亩薄田也卖给他人。次子崔少章改唱京剧。当时梅兰芳称崔灵芝为师伯,称崔少章为二哥。崔少章保留其父的很多剧本,都给了梅兰芳,也算是对中国戏剧的一点贡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戏剧家协会派员来武清搜集崔灵芝生前资料时,高度评价崔灵芝为“一代河北梆子名角,是中国戏剧史上有影响的艺术家”。
创办群益社
1918年,崔灵芝、薛固久、孙培亭、马全禄、刘兴周、田子衡等10家股东,在歌舞台联合创办群益社。该社仍然是梆、黄“两大块”的科班,社长系素有“梆子梅兰芳”之称的崔灵芝。先后共培养学员64名,入科八、九个月后即能演出。笔者曾见过一张1921年群益社在北京“歌舞台”演出的老戏单,记载了这个科班当年演出的一些信息。演员有常德林、孙培亭、崔灵芝、全武行、袁德光、于洪珍等数十人,剧目有《富贵图》、《金雁桥》、《药茶计》、《群英会》、《探庄射灯》、《宋金郎》、《牧羊圈》、《托兆碰碑》等。1922年,孙培亭因病去世,群益社失去驰名老生,演出大受影响。1928年,同为武清人的崔灵芝借自己50寿辰之机,举办了一场告别演出(演出《十八扯》),然后便告老还乡,不久也病故。张起(张宝华之父)接任社长职务,由于意见不一,刘兴舟、田子衡、丁子恒等股东纷纷退出,最后该班一分为二。1936年,因歌舞台毁于火灾,历经18个春秋的群益社遂告解散。
崔灵芝,女,副主任医师,山西省肿瘤医院干保科 ,硕士。从事肿瘤内科的临床诊治工作20余年崔灵芝,具有丰富的肿瘤内科临床诊治工作经验。曾在北京进修乳腺癌规范话、个体化治疗;参加省卫生厅举办的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训班;擅长胃肠道肿瘤、肺癌等疾病的内科综合治疗及乳腺癌的化疗、化疗、内分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