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圣寺罗汉塑像位于 江苏省苏州市 吴中区离苏州市以东19公里处的一个有2500年历史的小镇 甪直(拼音:Lù Zhí)。
保圣寺最初创立于南朝萧衍梁武帝天鉴二年(503),唐、宋两代曾重建。 原来的大雄宝殿据《吴郡甫里志》记载是“宋祥符六年赐紫僧维吉重建”的,亦即建于公元1013年。殿内供“释迦牟尼佛像,旁列罗汉十八尊,为圣手杨惠之所摹。“神光闪耀,形貌如生,真得塑中三味者,江南北诸郡莫能及”。
最盛时据说有殿堂五千,僧众千人,和杭州的灵隐寺齐名。元末重新衰落,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重新兴盛。
殿内原有十八罗汉塑像,1927年大殿倒塌,仅存九尊。经蔡元培、叶恭绰、马叙伦等倡仪,1930年在大殿原址建成“保圣寺古物馆”,修复了幸存的罗汉及塑壁。[1]
馆内塑壁犹如一幅气势恢宏的立体画卷,奇峰突兀,洞窟错列,祥云舒卷,海浪翻滚,错落有致地布列着9尊栩栩如生的罗汉像,或闭目颔首,或怒目圆睁,或凝神谛听,或张口欲语,或笑容可掬,或似笑非笑,有呼之欲出的艺术魅力。
保圣寺罗汉像,历来相传是唐代雕塑家杨惠之所作,近代有人认为是北宋之物,也有人认为是唐塑宋修。
这里的罗汉以山水为背景,置罗汉于其间的一幅立体山水画。高居正中的是“达摩”罗汉,他的着装很特别,头戴沙帽,身穿龙袍(其他罗汉身穿加沙),闭目打坐,静如处子,完全是一幅面壁九年修行的姿态;与其一洞之隔的称“降龙”罗汉,健壮、威武、神形伟岸,骠悍沉着。圆颅大颏,隆鼻阔口,胡貌梵相,双目睨视前上方仿佛在制服造成天上水患旱灾的恶龙,但他对人间的灾害却无能为力,细节刻划极精,右手食指微曲,似在轻弹膝盖,于从容中更见内在力量;这是两尊保存最为完好的塑像,其照片已收入《中国通史》。“讲经”罗汉是位老者,正在讲授佛经,而“听经”罗汉则神情专注地在听,这一长一少、一瘦一胖、一动一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东下角那尊倒挂眉、络腮胡的罗汉,称“尴尬”罗汉,他的脸部表情十分丰富,似哭非哭,似笑非笑,一幅尴尬人遇到尴尬事的无奈模样,原来神仙也有烦恼呀!西壁袒胸露腹的那尊称“袒腹”罗汉,他肌体丰腴,皮肤和衣衫的质感清晰可见;右上方那尊凶猛威武的称“伏虎”罗汉,三分带笑(东角度)七分带怒,尽管他手臂断残,却力量无穷;西上角那尊称“智真”罗汉,双眼半开半合,静中有动,一副智者神态;而西下角那尊是“沉思”罗汉。
1922年顾颉刚重游保圣寺,见保圣寺大殿因多年失修,屋顶漏水,几尊泥塑古罗汉像已被雨水泡坏,立刻写了《记杨惠之塑像,为一千年的美术品呼救》一文,在《努力周报》发表,呼吁各界捐款振救杨惠之塑像,但收效不大。
1924年顾颉刚继续写了《记杨惠之塑像》之一,到《记杨惠之塑像》之五,刊登在《小说月报》上。日本东京大学美术史教授大村西崖读了顾颉刚写的关于杨惠之塑像的一系列文章,专程到甪直保圣寺调查杨惠之塑像,认为是炉火纯青之作。
1926年大村西崖回日本后,出版了《吴郡奇迹塑壁残影》一书。此书引起中国文化界名人们的重视。
1929年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教育部副部长马叙伦等专程到甪直保圣寺调查罗汉塑像,并组成“唐塑罗汉保存会”。这时原保圣寺大殿已严重损坏,十八尊古罗汉像只剩下九尊。经多方努力,重建新的保圣寺古物馆,修复剩下九尊罗汉。
1932年新的新的保圣寺古物馆落成。
1961年03月04日保圣寺罗汉塑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文物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