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寺

永泰寺

中文名 永泰寺
现存建筑 五进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
历史之最 佛教传入中原后的第一座女僧寺院
目录导航

景点简介

  永泰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西北约11公里处的太室山西麓,坐东朝西,面对少林寺,背依气势巍巍的望都峰(因站立峰顶可眺望九朝古都洛阳而得名),北临秀丽多姿的子晋峰(因周灵王太子晋在此居住修道而取名),南有知崖万壑的少室山和碧波荡漾的少林水库。这里群山环绕,峰峦叠翠,林木葱郁,溪水萦回,宝塔点缀,景色清幽。寺前的登偃旅游公路南行1公里与207国道相连,交通方便。永泰寺是佛教禅宗传入中原后营建的第一座女僧寺院,还是我国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尼僧佛寺。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位于郑州登封市区西北11公里永泰寺。始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512年),以后屡有修建。现存多为清代建筑,建筑面积989平方米。

  在永泰寺院后,有一形制极具典型盛唐建筑风格的古塔――永寺泰寺塔。塔为单层密檐式砖塔,平面呈正方形,塔体高24米,黄泥砌砖而成,塔室内部仍为方形,上部呈空筒状直通塔顶,塔身之上为11层密檐,密檐外的轮廓连线呈明显的抛物线形,柔和、优美、秀丽,塔的最上部是由仰莲、五重相轮等组成的宝刹,其精致的造型,可以说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唐塔塔刹中的佼佼者。

  永泰寺共现存建筑共分五进山门、天王殿、中佛殿、大雄宝殿、皇姑楼,厢房有伽蓝殿、六祖殿等。红墙绿瓦,铁马钉铛,建筑技艺精美,古朴典雅大方,在寺院后山坡上有:唐永泰寺塔,金代均庵主塔,明代肃然,无为普同之塔,这些古塔,造形优美,秀丽挺拔。寺内散存有唐代以来的碑碣、石雕等40余品,雕工精细,书法流畅。古树名木有:我国称有名贵的菩提树被称为佛门旗杆的大杨树,单株结果的银杏树和中国第一部武打动作片《少林寺》电影中,放羊女放羊的场地唯一的一棵“牧羊女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这些文物均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嵩山文物群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寺外还有神奇的太子沟,达摩一苇渡江图,丫环沟、子晋峰、望都峰、皇姑洞、臣宰沟、石人沟、七星石及万人功德路、皇姑桥等名胜古迹,构成了一处完整的以佛教尼众文化为特色的风景旅游区,随着宣传推广,工作力度的加大,永泰寺重现昔日光彩,知名度大大提高,游客人数回渐凝增,并接待大量国际友人(如韩国高僧佛心大法师等)。另外,根据永泰寺的文化背景,新近成立了永泰寺女子武术学校,弘扬国萃,在为地方旅游事业做贡献的同时,展开与国内友人的交流合作,将永泰寺推向世界,展现永泰寺正道佛法。 

历史沿革

  永泰寺始建于北魏,原名明练寺,唐代易名永泰寺,金代更名永禅寺,元朝以后又复名永泰寺,变称永泰禅寺。也有人称永泰寺为永泰庵或永泰院的。那么,永泰寺名是怎么演变得来的呢?寺与庵与院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宣武帝元属的女儿永泰公主在中岳嵩山“出欲入道为尼”。其史孝明帝元诩便在子晋峰下的明练塔旁敕建一座尼寺,让妹妹永泰公主侍佛传法,并喜度官宦及平常百姓家的女子百余人为尼。因寺建在南朝梁武帝的女儿、中国佛教禅宗初祖达摩的四大弟子之一有练公主塔旁,故名明练寺。

  永泰寺之名始见于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706年)七月廿五日,嵩岳寺都维那憎道莹上奏朝廷,说明练寺“依山带水,形胜幽栖,不假多工,便堪居住”。整修竣工后,因“天恩为永泰公主于前件,故伽蓝置寺一所,请以永泰为名,特望度僧二七人……”自此,明练寺从创建到易名永泰寺,共经历了185年。

  金朝,永泰寺又更为永禅寺,是寺僧标榜自己是佛教禅宗正脉的一种表示。因北宋以后人们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佛教僧徒中也有言女僧人是“二僧”(含低人一等之意)之说,这是性别歧视的恶果。永泰寺尼僧把寺名改称永禅寺,当是对这种蕊欲偏见抗争的一种方式。金代永泰寺名僧均庵主圆寂后,其门徒为其建塔,塔铭即题为“嵩山永禅寺均庵主塔记”。

  元、明以后,永禅寺又复称永泰寺。这一时期永泰寺尼僧世系也多依照少林寺自元代初年福裕开始的“70字辈”的顺序排名论辈。所以,此时永泰寺有的尼僧便自称永泰寺是少林寺下院,把永泰寺称为永泰院或永泰庵。尼僧圆寂后也归葬建塔于少林寺塔林。如元至正四年(1344年)永泰院主圆公死后,建塔于少林寺塔林,塔铭上就刻有“永泰院主圆公之塔”8字,现在墓塔犹存。

  明、清时期,永泰院或永泰庵之名在碑碣、墓塔中再没有出现过,均以永泰寺或永泰禅寺之名沿用至今。

公主出家

  永泰寺在历史上先后有明练、永泰二位公主在此出家,其规格之高,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是首屈一指。封建社会,皇室的人出家侍佛屡见不鲜。如北周的皇后先后有10人,全部信仰佛教。其中出俗为尼者有6人,武帝宇文邕的李娥姿皇后、宣帝宇文赟的朱满月皇后,静帝宇文衍的生母和宣帝的陈月仪皇后、元乐尚皇后、尉迟炽繁皇后,也相继为尼。因明练、永泰二公主是高居万人之上的“皇室子女”,不需要在人面前谦称自己成住的寺院为草庵茅庵。永泰寺从始建到现在已有1480多年的历史,都是以“寺”自居,世代居住于此的传法僧人都是比丘尼。这在有关永泰寺的历史文献记载中写的清清楚楚。

  凡来嵩山永泰寺参观的游人都要提了这么一个问题,永泰公主为什么要放弃宫廷生活而出家为尼呢?

  笔者综合有关永泰的史料,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种:其一是,为躲避朝廷内部尔虞我诈的斗争,明哲保身而出家为尼。据《魏书·明帝纪》载:“明帝以延昌四年(515年)正月即位,二月尊高氏为皇太后,已亥又尊胡充华为皇太妃。三月皇太后出俗为尼,徒御金塘。”永泰公主不知是否太后所生?“八月皇太妃为皇太后,临朝称制。至正光元年七月侍中元义刘腾矫皇太后诏以帝年已长,敬逊别宫,乃幽皇太后于别宫。”清代王昶在《金石萃编》中说:“永泰公主入道为尼,史虽无可考。然观当时朝政,高太后之出俗与永泰公主为尼,都有不安于其朝政之缘故。”据此,当地群众演绎出永泰公主的母亲西宫娘娘陷害东宫娘娘,永泰公主看不惯母亲的奸佞行为,又无可奈何,毅然出家的民间故事。

  其二是,北魏时期佛教盛行,永泰公主深受佛教教义的影响而自愿出家为尼,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十二月费必兴撰《重建嵩山永泰寺碑记》载:“汉明帝听洛阳妇女阿潘等人出家,为中国女缁(女僧)之始”永泰公主为仿效古人,于下光二年(521年)“出俗为尼”。

  其三是,永泰公主奉敕出家。永泰公主的父亲宣武帝元恪、哥哥孝明帝元诩都在嵩山建有离宫,经常从京都洛阳到嵩山游乐。永泰公主多次随同父、史到嵩山,被嵩岳幽美的环境和宁静的寺院生活所吸引,多次要求到嵩山出家,为满足妹妹的要求,孝明帝元诩特诏令为妹妹敕建明练寺兼度土庶女等。所以民间盛传,永泰公主出家后的起居丫环侍奉,朝夕为伴,生活费用完全由朝廷供给,连公主用的粉黛和胭脂,都是宫廷送来的。永奉公主也经常把自己用不完的钱粮赈济周围的百姓。因此,嵩山地区广大僧俗对泰公主十分崇敬和爱戴。

  永泰寺因永泰公主出家而扬名。明代费必兴撰《重建嵩山永泰寺碑记》称,“永泰公主出家为尼是继达摩面壁、神光断臂得法”佛教禅宗中的三件大事,可与“五叶敷荣,千花竞秀与三花之树、五衢之禾相辉应”,“变千古不配矣”。因而历代有许多名人学士到此寻胜访古。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