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历史上曾经是黔东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早在元代至元十二年(1275年)于此设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二十年(1283年)改为军民总管府,建府治于中心河。
明洪武四年(1371年)设镇远府治。弘治十一年(1498年)设镇远县治。
嘉靖三十年(1551年)始筑府城。1956年7月,在此宣告成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年州府迁往凯里之后,至今一直是镇远县府所在地。
舞阳镇处东经108°22′~108°30′,北纬27°00′~27°08′,全镇辖12个社区:顺城、兴隆、新中、民主、东关、联合、和平、西门、西秀、盘龙、共和、文德;12个行政中心村:甘溪、岔河、黄桑田、魏家屯、沿河、箱子岩、两路、界牌、白家、苦李、思南塘、柏杨坪,总人口51632人,其中:农业人口30344人,汉、苗、侗等民族杂居,其中汉族占90%。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全镇耕地总资源4857公倾,耕地面积1679公倾,其中水田780公倾;临时性耕地3179公倾,人均耕地面积为0.835亩。年均降水量109.3毫米,年平均气温16.4℃,无霜期292天。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苕、洋芋、蔬菜、烤烟等。主要水果有桃子、梨子、柑子、西瓜等。林业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林产品有原木、竹村等。主要矿产资源有铅锌矿、硅石等。
舞阳镇境内公路、铁路纵横交错,湘黔铁路、株六复线穿境而过,全镇32个村有31个村有通村公路,通公路的组达全镇的65%。正在新建的凯里至玉屏高速公路的两个接口处与舞阳镇仅距40公里左右。
旅游景点(13)舞阳镇地势险要,风光绚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和文人名士荟萃之所,因而留下众多的五光十色的文化古迹,包括古寺庙、古殿宇、古民居、古苍道、古桥梁、古关隘、古驿道、古码头、古城墙等等。
在城中,有传统的吊脚木楼和高封火墙四合院民居,层叠罗列,形成高墙夹峙、石板铺路的幽深小巷,较为完美地保存着山城的古老风貌。
在城东,被人誉为“入黔第一洞天”的青龙洞古建筑群,循崖而建,贴壁凌空,宛如一幅巧夺天工的巨型浮雕,掩映在古树丛林之中,并与壮观的祝圣桥,别致的香炉岩,碧透的舞阳河相互辉映,构成一处奇特优美的旅游胜地。
城区还有火神庙、邹公祠、光裕堂(苏元春旧居)、白极宫、谭公馆、总兵府、和公祠、周公馆(中共地下党支部旧址)、“和平村”(日本战俘收容所旧址),以及冲霄插汉的笔岫山文笔塔,气势磅礴的府、卫城墙,居高临下的石屏山天后宫、四官殿、紫皇阁等建筑。舞阳城池,山川奇雄,溪河纵横,泉井密布。城之东面,中河山临江壁立,笔岫山、白云山“岩绕箭峭”;南面,龙头山高入天际,吉祥山、五老山俯瞰江城;西面,西秀山风韵绰约,平冒山双峰圆耸;北面,石屏山切岩千仞,天枢山穿云破雾。
城区有松溪、小田溪、惠泉溪、铁溪等溪流从南北两面汇入舞阳河,惠泉、白云泉、味泉、青龙泉、万寿泉、青狮泉、云泉、猪槽泉、雷家井、陈家井、龙王井、云龙泉及六根五漏泉等泉井分布各处。从自然条件看,这里是一片集山水林泉于一体之胜境。
舞阳镇民族文化丰富,形式多样,音乐、舞蹈、民歌、戏剧、绘画、雕刻及手工艺无所不有,且历史悠久,享有盛誉。清乾隆初年,小说家吴敬梓的名著《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中,指明这里有“苗戏”。晚清时期,城区戏楼达12座之多,其盛况可想而知。少数民族的芦笙舞、踩鼓舞、板凳舞等,节奏活泼明快,动作质朴粗犷,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一年一年的端午龙舟节,观者数万,其场面热闹非凡。
这里的民间绘画和雕刻艺术,主要用于房屋建筑和家具装饰,其图案丰富多彩,具有多民族的特色。民间工艺品有苗族挑花,侗族刺绣和汉族刺绣,彼此借鉴,针法细腻,图案精美,曾参加过全国展销。还有苗族、侗族妇女佩戴的银饰,其制作工艺、花纹图案和设计造型,在黔东南属上乘之作。
这里生产的霉豆腐在国内享有盛名,陈年道菜风味独特,清代曾作过贡品,如今已畅销全国。镇远舞阳镇文物众多,风景秀丽,是舞阳河名胜风景区的中心。
舞阳镇境内的主要河流有舞阳河,直注洞庭湖,流入长江。水力资源十分丰富,舞阳河梯级电站在境内有红旗电站、中峡电站、西峡电站、东峡电站、犀牛洞电站,电力十分丰富,是国家第一批电气化县之一。境内建有110千伏变电站两面座,220千伏变电站一座并与国家并网。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形成了烤烟、蔬菜、水果、特色养殖、乡村旅游为主的产业格局。2010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356.31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33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0605元。近年来多次被州县评为“五好基层党组织”、“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0年荣获贵州“十大魅力乡镇”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