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小松

滕小松

中文名 滕小松
职业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
民族 汉族
目录导航

社会兼职

中国《雕塑》杂志编委,

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工笔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科研项目

4、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20世纪中国现代雕塑的民族化问题研究》(12DF042);

3、主持中国出版集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潜在与显现——雕塑草稿研究》(2007年);

2、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研究项目《长株潭城市雕塑研究》(08YBB158);

1、独立承担国家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工笔画研究》(01HF96)第二卷《20世纪中国工笔画的文化批评》。

艺术奖项

6、国家教育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

5、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中国“‘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图书奖(2008年);

4、中国图书馆馆采图书年度排行榜艺术类图书第三位(2007年);

3、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庄汉生奖[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5年);

2、中国第11届雕塑论坛·论文优秀奖(2005年);

1、全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评选·艺术评论优秀奖(1997年)。

学术专著

《20世纪中国现代雕塑的民族化问题研究》。独立承担国家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工笔画研究》第二卷。学术著作《潜在与显现——雕塑草稿研究》荣获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和中国“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并被翻译成英文出版。

近年来主要从事绘画雕塑创作与研究。有三件作品参加国内外大型艺术展览并被国家重点美术馆收藏。在《美术》、《美术研究》、《美术观察》、《文艺研究》、《中国美术馆》、《装饰》、《雕塑》、《国画家》、《美术报》、《人民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已出版《中国工笔画的现代转型》、《艺术文本写作》、《潜在与显现——雕塑草稿研究》、《过程与结果——雕塑创作研究》、《漫画百年诺贝尔文学奖》、《超越模式——沈从文小说的文化批评》等七部专著。

7、《中国工笔画的现代转型——陈白一艺术观念与绘画创作研究》(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

6、《潜在与显现(Latent andmanifest)》(全英文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

5、《艺术文本写作》(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

4、《过程与结果——雕塑创作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3、《潜在与显现——雕塑草稿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

2、《漫画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

1、《超越模式——沈从文小说的文化批评》(作家出版社,1999年)。

学术论文

101、《“物质匮乏”的雕塑学》(《雕塑》,2014年1期);

100、《蹈虚揖影之妙——段辉水彩画的形而上畅想》(《美术观察》,2013年6期);

99、《超象:“抽象”的中国言说》(《雕塑》,2012年6期);

98、《别开蹊径走丹青》(《陈永生国画作品集》,2012年9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97、《齐白石的“理事情”》(《中华读书报》,2012年4月11日20版);

96、《亨利·摩尔的雕塑空间拓新》(《雕塑》,2012年1期);

95、《形与意的熔炼》(《雕塑》,2012年1期);

94、《齐白石的“理事情”》(《中国社会报》,2011年3月2日四版);

93、《心印气行——且说江源的绘画创作》(《中国艺术报》,2011年11月4日第八版);

92、《且说“2011艺术湖南”的工笔画》(《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4月6日第七版);

91、《写不完的齐白石》(《人民日报》,2011年4月5日第四版);

90、《文化守望与语言变革》(《美术》,2011年2期);

89、《融合碑帖成一家》(《书法》,2011年1期);

88、《中国传统雕塑的线意志》(《雕塑》,2011年5期);

87、《抽象当道》(《雕塑》,2011年5期增刊);

86、《体验并关注雕塑过程》(《雕塑》,2011年5期增刊);

85、《雕塑的“三化”状态》(《雕塑》,2011年3期);

84、《中国古代雕塑家何在何为》(《雕塑》,2011年3期);

83、《中国古代雕塑潜理论撮要》(《雕塑》,2011年2期);

82、《〈巴尔扎克〉造型惯性的去除》(《雕塑》,2011年1期);

81、《“反雕塑”现象批评》(《美术报》,2011年2月19日,总第900期);

80、《溯源何为——姜坤画绘长江的多方探寻》(《长江溯源》,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

79、2011年,《城市雕塑的“抗熵化”功能》(《共铸辉煌——第三届中国长春世界雕塑大会论文集(三)下》,长春出版社,2011年8月);

78、《画在南方》(《关注岭南》,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年8月);

77、《储集的美术星光》(《丹青无边》,岭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5月);

76、《群星闪烁的工笔画湘军》(《2011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精品集[工笔卷]》,荣宝斋出版社,2011年3月);

75、《汉字设计的基本向度》(《文艺研究》,2010年第10期,CSSCI期刊);

74、《张肇达时装设计的文化审美指归》(《装饰》,2010年8期,CSSCI期刊);

73、《设计专业文本写作的教学探索》(《装饰》,2010年1期,CSSCI期刊);

72、《工笔画的概念嬗变和文化维度》(《美术研究》,2010年第3期,CSSCI期刊);

71、《以学术志庆〈雕塑〉创刊15周年》(《美术》,2010年第12期);

70、《中国美术观的文化维度》(《美术观察》,2010年第12期);

69、《雕塑草稿的审美特征和研究价值》(《美术观察》,2010年第3期);

68、《亨利·摩尔的素描打稿和硬质加工》(《雕塑》,2010年6期);

67、《传媒的言行——《雕塑》的雕塑史》(《雕塑》,2010年6期);

66、《现代文化视界和科技语境中的木雕艺术》(《雕塑》,2010年增刊);

65、《雕塑草稿的预先匹配》(《雕塑》,2010年5期);

64、《贾科梅蒂雕塑草稿的“瞬间叠加”》(《雕塑》,2010年3期);

63、《雕塑草稿中的感性存活》(《雕塑》,2010年2期);

62、《审美经济时代的雕塑创作》(《雕塑》,2010年1期);

61、《雕塑草稿的原创性》(《雕塑》,2010年1期);

60、《“反城市”的城市雕塑》(《中国美术馆》,2010年5期);

59、《罗丹雕塑的构造方式》(《学院雕塑》,2010年1期);

58、《中国当代工笔画的文化审美态势》,《中国工笔画的传统性与现代化——首届湖南省工笔画论坛论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

57、《工笔画家评点八则》,《中国工笔画的传统性与现代化——首届湖南省工笔画论坛论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

56、《山水着意尽苍茫》(《山川苍茫》,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年);

55、《道通天地有形外——张肇达的时装设计与绘画创作》(《张肇达视觉日记》,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54、《汉字的诗意作业》(《混设计》,凤凰出版集团江苏科技出版社,2010年);

53、《尽微·致广·通变》(《黄衍增书法集》,海天出版社,2010年);

52、《中国美术观的文化维度》(《走向文化自觉建构中国美术观——中国美术观·重庆论坛(2010)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51、《情趣·意境·神韵》(《谢湘平书画选》,中国艺术家出版社,2010年);

50、《刘春潮漆画的三个维度》(《文化中山》,2010年第2期);

49、《场景与人物的叠置》(《画坛》,2009年4期);

48、《西方当代雕塑创作中的东方古代智慧》(《雕塑》,09年6期);

47、《城市雕塑的生态性》(与徐跃东合作,《上海艺术家》,09年4期);

46、《美术院校专业教材的“贫血”与失语》(《美术观察》,09年1期);

45、《管窥中国画三十年的论争与实践》(《中国书画报》,09年6、7期);

44、《雕塑的审美鼎立》(《雕塑》,09年4期);

43、《洞或口的看或听》(《雕塑》,09年1期);

42、《山水着意尽苍茫》(《当代岭南书画报》,09年总第9期);

41、《罗丹雕塑草稿的重构与升华》(《美术观察》,08年3期);

40、《雕塑的“门道”与“风气”》(《雕塑》,08年1期);

39、《亦工亦写且诗且画》(《中国艺术家》,08年1期);

38、《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雕塑创作》(《书画名家·中华儿女》,08年10期);

37、《道通天地有形外》(《粤海风·文化中山》,08年10期);

36、《米开朗基罗未完成雕塑的当代意义》(《共铸辉煌——第二届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论文集(二)》,长春出版社,08年8月);

35、《楚湘姿态:在中国工笔画的现代化进程中》(《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作品集》,湖南美术出版社,08年11月);

34、《守望的气度:文化视界中的湖南雕塑》(《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作品集》,湖南美术出版社,08年11月);

33、《从“反技术”到“技术”》(《美术观察》,07年9期);

32、《城市雕塑让人欢喜让人忧》(《美术观察》,07年3期);

31、《“反雕塑”的世纪遭遇与美学意义》(《雕塑》,07年6期);

30、《“器”与“道”的会通》(《雕塑》,07年4期);

29、《文化开放形势下的“泛雕塑”》(《雕塑》,07年2期);

28、《雕塑艺术的生态向度》(《雕塑》,07年1期);

27、《拖墨带水又一皴》(与陈晓明合作,《国画家》,07年1期);

26、《山与人的和合》(《周鹏生山水雕塑作品集》,湖南美术出版社,06年5月);

25、《雕塑草稿的潜在品格》(《中国美术馆》,06年4期);

24、《公共艺术的“最小公倍数”》(《雕塑》,06年3期);

23、《雕塑的中庸之道》(《雕塑》,06年2期);

22、《沈从文小说的中国传统绘画性显现》((与徐跃东合作,《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年2期,CSSCI期刊);

21、《管窥中国画三十年的论争与实践》(《中国画研究》,06年1期);

20、《隐匿的边缘探索》(《中国艺术学》,06年第1期);

19、《显与隐:从“雕塑百年展”看20世纪中国雕塑》(《雕塑》,06年1期);

18、《公共艺术的生态意识》(《规划实践》,06年总第8期);

17、《雕塑形式中的符号建构》(《雕塑》,05年6期);

16、《妙手天成——张永见雕塑艺术评析》(《雕塑》,05年6期);

15、《重在诗与思》(使用笔名“寒星”,《雕塑》,05年6期);

14、《自由表达的可能——关于潘鹤的两组雕塑草稿》(《雕塑》,05年5期);

13、《画梦三重天》,(《香港书画报》,05年4月20日);

12、《民间情趣与设计意味》,(《崔平平绘画作品》,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04年);

11、《文学研究的审美向度》(《中华读书报》,04年4月7日);

10、《“书画宴”风起岭南》(《美术观察》,03年第3期);

9、《光与色的交响》(《艺术状态》,03年第2期);

8、《新感觉新水墨》(《陈晓明·山川苍茫》,澳门出版社,02年);

7、《散文时代与时代散文》(《中国青年报》,01年7月24日);

6、《漫画为什么这样“红”》(《教师报》,01年6月17日);

5、《走进乡村美术馆》,(《美术报》,98年7月27日);

4、《乡土文学研究综述》,(《衡阳师专学报》,97年第1期·增刊);

3、《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心理》,(《衡阳师专学报》,97年第1期);

2、《泥土的“舞蹈”》,(《湖南日报》,94年6月11日);

1、《新时期现代文学的文化批评》,(《郑州大学学报》,93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94年第1期全文转载,CSSCI期刊)。

艺术创作

8、2013年,《飞翔》,入选“解构与建构——中国抽象雕塑艺术展”,(展出地点:湖北省美术馆;主办:湖北省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并刊登在作品集中;

7、2011年,四幅漫画《英国哲学家罗素》、《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法国作家莫里亚克》、《美国作家海明威》,刊登在《文艺研究》(2011年第5期,CSSCI期刊);

6、2011年,三幅中国画《大浪淘沙》、《惊涛拍岸》、《幽谷泉响》,刊登在《文艺研究》(2011年第4期,CSSCI期刊);

5、2011年,雕塑《否极泰来》之一,入选“美中艺术交流展”(展出地点:中国上海、美国纽约),并刊登在作品集中;

4、2011年,雕塑《否极泰来》之二,入选“第六届中国雕刻艺术节暨‘荣发杯’石雕大赛”,被中国雕刻艺术节组委会收藏;

3、2011年,三幅中国画《风骨》、《鹤寿》、《松鹤》,入选“关注岭南·中国南方画院画家作品展(2011)”,并刊登在《关注岭南画集》(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年8月);

2、2011年,两幅中国画《盛夏》、《新苗》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会员作品展”,并刊登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会员作品集》;

1、2011年,三件雕塑《汉字情结》、《父亲印象》、《宋体笔画》,刊登在《雕塑》(2011年5期增刊);

艺术活动

26、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颁奖仪式;

25、第19届中国雕塑论坛,主题发言;

24、武汉,解构与重构——中国抽象雕塑展;

23、陕西,第18届中国雕塑论坛,主题发言;

22、山东,第17届中国雕塑论坛,主题发言;

21、上海,“美中艺术交流展”;

20、福建,第六届中国雕刻艺术节;

19、广东,担任《关注岭南》画展学术主持;

18、长春,第三届中国长春世界雕塑大会;

17、北京,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志庆活动;

16、重庆,中国美术观论坛,作《中国美术观的文化维度》主题发言;

15、北京,第16届中国雕塑论坛,作《传媒的言行》主题发言;

14、福建,第15届中国雕塑论坛,主题发言;

13、长春,第二届国际雕塑大会,发言;

12、郑州,《中国中青年雕塑家作品邀请展》艺术委员会委员;

11、北京,中国雕塑与公共艺术教育研讨会,发言;

10、上海,《中国泛雕塑展》评委;

9、北京,《中国雕塑年鉴(2007年)》编委;

8、上海,第13届中国雕塑论坛,主题发言;

7、郑州,《中国·中部当代雕塑展》展览艺术委员会委员;

6、北京,《中国雕塑行业生态调查》(湖南省)召集人;

5、深圳,中国雕塑艺术与文化产业研讨会,主题发言;

4、成都,第12届中国雕塑论坛,主题发言;

3、北京,《黄天厚土雕塑大展》学术委员;

2、河北,第11届中国雕塑论坛,主题发言;

1、北京,《中国艺术百科辞典》(冯其庸主编,中国最大),参与编写。

媒体报道

9、《雕塑》(2013年增刊)的《知而后行——滕小松的雕塑理论与创作》专文评说了滕小松的雕塑理论研究和创作;

8、《文艺报》(08年8月5日)的《艺术实践与理论探讨的结合》专文评论了滕小松的雕塑理论研究;

7、《美术报》(08年7月12日)的《读〈潜在与显现——雕塑草稿研究〉有感》专文介绍了滕小松的雕塑理论专著;

6、《南方都市报》(01年7月16日)的《为文学大师造像》专文评论了滕小松人物漫画创作;

5、《珠江晚报》(01年7月11日)《想象出来的公平》专文介绍了滕小松的漫画专著《漫画百年诺贝尔文学奖》;

4、《中国图书商报》(01年5月31日)新书专栏介绍了滕小松的漫画专著《漫画百年诺贝尔文学奖》;

3、《深圳商报》(2000年6月4日)《理解沈从文的“钥匙”》专文推介了滕小松的专著《超越模式》;

2、《珠海特区报》(2000年6月4日)《破解“沈从文之谜”》专文评说了滕小松对沈从文小说的研究;

1、《粤港信息日报》(2000年4月1日)《滕小松破解文体魔术师》半版专文评价了滕小松对沈从文的研究。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