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时源,男,金寨县古碑人,1929年参加红军,次年2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由团转党。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周时源历任班长、排长和手枪连连长,参加过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曾参与会宁会师。[2]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时源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副参谋长,1938年10月随军挺进豫皖苏边区,开展游击战争。次年11月,游击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周时源任支队副参谋长兼第三团团长,率部转战于永城、萧县、砀山等地,多次粉碎了日伪军的进攻,打开了豫皖苏边区的抗战局面。
1942年,周时源到延安抗大学习。
1945年8月,任吉林省乾安县县长,他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积极配合县委,仅用半年时间就建立健全了县境内的区乡政权机构,组建了地方革命武装。
1946年7月,调任辽西军区保安一旅第三团团长,率部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先后三渡松花江,在攻打锦州、解放天津等重要战役中,他所率的三团作战勇敢,多次立功,受到军区表扬。
全国解放后,周时源任华南军区西江军分区司令员兼党委副书记,领导部队大力开展剿匪反霸斗争,他采取以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法,消灭和瓦解了数股土匪武装,安定了西江地区的社会秩序。
1955年至1964年,周时源先后任江西省军区抚州军分区司令员、解放军第四十五文化速成中学代校长、福建军区福安军分区司令员、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军第二十八军副军长。
1974年,因病在上海逝世。
1964年,周时源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二级独立自由,三级解放勋章各1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