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萍华

林萍华

中文名 林萍华
职业 正厅级官员,教授
信仰 共产主义
出生地 福建省长乐县
目录导航

概况

     林萍华,男,1955年7月26日出生,福建省 长乐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 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   1977年毕业于 南京工学院(现 东南大学)铸造专业,同年留校任教。1982年获硕士学位。1986年—1988年和1992年—1994年两度公派赴日本留学,1994年3月获日本国立 名古屋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任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原任 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教育部工科材料加工工程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江苏省高校金工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   2009年2月15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李卫红同志在河海大学宣布了中共教育部党组、教育部关于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任免的决定, 朱拓同志任河海大学党委书记, 王乘同志任河海大学校长;因另有任用,免去林萍华同志的河海大学党委书记、 张长宽同志的河海大学校长职务。   2009年4月6日, 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 魏士强在华中科技大学宣布了中共教育部党组、教育部2月14日的决定,林萍华同志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常务副校长( 正厅级)。   主要研究方向为 铸造工程及凝固理论、 铸造合金及其熔炼、金属功能性材料、 形状记忆合金的力学性能与应用、 智能材料结构的设计、制备与力学性能、 组织工程材料的研究与制备等。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5篇、EI收录28篇、 ISTP收录5篇,编写了2部教材。

人生经历

  1955年7月出生 福建长乐。   1973年9月林萍华入南京工学院机械系学习铸造专业, 毕业设计阶段参与完成的铝活塞液态 模锻生产工艺与设备研究项目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7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这一期间参加完成的 球墨铸铁 密流处理工艺的研究项目,获农机部科技进步四等奖。   1978年他又考上本校 研究生,师从舒光骥开展 液态金属 表面张力的研究,研制出座滴法液态金属表面张力测试装置,测定了铜、锡、锑、铝熔液的表面张力以及 稀土元素对铜液表面张力的影响,1982年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后继续留校任教。先后承担过铸件形成理论基础、专业外语、铸造合金及其熔炼、 铸造有色合金及其熔炼、 传热学、 工程流体力学、 冶金传输原理、金属功能性材料等课程的辅导和教学工作。   林萍华于1986-1988年和1992-1994年两度被派赴 日本留学,先后师从田岛收教授、 渡边修副教授开展 螺旋管内 R113的对流 沸腾传热研究 和师从户伏寿昭教授开展tini形状记忆合金的变形行为的系列研究,1994年3月获日本国立 名古屋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回校。   林萍华历任机械系学生辅导员、铸造教研室教师、党支部副书记、教研室副主任,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   2001年8月林萍华调任 河海大学党委书记,现兼任教育部工科材料加工工程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高教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高校金工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林萍华担任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工作期间(1998.5-2001.8),分管学校本科教学、浦口校区以及无锡分校工作,牵头争取到教育部中职师资培训基地、教育部 高职教育示范性基地、教育部批准 网络教育学院的承办许可,参与了教育部批准 软件学院的前期申报工作,为东南大学的高职教育和中职师资培养以及 网络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研究方向

  林萍华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铸造工程及凝固理论、铸造合金及其熔炼、 金属功能性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的力学性能与应用、智能材料结构的设计、制备与力学性能、组织工程材料的研究与制备等。已培养出1名博士和8名硕士,目前在读的有6位博士生、3位硕士生。1994年以来,他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20余篇次、EI收录30余篇次、ISTP收录5篇;编写出版了2部教材。继两位前任校领导之后,牵头完成了有11所高校参加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实验与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有效地推进了学校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积极参加学校 大学生 素质教育活动的创造和开展等等,他在主持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为 东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的提升尽了一份心力。

办学经历

  林萍华教授针对当前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 工科院校培养与使用脱节的现象,与当前工科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弱化有密切关系。工程实践与实验教学始终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环节。但随着基础课程的加强,教学总学时的削减和专业色彩的淡化,这一环节不仅大大滞后于课堂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改革,甚至受到比较大的削弱,已明显地不能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明确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要认真区别工程教育与 科学教育的“同”与“不同”,从而确定自己的 人才培养模式。从 河海大学的实际出发,认为河海大学的人才培养应当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并重”的模式,在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新的整合的同时,要切实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鼓励优秀教师来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同时,采取优秀生培养制度,鼓励优秀生尽早进入导师的研究课题,接受科研训练。林萍华带领的河海大学现在已经将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基础宽厚、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勤奋而能创新。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就不能拘泥于条条框框。

社会评价

  在林萍华带领下的 河海大学主张自己的办学方式和特色,要搞好 创新教育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创新,它来自于多问几个为什么,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林萍华书记高校的传统教学活动比较习惯于传递现成的知识,采用传习性、因袭性的 教育方法,缺乏对学生探究问题的鼓励,这样的教育思想极大地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培养和独创性的发挥。致使相当比例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新意的发言、作业、论文比比皆是,缺乏探索问题的兴趣,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几乎千篇一律。总而言之,不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从人才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入手,启发问题、启发猜想、启发概括,而这恰恰是创新教育的根基。重视实践,重视探究,让学生从书本和课堂中适度解放出来,通过学生在实践中的动手,通过接触活生生的各种实际问题,来增强学生对课堂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减少传习教学色彩,培养 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首先,要从考试改革入手,改变现行考试中一考定优劣的弊端,多次、多种考核方式结合,引导和鼓励学生创新。其次,从高等工程教育实验和工程 实践教学体系入手,加强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的教改,提高实践教学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第三,加强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环节,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与教师共同探究问题,感受教师科学、严谨、踏实的作风,通过优秀教师的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主攻实验

  浅水 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岩土力学与 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 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研究分中心)    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东部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江苏省 循环经济工程中心    江苏省交通基础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岩土工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水利部水力发电工程重点实验室   水利部 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   水利部 结构力学与 水工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水利部河口 海岸工程重点实验室   水利部机电控制及 自动化重点实验室   水利部 水库移民 经济研究中心   水利部 水工金属结构安全检测中心   水利部节水园区    水利经济研究所   南京 土工合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