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玉梅(6)1934年1月16日,闻玉梅出生在北平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医学世家。
1945年,闻玉梅进入圣玛利亚女中,在预科二年级读书(相当于今天小学六年级)。她会进入这所学校,是因为她母亲桂质良当时在圣约翰大学兼课,赚点钱糊口,而圣玛利亚女中就在圣约翰大学的里面,比较方便;闻玉梅白天读书,晚上给初二,初三的学生补习英语,赚钱分担母亲的困难。闻玉梅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还必须努力学习,力争考第一名,因为当时学校规定,凡是得第一名的学生可以免缴学杂费。闻玉梅连续三年,初一,初二,初三都考了第一名。
1956年,闻玉梅毕业于原上海医学院,曾在上海第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读微生物学研究生及进修。
1980年4月,闻玉梅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资助,首次踏出国门,到英国伦敦大学进修3个月。在英国进修期间从生活开销中省下一笔钱,购买了一台急需的低温冰箱和一台幻灯机。卫生部领导知道这件事后拨给闻玉梅1万元人民币,而闻玉梅利用这笔资金开始了医学分子病毒学研究。
1981年10月,闻玉梅获得前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变态反应及传染病所肝炎室学习一年的机会,此时闻玉梅正担任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由77岁的林飞卿教授接替闻玉梅做一年主任。
1999年,闻玉梅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闻玉梅回国后主要研究乙肝病毒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发现用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打破动物对乙肝病毒免疫耐受性。通过合作开发,研制了可供慢性乙肝患者应用的治疗性乙肝疫苗(乙克),已获准进入临床研究,前景良好。对中国乙肝毒株的变异作结构与功能基因组研究,发现乙肝病毒酶的新功能区,可作为新的药靶。闻玉梅主要研究领域:乙型肝炎病毒学与免疫学,治疗性疫苗基础理论与应用。代表性成果:乙肝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研究,抗原-抗体复合物型治疗型疫苗。[2]
在实验室的发展阶段,为了及时总结中国微生物学成果,闻玉梅主编了98章、共278万字的权威性著作《现代医学微生物学》,该书由8位院士、80位国内外相关专家参与撰写,既把经典内容交代得一清二楚,又对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作了阐述。
闻玉梅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包括Review of Virology, J Virology, Hepatology, J Hepatology , Vaccine 等杂志。[2]
在实验室的启动阶段,闻玉梅主持领导的团队参加了两项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和两项国家“863计划”高科技项目。1987年,闻玉梅首先提出“消除对乙肝病毒抗原免疫耐受性”治疗新观点,据此建立了模拟人幼龄乙肝免疫耐受性的动物模型,设计了5种消除免疫耐受性的治疗性疫苗,并在动物模型中考核疗效,从中发现了抗原-抗体复合性疫苗有较显著的疗效。
闻玉梅主持的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始于1988年,2007年开始三期临床试验,在20家医院给500多个病人试用,结果将于年底揭晓。如果结果良好,世界上第一个治疗性乙肝疫苗将从此诞生。
2006年获亚太病毒学会突出贡献奖。[2]
闻玉梅希望自己的学生和同事能够生活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她认为只有自在,才能出人才、出成果。她回忆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都很自在,在学校里同学们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她们班还自己编剧演戏,闻玉梅就曾经把枕头垫在肚子上,扮演美国大老板。全班19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后来有的成为京剧演员、电影演员、有弹钢琴搞音乐的、有搞建筑的、搞石油的,还有学经济的、当老师的、也有学新闻当记者的……总之学什么的,搞什么工作的都有,丰富多彩,人才辈出。所以,闻玉梅教授特别珍惜中学时代自在的学习环境.她强调宽松自在,殷切地希望母校在110周年大庆的时候,能够很好地总结经验,对学生不要管得太死,切忌给学生设计什么,要宽松,给学生松绑!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一代接班人。
在谈到人才教育和学生培养时,闻玉梅深有感触:“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光荣事业。”她告诉记者,每个人都经历过层次不同的教育(从幼儿教育直至研究生教育),教师对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较深远的影响。在参与塑造人的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人”,因此必须“以人为本”,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从其个性、素质的不同点出发,因人而异地施教。“我的老师谢少文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我终身受益,他教导我说,一个老师如果只会教聪明、基础好的学生,他不是一个好教师;能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闻玉梅还指出,培养人才要有目标,在这一点上,教师和教练有共同之处,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弱点”加以培养:对不善于动手者,教师要多给他动手的机会;对不善于表达者,教师要多给他发言的机会。如有个学生,不善言辞,我就有意识地在小组会上让他读报,以训练他的发言能力。“用心血浇灌”不是一句空话,教师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大处着眼,小事着手。
坐落在原上海医科大学东园的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已从一个不起眼的小科室,逐步发展和壮大成一个拥有数十名科研人员和先进设备,掌控千万元科研基金,紧跟国际研究前沿,在乙肝、丙肝病毒及其他持续性感染病毒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且知名度较高的重要科研基地。1999年,这个光荣的集体当之无愧地成为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高校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实验室党支部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4年,实验室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奖状
1981年闻玉梅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建立了永久的合作关系。一俟回国,她就利用这一桥梁,迅速把科室骨干张维、何丽芳送出去学习。因为闻玉梅知道,搞科研靠一个人是不行的,要有团队精神。张维、何丽芳分别赴美NIH不同实验室进修一至两年。学成后,她俩如期回国,并建立了肝炎病毒基因分析、病毒肽分析,以及多种病毒细胞培养、过滤、动物实验等方法;她们在国外省吃俭用,带回来一些先进设备和仪器。
闻玉梅和她领导的团队在投身科学研究的同时,把为国家培养人才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先后带出了一大批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20年来,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4名、博士研究生20名,出站博士后5名;现在有在读研究生34名,在站博士后1名。
在闻玉梅的言传身教之下,实验室的教职员工和研究生都以实验室为家,不计较时间地全力贡献。通过长期努力,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长为优秀的人才。闻玉梅的第一个博士生瞿涤教授,在法国、美国深造多年后毅然举家回国,参加实验室的建设,2003年抗非典期间,瞿涤同闻玉梅一起参与研制灭活病毒的工作,瞿涤不畏生命危险,每天进入P3实验室培养大量活SARS病毒,制备灭活滴鼻剂;现任免疫教研室主任、博导的熊思东也是个有建树的人物,他不畏艰辛,挑起了免疫学教学科研重任;还有2003年初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引进的副教授高谦,今年3月,已被复旦大学破格晋升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3年,病原学专业博士生林旭在导师闻玉梅的指导下写出的论文《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性增强的机理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实验室的成果与辉煌也是老一辈科学家们培育的成果。闻玉梅一生遇到了3位难忘的恩师:一位是余贺教授,她研究生期间的启蒙老师;一位是林飞卿教授,教会了她严格治学;还有一位是谢少文教授,教会了她如何发挥创造性思维。
闻玉梅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以及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十五周年突出贡献奖等诸多荣誉。出版的图书获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2009年,德国Duisburg and Essen大学授予名誉博士[2]。
2016年,获得“2016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2018年,获得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荣誉称号。
2019年10月15日,获得由教育部支持、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发起的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和创新创业英才奖“杰出教学奖”。[3]
闻玉梅闻玉梅的父亲闻亦传是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的堂兄,他聪颖好学,成绩优异,为兄弟的表率。1918年,闻亦传考入清华大学,他不仅长于诗文,工于书画,精于英文,而且热心公益活动。1922年闻亦传留学美国芝加哥,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在协和医学院任教授。
闻玉梅的母亲桂质良是一位才女,桂质良中学就读于圣玛利亚女校。1921年仅21岁的她就以全国第一的成绩通过清华大学出国留学生考试,赴美国威尔斯廉女子大学就读。1925年桂质良因成绩卓著,荣膺学校赠与的象征“已经开启智慧大门”的纯金钥匙,并考入美国约翰霍布津斯大学继续深造。1929年桂质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闻玉梅从小就是一个爱学习的小女孩,在初中阶段,她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大部分英文小说,例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等著作;居里夫人的女儿写的回忆录……她都十分喜欢。还有母亲的大厚本原版英文书,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雪莱的诗歌等她都是在暑假看的。这些书给闻玉梅打下了相当深厚的英文和文学基础。中学时代对一个人的文学、音乐,艺术修养是有陶冶作用的,初中闻玉梅在学校学琴练琴,但她不喜欢弹钢琴,到初三要毕业了,她不想再学琴了,但是老师对她说:“你要是现在停下来,非常可惜,你已经弹到这个程度,再弹一年,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闻玉梅听了这位老师的话,勉强弹了一年.她至今还能弹琴,肖邦的曲子,只练一下,就可以弹得较好.当时一些没有坚持学下去的同学,就荒废了,所以她非常佩服这位钢琴老师。
闻玉梅在乙肝病毒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方面为中国及全世界作出重要的贡献。多年来,闻玉梅院士带领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国人乙肝病毒亚型与肝炎慢性化的关系基础上,在国际上首创了“复合物型治疗性乙肝疫苗”,为数以亿计的慢性肝炎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