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站
东方红站是中国东北铁路网的“极点站”,也是我国唯一以“东方红”命名的火车站,其地理位置与历史意义极为特殊——该站为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于1958年指挥各路转业官兵向“北大荒”进军时,在视察密东(密山至东方红)铁路建设时期亲自命名的“终点站”,站名取意“最早迎来太阳的地方,又象征着曙光和希望”。该站也成为见证“十万大军挺进完达山”和“铁道兵将铁路修进北大荒”等相关历史的标志性建筑。
60多年来,东方红站始终在中国铁路网的“东部终点”承担着运输粮食、木材和生活物资的使命,如1959年修建人民大会堂和1976年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所用的红松,就是从该站装车、经密东铁路运往北京。当时,东方红站客运业务主要服务于转业官兵、家属和周边的林区工人等。“前些年,通过东方红站与东北地区另一座名为‘太阳升’的火车站之间,售出的‘东方红——太阳升’车票风靡过网络,被称为中国最牛火车票。”哈尔滨铁路局东方红火车站站长刘强表示,东方红站也因此被外界熟知,成了“网红打卡地”。[1]
新建东方红站
新建东方红站地下和地上共有三层、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新建站房从进出站设置上采用“平进平出”模式,更适应铁路“公交化”的高效运转,实现与城市交通的无缝衔接,旅客换乘更加便捷。同时,因站房地处我国高寒地区,当地最大昼夜温差突破了70℃,站房外墙设计选用了A级岩棉保温,以确保站房内部的保温性和舒适性。站房整体形态描绘出一座体现生态特征与地域精神的现代化车站,寓意着一座见证我国东北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时代丰碑,在中国最早迎来太阳的省份,象征“北大荒精神”不朽、“铁道兵精神”永存。[1]新建东方红站外观
1958年,东方红站始建。建站初期,车站的运输计划主要是运输农垦系统的粮食、木材和生活物资,向外装运的所有物资到农垦铁路的起点站密山站后,再由国有铁路(铁道部辖属的铁路)向密山至林口(林密线)和鸡西至下城子(城鸡线)分别转运。旅客运输同样是开行垦区内的密山至东方红站区段,主要客流是农垦内部的职工、家属和周边零星的农民及林区工人等。当时,即使全国各地的旅客欲到东方红站,也要乘坐国有铁路的列车到达密山站,再转乘农垦铁路的列车抵达东方红站。而且东方红站一昼夜只办理一对旅客列车(往返)客运业务。车站有3条股道,闭塞设备系人工操作臂板信号,站线钢轨大都是24公斤和38公斤型号的杂型轨,车站一切设备设施十分简陋,货物仓库系露天货场,站舍是“干打垒”的小平房。
东方红站1962年春,密东农垦铁路上的最后一个站——东方红站建成了。农铁处的领导请王震为车站取名,思忖一番后,王震为此站定名为东方红站,取意全国最早迎来太阳的地方,又象征着曙光和希望。
1965年10月1日,东方红站随农垦铁路全线划归国有铁路序列,隶属哈尔滨铁路局鸡西车务段管辖,取消了车站农铁建制,车站各项运输及编制重新编排,建立了严密、统一集中指挥的运输组织,客货运量也日益剧增。运输指挥设备改为继电半自动闭塞,站线轨道改为43公斤型号钢轨,在车站职工素质和设备等方面,东方红站发生了全新变化。[2]
随着林区独特的天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愈发被外界熟知,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和客商前来摄影采风和投资兴业,东方红站改扩建工程因此被提上日程。2021年8月1日,新建东方红站项目正式开工。
2022年7月31日,中国铁路网中唯一以“东方红”命名的火车站——新建东方红站正式建成,站房以“林中木屋”的造型还原了半个多世纪前挺进“北大荒”的转业官兵当时居住的场景,象征着一座见证了黑土地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时代丰碑。[1]
火车票起点站为东方红终点站为太阳升
火车票起点站为东方红终点站为太阳升现如今史上最牛太多了,这张火车票,起点站是“东方红”,终点站是“太阳升”。“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相信每个看到这张票的人,脑海中都会响起这段耳熟能详的旋律。不过,真有这两个地名吗?经过求证,国内叫“东方红”和“太阳升”的乡镇村屯有很多,仅黑龙江省就有多处,但是在铁路系统,“东方红”站和“太阳升”站都是有且只有一个。
“东方红”站位于虎林市与饶河县之间的密东铁路的尽头站,而车票中显示的“太阳升”站,是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太阳升镇的太阳升火车站。这张2005年的通票显示,由“东方红”至“太阳升”需要经过多次转车,而售出这张车票的是“东方红”火车站。水妖打电话询问该站工作人员得知,票上的“鸡下哈让”分别代表4个中转地:鸡西、下城子、哈尔滨、让湖路。这样的车票还可以买到,不过当年的车次已经改变,如今这条路线的车次应该是6224次。
东方红站在林东铁路上距林口站329.6公里,距鸡西站248.5公里。距牡丹江站439.6公里(经林东、图佳铁路),距哈尔滨站790.0公里(经林东、图佳、滨绥铁路),距香坊站782.6公里(经林东、图佳、滨绥铁路)[2]。
客运:办理旅客乘降、包裹托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