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红鹳又名智利火烈鸟。身长105厘米,属中型涉禽,羽毛粉红色,整个脚除各关节和蹼及爪为红色外,余部为铅色带黄。主要栖息山地盐火湖的浅水地带,海拔高度可达4500米,数量曾经达到约50只。集群,性机警,善游泳,飞翔。主要以甲壳动物、蠕虫、小鱼、蛙、水生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智利红鹳体重2500-3500克,体长79-145厘米,翼展127-153厘米。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较大成槽状;颈长而曲;脚极长而裸出,向前的3趾间有蹼,后趾短小不着地;翅大小适中;尾短;体羽白而带玫瑰色,飞羽黑,覆羽深红。
智利红鹳雄雌相似,像所有的成年火烈鸟,智利红鹳有粉红色的羽毛,但是羽毛大多是白色的,带着淡淡的粉红色的色调。除了粉红色的羽毛,它们排列着明亮的深红色沿着边缘,具有黑色的初级和次级飞羽。它的体形长得也很奇特,身体纤细,头部很小,镰刀形的嘴细长弯曲向下,前端为黑色,中间为淡红色,基部为黄色。黄色的眼睛很小,与其庞大的身躯相比,显得很不协调。细长的颈部弯曲呈“S”形,仅19块颈椎。双翼展开达160厘米以上,尾羽却很短。此外,它还有一双又细又长的红腿,脚上向前的3个趾间具红色的全蹼,后趾则较小而平置。
虹膜淡黄色;鸟喙包括两个主色调:终端一半是黑色,其余为白色;脚红色。
孵化的雏鸟有厚而浅灰色的绒毛,鸟喙直、粉红色;腿粉红色。在一周内,年幼的小鸟会长出有灰色的羽毛,上面有棕色和粉红色的斑纹,腿和鸟喙也变成黑色或灰色的。经过2-3年,幼鸟褪去灰色的羽毛,长成和成鸟一样的粉红色和深红色的羽毛。
智利红鹳主要栖息在盐水湖泊、沼泽及礁湖的浅水地带、泥泞的浅碱性和咸水湖泊。生活在温暖的热带环境,稀树草原或山地草原,范围从海平面,沿着海岸至高海拔的安第斯山脉达到到4,500米高度。因为在其居住的地区的水域和周围的土壤碱性(pH值高达10.5),大部分当地只有贫瘠和沙漠般的植被。
智利红鹳喜欢结群生活,往往成千上万只,甚至多达10万只以上聚集在一起,一个挨一个紧密地排列着,与雁类相似的叫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远远望去,红腿如林,似蜘蛛一般,一条条长颈也频频交替蠕动,十分壮观。如果乘飞机向下观看,遍地通红,绵延好几公里,就象一块巨大的红地毯,又宛如一片在泥沼原野上沸腾着的红色波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性情温和,平时显得胆怯而机警,游泳的技术也很出色。飞翔时,能把颈部和两腿伸长呈一条直线,而且只要有一只飞上天空,就会有一大群紧紧跟随,边飞边鸣,就象一条红色的彩练从蓝天白云中掠过。
智利红鹳食物以水中的藻类、原生动物、小蠕虫、昆虫幼虫等为主,偶尔也吃小的软体动物和甲壳类。进食的方法与众不同,十分奇妙,先把长颈弯下,头部翻转,然后一边走一边用弯曲的喙向左右扫动,触摸水底取食。由于喙的构造特殊,下喙的沟深,上喙的浅而呈盖形,边缘有稀疏的锯齿和细毛,倒置在水中就像个大筛子一样,可以快速地将水吸进来和滤出去,并使食物留在嘴里。另外它的舌很大,也可以帮助将水压出和防止吞食大块的物体。
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厄瓜多尔、巴拉圭、秘鲁、乌拉圭。
旅鸟: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
智利红鹳繁殖也是集团式的,成百上千只在一起组成一个求偶群,但婚配却主要是“一夫一妻”制,交尾时雄鸟跳到雌鸟的身上,只有这时才能清楚地分辩它们的性别。每年营巢一次,但新巢大多搭建在旧巢之上。巢高出水面,一般多选择在三面环水的半岛形土墩或泥滩上,有时也在水中用杂草建筑一个“小岛”。筑巢时用喙把潮湿的泥巴滚成小球,再混入一些草茎等纤维性物质,然后用脚一层层砌成上小下大、顶部为凹槽的“碉堡”式的巢,高度为12.7-45.7厘米,直径为38-76厘米,别具一格,坚固耐用,任凭大雨冲刷也不会倒塌。每个群体的巢常常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构成一个很有秩序的“小村落”,巢和巢之间的距离多为60厘米左右,其内还开掘有许多小沟,以便与水面相沟通,这样在孵化期间就可以随时进入水中觅食、站立在浅水中了望,或者潜入水中游泳。
营巢期间,性情有时也变得凶猛而好斗,不时因为争夺“地盘”或抢劫巢材而发生一些小小的冲突。也有一些性情急躁的个体,不等泥干,就匆匆进入巢中产卵孵化。它的卵呈淡白色,每窝仅产1-2枚。孵卵工作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担任,一只孵化时,另一只就守卫在巢的旁边。孵化期大约为28-32天。雏鸟出壳后羽毛一干,马上就能下地行走,第二天即可下水游泳,4-5天后,就十分活跃了,但主要还是依靠吃成鸟嗉囊里分泌的乳状物来生存。
雏鸟的绒羽呈灰色丝状,腿也是灰色的,嘴并不弯曲,而是直的。到了两个半月的时候,幼鸟能够学会飞翔,一年以后,体形几乎同成鸟一样大了,但体色仍然是灰色的,直到第3年才能变为红色,达到性成熟。寿命大约为20-50年。
单一物种,无亚种。
该物种最重要的繁殖地,因为灌溉项目——抽水,而遇到环境破坏的威胁。矿业开发已造成广泛的栖息地改变,也遭受狩猎和与旅游相关的干扰。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中文名:智利红鹳
拉丁名:Phoenicopterus chilensis
智利红鹳英文名:Chilean Flamingo
物种分类: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鸟纲->今鸟亚纲-> ->今颚总目->红鹳目-> -> ->红鹳科-> ->火烈鸟属->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南美洲的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国。
保护级别: CITIES
火烈鸟(英文名称:Phoenicopteridae、Phoenicopterus):亦称红鹳。1属6种:高约80-160厘米,体重2.5-3.5千克。体型大小似鹳;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较大成槽状 ;颈长而曲 ;脚极长而裸出,向前的3趾间有蹼 ,后趾短小不着地;翅大小适中;尾短;体羽白而带玫瑰色 ,飞羽黑,覆羽深红,诸色相衬,非常艳丽。
栖息于温热带盐湖水滨,涉行浅滩,以小虾、蛤蜊、昆虫、藻类等为食。觅食时头往下浸,嘴倒转,将食物吮入口中,把多余的水和不能吃的渣滓排出,然后徐徐吞下。性怯懦,喜群栖,常万余只结群。以泥筑成高墩作巢,巢基在水里,高约0.5米 。孵卵时亲鸟伏在巢上 ,长颈后弯藏在背部羽毛中。每窝产卵1-2枚。卵壳厚,色蓝绿。孵化期约1个月。雏鸟初靠亲鸟饲育,逐渐自行生活。因羽色鲜丽,被人饲为观赏鸟。
大红鹳分布于地中海沿岸,东达印度西北部,南抵非洲,亦见于西印度群岛;小红鹳分布于非洲东部、波斯湾和印度西北部;加勒比海红鹳、智利红鹳、安第斯红鹳和秘鲁红鹳分布均限于南美。
加勒比海红鹳加勒比海红鹳(学名:Phoenicopterus ruber)亦称美洲火烈鸟。体型大小似鹳;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较大成槽状 ;颈长而曲 ;脚极长而裸出,向前的3趾间有蹼 ,后趾短小不着地;翅大小适中;尾短;体羽白而带玫瑰色 ,飞羽黑,覆羽深红,诸色相衬,非常艳丽。栖息于温热带盐湖水滨,涉行浅滩,以小虾、蛤蜊、昆虫、藻类等为食。性怯懦,喜群栖,常万余只结群。以泥筑成高墩作巢,巢基在水里,高约0.5米 。孵卵时亲鸟伏在巢上 ,长颈后弯藏在背部羽毛中。分布于美洲。
安第斯红鹳(学名:Phoenicoparrus andinus):又名安第斯火烈鸟。体长102-110厘米,体大而甚高,是一种体羽偏粉色的水鸟。嘴粉红而端黑,嘴形似靴,颈甚长,腿长,红色,两翼偏红。亚成鸟浅褐色,嘴灰色。
智利红鹳通常栖息于河流湖泊附近的浅滩上,是一种非常著名的涉禽。常结成数十至上百只的大群一起生活,飞行时颈伸直。多立于咸水湖泊,嘴往两边甩动以寻找食物。在浅滩用芦苇、杂草、泥灰营造圆锥形巢穴。性机警、温和,善游泳,但很少到深水域,飞行慢而平稳。以水中甲壳类、软体动物、鱼、水生昆虫等为食。主要分布于秘鲁、智利,玻利维亚和阿根廷(仅限于安第斯山脉)。北京动物园1973年首次饲养展出安第斯红鹳,1976年繁殖成功。火烈鸟寿命长,达到了50岁。
秘鲁红鹳(学名:Phoenicoparrus jamesi):又名秘鲁火烈鸟。体长90-92 厘米,体重2千克。体大而甚高,是一种体羽偏粉色的水鸟。嘴粉红而端黑,嘴形似靴,颈甚长,腿长,红色,两翼偏红。亚成鸟浅褐色,嘴灰色。
智利红鹳(3)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宽阔浅水域。常结成数十至上百只的大群一起生活,飞行时颈伸直。多立于咸水湖泊,嘴往两边甩动以寻找食物。在浅滩用芦苇、杂草、泥灰营造圆锥形巢穴。性机警、温和,善游泳,但很少到深水域,飞行慢而平稳。以水中甲壳类、软体动物、鱼、水生昆虫等为食。秘鲁红鹳分布在很小的范围内,在安第斯山脉,秘鲁通过玻利维亚西部和阿根廷西北部至智利北部南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