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时全国各省市尚未积极投入和组队,全国比赛参赛队伍少等原因。当时的这支队伍在北京乃至全国是较为优秀的队伍,多次在全国武术散打邀请赛和中外对抗赛中取得优异成绩。1992年以这支队伍为班底北京市京港搏击会宣告成立,多次代表什刹海体校、北京武警和京港搏击会参加国内大型比赛。当时较为优秀的运动员有曾获得56公斤级第一名的张兴正,获得过52公斤级第一名的杨广辉,获得过60公斤级第一名的特学刚, 获得过65公斤级第一名的李锐东等。
北京武术散打项目的设立和队伍的成长伴随着全国武术散打的成长历程,已具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北京的影响力不强,普及程度不高。
武术散打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北京体育大学(原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设立散打试点班开始,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与推行,在90年代初由夏国华等武术人士制定较完备的武术规则,最终设立全国比赛,并逐步进入全运会。
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武术散打项目设团体总成绩一块金牌。由于北京没有正式组队,以及后勤保障和经费等原因,队伍没能进入七运会决赛,随后转为民间业余训练模式。
1993年七运会后,时任北京武术院院长的吴彬重新兼任北京武术队总教练。为了让武术套路和搏击重新在北京崛起,吴彬将北京体育学院优秀散打运动员陈超(应届毕业生)调至北京武术院工作,让他以运动员兼教练的身份开始选材,组建集训队,正式备战八运会,同时聘请李宝茹担任集训队的摔跤教练。不久后江苏籍散打教练员于万岭因江苏未正式组队备战八运会,将自己培养的一批运动员带至北京训练,随后担任北京队主教练。在吴彬总教练的带领下,北京武术散打队代表北京开始参加全国比赛并承担了八运会比赛任务。此间培养了滕军、李明、苏仕刚、金晓飞、杨红卫等一批较有潜质的运动员。与此同时,陈超在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设立的全国武状元比武大会上连续三年荣登状元宝座,并永久保留象征当时武术散打最高荣誉的金头盔。北京市体委也开始拨付一定的训练经费,用于集训的训练经费和日常开支。在经历了较为周密的训练安排和赛前准备后,北京武术散打队以较有优势的阵容角逐八运会散打设立的大、中、小级别团体三块金牌,因重点队员意外负于对手提前出局,最终仅获得大级别团体第四名。
八运会结束后,时任主教练的于万岭回江苏担任主教练,老队员又相继退役,当时散打队处在管理较为混乱的时期,一大批较有潜质的运动员相继流失。吴彬为了队伍的建设和长远发展,又从北京体育大学调来世界冠军、大满贯运动员王世英(应届毕业生)到武术院工作,并担任散打主教练职务。李宝茹仍担任摔法教练。王顺卿任领队,并重新组织试训队员集训。已到武汉体院上学的老运动员仍代表北京参加全国比赛和九运会。
1999年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在北京体育大学开幕,薜凤强获85公斤级第一名,李明获75公斤级第二名,滕军获90公斤级第二名。当时的北京队实力已处在了全国各队的第一集团中,队内相继有多名运动员代表国家队参加国际功夫对抗赛。滕军还在日本举行的国际自由搏击K-one大赛中获90公斤第二名。但在随后的短暂时光中,北京与江苏就队内多名运动员注册权和代表权发生纠纷,全队的系统训练受到破坏,人才培养也出现断层。2000年全国比赛只有王刚进入90公斤级前12名。
2000年末,什刹海体校正式从北京武术院接管散打队。当时正值校内改建训练馆,散打队只好转到第二外国语学院天哲搏击俱乐部进行备战九运会的常规训练。此前,全队在不完善的后勤保障下已搬了五次家。不久,单孝强任队内执行主教练,时任什刹海体校团委书记的苏峻改任散打队领队,李宝茹仍旧担任队内摔跤教练员。此时的教练班子主要忙于注册纠纷运动员的协调工作,以及十运会小团体六块金牌的人员配对与选调。由于准备仓促,散打队在九运会上只得到一个第四名、一个第五名、一个第六名、两个第七名。但是,王进峰、薜凤强、王刚、韩玉柱等一批运动员显示了良好的潜质,让人们看到了北京散打的希望。
九运会后散打队正式入驻什刹海体校,生活条件和训练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市体育局正式定编专业队20人,二级班20人,开始了较为系统的专业队训练。单孝强任主教练,苏峻任领队,徐刚任摔跤教练。经过较为精心的选材和建队工作,队伍的管理水平和训练成绩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在当年的比赛中,北京散打队9人参赛,8人进入冠军赛,3人次取得第二名,1人取得第三名,3人次进入前八名。2002年度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王进峰夺得65公斤级第二名,薜凤强夺得80公斤级擂主并在总决赛中大放异彩。此时,北京市民才知道北京有散打队,北京的散打水平才开始得到社会的认知。
目前,北京散打队正全身心投入到备战十运的训练工作中,努力使未来的北京散打队能够像北京武术套路队一样成为一支较有竞争力的传统强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为北京争得荣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