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为戎人游牧区,秦属北地郡。汉属安定郡。魏属原州,魏晋时期亦为少数民族居住。隋属平凉郡。
唐复属原州,神龙三年(705年),置萧关县后,分属原州萧关县和会州会宁县。五代时受吐蕃、党项部族控制,宋咸平五年(1002年),党项族夺得以天都山为主的今海原县境。1038年,西夏建国,属西夏,元昊在今县境西置南牟会城。
宋元丰四年(1081年),南牟会城被宋军焚毁。此年西夏收复南牟会城,复筑,故称南牟会新城。宋元符二年(1099年),南牟会新城复为宋地,置西安州,属秦凤路。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又攻取西安州,更名为南威州,又名安州。
元初,大批回回人来此定居,称为海喇都原,置海喇都堡,属开城路。元豫王建国于海原西安州。明为楚王(朱桢)、黔宁王(沐英)牧地,海喇都堡又称海城,属固原州。成化年间设西安、镇戎、平虏守御千户所。清初属平凉府,顺治三年(1646年)隶平凉府盐茶同知;乾隆十二年(1747年),原驻固原城的盐茶同知移驻海喇都堡,起建厅署,遂为盐茶厅城。同治十三年(1874)裁厅设海城县。
民国三年(1914)改称海原县,属甘肃省平凉专区。
民国十七年(1928年)将海原县划为5个自治区实行自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为区,次年撤销区,实行乡镇、联保、保、甲制,组建了海都镇1镇和宁远、维新、安仁、清和、安化5乡,镇乡共辖22联保、91保、923甲。民国二十四年初,将海都镇撤销,改置为万梅乡。万梅乡驻海城,辖6联保、13保、184甲;宁远乡驻李旺,辖5联保、20保、187甲;维新乡驻新营,辖4联保、22保、243甲;安仁乡驻西安,辖2联保、10保、100甲;清和乡驻红古,辖2联保、12保、104甲;安化乡,驻何家店,辖3联保、9保、105甲。同年,撤乡设区,以原乡改置为区,以数字序号为名。1937年,将6个区调整为4个区。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西征部队解放了海原县东北部(高崖、李旺、关桥一带),将此处与同心县的一部分组建为中国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政府——豫海回族自治县(后红军转移,豫海县消亡)。
1940年,实行新县制,撤销区和联保,改为乡镇辖保甲制。海原县分为复兴(驻海城,辖6保)、西(驻西安,辖6保)、高崖(驻高崖,辖7保)、李旺(驻李旺,辖7保)、杨郎(驻杨郎,辖3保)、正气(驻郑旗,辖5保)和新营(驻新营,辖8保)等7镇和新民(驻马营,辖6保)、兴仁(驻兴仁堡,辖3保)、阎芳(驻龙池湾,辖6保)、武塬(驻袁家河,辖10保)、旧营(驻旧营村,辖5保)和大寨(驻夏家堡,辖6保)等6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甘肃省新建西吉县,将海原县所辖旧营、武塬、大寨3个乡及新营镇、西安镇的部分保甲划归西吉县。同时,新营镇改置为古城镇。1944年,杨郎镇划归固原县;固原县李俊乡划归海原县管辖。 1946年,大营地地区划归通渭县管辖。
1949年8月,海原解放,属甘肃省定西专区。海原县组建为6个区,下辖46个乡,202村。
1950年3月,李俊区增置杨堡、红圈、罗川、上川4乡。1951年5月,兴仁区增置浪水乡。1952年8月,增置郑旗、红羊2个区;原6个区的辖地有所调整,并增置了23个乡。
1950年6月,海原县划归平凉专区。1953年4月,增置关桥、曹洼2个区;撤销八斗、马湾2个乡,新置武塬、后堡2乡;再次调整各区辖乡。9月,靖远县盐池乡划归海原县西安区。1954年4月,李俊区增置新庄乡。
1953年12月,改属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辖。
1958年10月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
1970年固原专区改为固原地区,海原仍属其管辖。
1981年5月,增置九彩公社。1984年1月,公社体制改革,所有公社改为乡;6月,撤销杨坊乡,增置了史店、双河、罗山3个乡。1985年12月,设立高台、曹洼2乡;城关乡改置为海城镇;至此,海原县共辖海城镇1镇和红羊、罗川、双河、李旺、徐套、关庄、蒿川、盐池、西安、史店、曹洼、树台、关桥、贾塘、兴隆、高崖、兴仁、九彩、郑旗、杨明、李俊、罗山、高台等23乡。
2000年,海原县辖3个镇、21个乡。海原县属固原市管辖。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将固原市的海原县划归中卫市管辖。
2004年2月10日,海原县整建制划入新成立的中卫市管辖。
2008年,将海原县兴仁镇、蒿川乡划归中卫市沙坡头区管辖;将固原市原州区黑城镇划归海原县管辖(2008年2月18日正式移交)。现黑城镇正式更名为三河镇。
2009年06月海原县实行一县两城,县政府仍驻地海城镇。[7]
2015年01月固原市实施“一核五极,组团发展”的空间策略,以固原市原州区为核心,以西吉县、彭阳县、隆德县、泾源县为四个发展极,整合三营镇、海兴开发区,形成新的发展组团。[8]
截至2021年,海原县下辖5个镇、12个乡、1个场、1个管理处、1个办公室、1个开发区。[7]
5个镇:海城镇、李旺镇、西安镇、三河镇、七营镇。
12个乡:史店乡、树台乡、关桥乡、高崖乡、郑旗乡、贾塘乡、曹洼乡、九彩乡、李俊乡、红羊乡、关庄乡、甘城乡。
1个场:种羊场。
1个管理处:南华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1个办公室:老城管理办公室。
1个开发区:海兴开发区。[7]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属新设立的中卫市管辖,位于东经105°09′~106°10′,,北纬36°06′~37°04′之间,东与原洲区相连,南与西吉县接壤,西临甘肃靖远、会宁县,北濒中卫、同心县。
该县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属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六盘山余脉(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等)由南向北深入境内,形成西南高、东北低的特殊地形,南部以南华山主峰马万山为最高,海拔2955米,是宁夏南部最高峰。这一地区地势高寒,雨量较多,有少量天然次生林零星分布。东部以清水河防地兴隆乡李家湾最低,海拔1366米,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较好。中部为梁峁残塬地带,其间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交错,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总土地面积中,黄土丘陵占66%,土石山区占1.6%,塬地占4.4%,河谷川地占20.9%,,山地占7.1%;天然林地4 .36万亩,天然草地260万亩。
地貌多属黄土丘陵沟壑地带,山大沟深,平均海拔1951米,境内马万山海拔2995米,是宁夏第二高峰。
海原县深居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特点是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年均气温7℃,一月均温-6.7℃,七月均温19.7℃,≥10℃积温2398℃,无霜期149~171天。年降水量,多年平均286毫米,最多706毫米,最少325毫米。年草面蒸发量878毫米。年干燥度2.17。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564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数2710小时。常年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水土流失严重,各种灾害频繁。年平均降水量360毫米,大多集中在秋季,年均蒸发量2200毫米,素有“十年九旱”之称,宁夏最干旱的县之一。
海原县土壤主要有黑垆土、灰钙土及黄绵土、灰褐土(山地)等。从南到北横跨中温带干草原和荒漠草原,随着自然条件和地形、地貌的不断演变,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型,在南部及中部部分地区以黑垆土为主,其土层深厚、质地均匀,保水、保肥性能好,是很好的农业土壤。天然草场388万亩,主要为干草原(分布在县境南部)和荒漠草原(分布在县境北部),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分布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林地面积20.3万亩。森林覆盖率3.5%。土壤主要有黑垆土、灰钙土及黄绵土、灰褐土(山地)等。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已列入大六盘生态经济圈生态工程建设区。
除兴仁平原属黄河右岸诸沟外,其余地区皆属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水系。清水河沿东北部县界过境。麻春河、苋麻河、中河自西而东注入清水河。麻春河上的石峡口水库是宁夏南部最大中型水库。西华山北麓有盐池。李俊南分布地震滑坡堰塞湖。
2019年1月24日15时51分,在海原县(北纬36.70度,东经105.21度)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8]
海原县天然草场388万亩,主要为干草原(分布在县境南部)和荒漠草原(分布在县境北部),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分布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林地面积20.3万亩。森林覆盖率3.5%。
境内探明矿产资源石膏、白云岩、陶土、金、铜、硫铁、砖瓦粘土、砂砾石、池盐等18个矿种,矿点六十几处。其中石膏占绝对优势,地质储量达二十四亿吨,主要分布于县境内兴隆、兴仁、西安、李俊、李旺等乡镇。品种齐全,有纤维石、雪花石、青石膏等,硫酸钙含量均在80%以上,石膏矿大都是露天矿,矿带规模大,易开采。石膏属一种非金属矿种,其具有质轻、防火、防潮、节能等优点和特点,被广泛用于建筑、化工(农药、肥料、医药)、轻工(造纸、食品、工艺美术)等行业。冶镁白云岩地质储量达5900万吨,氧化镁品位21%以上,是冶炼金属镁的优质原料。主要分布在兴仁油井山、曹洼乱堆子、史店油坊院、海城镇野狐坡。
海原县除兴仁平原属黄河右岸诸沟外,其余地区皆属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水系。清水河沿东北部县界过境。麻春河、苋麻河、中河自西而东注入清水河。麻春河上的石峡口水库是宁夏南部最大中型水库。西华山北麓有盐池。李俊南分布地震滑坡堰塞湖。
海原县,2005年底,海原县总人口386776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2.6%、非农人口占7.4%;其中回族占70.4%,汉族占28.8%。人口密度70人/平方千米。2006年,海原县面积6979.2平方千米。总人口38.67万。
2020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31094户453562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90120人,乡村户籍人口363442人,城镇户籍人口比重为19.87%。男女性别比为106.5(以女孩为100),全年全县户籍出生率14.70‰,户籍死亡率4.47‰,户籍自然增长率10.23‰。
海原县为回族主要聚居区,此外还有东乡族、蒙古族、苗族、藏族、锡伯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
职务 | 姓名 |
---|---|
县长 | 张鹏 |
常务副县长 | 强斌 |
副县长 | 刘文杰、曾小明、冯磊、刘福林、贾治林、王银军、王金中、马海燕 |
参考资料来源:海原县人民政府[9] |
职务 | 姓名 |
---|---|
县委书记 | 佘瑞东 |
县委副书记 | 张鹏 |
参考资料来源:海原县人民政府[9] |
职务 | 姓名 |
---|---|
县长 | 张鹏 |
常务副县长 | 强斌 |
副县长 | 刘文杰、曾小明、冯磊、刘福林、贾治林、王银军、王金中、马海燕 |
参考资料来源:海原县人民政府[9] |
职务 | 姓名 |
---|---|
县委书记 | 佘瑞东 |
县委副书记 | 张鹏 |
参考资料来源:海原县人民政府[9] |
2020年全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44亿元,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总量为基数,同比增长4.5%(可比价,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6.54亿元,同比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5.11亿元,同比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9.79亿元,同比增长3.0%。从三次产业看,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0.3%、18.6%和61.1%。
2020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下降1.1%,增幅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下降1.2%,增幅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3.1%,增幅同比下降11.1个百分点。
2020年全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96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农业产值20.63亿元,同比增长4.8%;林业产值0.46亿元,同比增长23.2%;牧业产值13.85亿元,同比增长30.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2亿元,同比增长5.5%。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18亿元,同比增长4.7%。
2020年全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9.73万亩,同比增长1.9%;粮食总产量23.25万吨,同比增长3.0%。其中,小麦播种面积8.83万亩,同比下降14.8%,总产量1.10万吨,同比下降22.0%;玉米播种面积32.00万亩,同比下降3.0%,总产量11.62万吨,同比下降2.1%;其他谷物32.8万亩,同比增长6.7%,总产量3.19万吨,同比增长3.9%;豆类播种面积3.1万亩,同比下降38.0%,总产量0.25万吨,同比下降13.8%;薯类播种面积33.00万亩,同比增长15.8%,薯类总产量35.48万吨,同比增长19.7%。全年全县油料播种面积10.20万亩,同比下降8.9%;油料总产量1.21万吨,同比下降1.7%。全年全县中草药材播种面积7.12万亩,同比增长24.1%;中草药材总产量1.03万吨,同比增长48.0%。全年全县瓜果类播种面积5.50万亩,同比下降8.3%;瓜果类总产量9.58万吨,同比增长9.8%。全年全县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8.70万亩,同比增长2.3%;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18.92万吨,同比增长20.5%。
2020年末全县生猪存栏2.77万头,同比增长57.5%,出栏1.88万头,同比下降8.7%;牛存栏9.57万头,同比增长21.5%,出栏5.30万头,同比增长10.6%;羊存栏48.54万只,同比增加14.0%,出栏42.35万只,同比增长17.2%;家禽存栏25.27万只,同比下降4.2%,出栏20.65万只,同比下降26.4%。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83万吨,同比增长12.3%。
工业
2020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49亿元,同比上升5.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上升10.5%。
2020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31亿元,同比增长29.9%。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实现利润2.2亿元;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实现利润1.11亿元。分门类看,制造业实现利润0.01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3.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额9.38亿元,利润率35.29%,同比增长7.09个百分点。
建筑业
2020年全年全县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63亿元,同比增长14.4%。全县三级资质等级及以上的建筑企业6家(其中三级资质等级5家、二级资质等级1家)。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97万平方米,其中房屋新开工面积8.8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78万平方米,竣工价值0.94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4.6%。其中,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3%,区属投资同比增长25.9%。分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同比下降13.1%,民间投资同比下降6.9%。在县属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区属和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32.4%;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8.5%,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8.5%、新能源投资同比增长84.0%、高耗能投资同比增长84.5%、生产性投资同比增长38.7%;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1.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3.0%。
2020年全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49.79亿元,同比增长3.0%,占地区生产总值61.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2%。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64亿元,同比增长4.8%;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76亿元,同比下降8.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70亿元,同比增长7.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0亿元,同比下降6.1%;金融业增加值3.36亿元,同比增加3.4%;房地产增加值3.16亿元,同比增长0.4%;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7.16亿元,同比增长6.2%。
2020年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0.36亿元,同比增长75.04%,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完成销售额1.40亿元,同比下降2.1%,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个体完成销售额0.15亿元,同比下降14.85%,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完成营业额0.2亿元,同比增长40.32%。
房地产业
2020年全年全县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7.60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住宅投资4.20亿元,同比增长21.0%;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2.76亿元,同比下降17.1%。年末全县住宅待售面积7.90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93万平方米。
财政
2020年全年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4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17亿元,同比下降7.87%;非税收入完成0.97亿元,同比增长16.86%。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3.34亿元,同比增长8.07%。八项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完成3.19亿元,同比增长4.59%;公共安全支出完成1.46亿元,同比持平;教育支出完成10.96亿元,同比增长11.72%;科学技术支出完成0.19亿元,同比增长26.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8.19亿元,同比增长26.6%;卫生健康支出完成6.29亿元,同比增长0.8%;节能环保支出完成1.27亿元,同比下降3.05%;城乡社区支出完成3.02亿元,同比下降30.57%。
金融
2020年全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2.01亿元,同比同期增加4.7%。其中,住户存款52.78亿元,同比增长15.11%;非金融企业存款5.74亿元,同比增长5.14%;机关团体存款33.49亿元,同比下降8.45%。全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9.07亿元,同比增长14.79%。其中,住户贷款56.07亿元,同比增长36.28%;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3.00亿元,同比下降31.69%。
保险
2020年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长14.37%。其中,寿险保费收入0.84亿元,同比增长0.94%;财产险保费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21.74%。各类赔付支出1.01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寿险赔付支出0.16亿元,同比下降7.59%;财产险赔付支出0.85亿元,同比增长2.85%。
中宝铁路、中郝高速公路、银武高速公路、109国道及银平公路、中静公路等过境。全部乡镇通油路。
2020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328.15公里,公路密度为52.18公里/百平方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国道265.69公里,省道480.71公里,乡道605.32公里,村道1872.42公里,专用公路104.01公里;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180.99公里,一级公路15.30公里,二级公路282.85公里,三级公路457.34公里,四级公路2372.14公里,等级外公路19.53公里。
2020年末全县共有客运企业6家,其中出租客运企业3家、公交客运企业2家;全县共有客运车辆607辆,其中班车160辆、公交车90辆、出租车357辆;共有二级客运站2家,乡镇四级客运站13个,农村客运招呼站173个;共有客运线路114条,其中跨省2条、跨市24条、跨县15条、县内73条;共有普通货物运输企业82家,其中规模以上货运企业9家(50辆车以上),全县在册货运车8914辆(包含挂),不含挂6007辆。
2020年全年全县邮政支所18处,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038万元,同比增长16.89%。快递包裹11.5万件,同比增长115.79%;国内标准快递3.17万件,同比增长69.08%;国内普通包裹0.84万件,同比下降14.96%;函件0.31万件,同比下降4.12%;报刊累计262.74万份,同比下降0.58%;杂志累计9.34万份,同比增长2.53%。
2020年全年电信业务总量31.55亿元,同比增长25.8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50万户,同比下降4.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1.62万户,同比增长3.07%;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10.27万户,同比增长9.26%。
海原县第一中学(2)2020年全县共有学校309所。小学223所(其中,县城小学10所、乡镇中心小学12所、村级小学79所、教学点122个);中学22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62所。
2020年全县共有教学班2384个,其中学前471个(幼儿园232个)、小学1260个、初中395个、普通高中177个、职业高中74个、特教学校7个。
2020年全县现有教职工4657人(在编教师4498人、特岗教师159人),其中女教职工2364人、专任教师4547人。按学校类别分幼儿园教职工98人、小学教职工2394人、初中教职工1355人、高中学校教职工578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14人、职业中学教职工115人、局机关职工103人。
2020年全县共有在校学生87303人,其中女生42868人(占49.1%)、少数民族学生75528人(占86.51%);学前幼儿学生15399人(小学学前班7658人、在园幼儿7741人),其中女生7499人、少数民族学生13334人;小学阶段在校学生39510人,其中女生19107人、少数民族学生34527人;初中阶段在校学生19494人,其中女生9411人、少数民族学生17055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9398人,其中女生5176人、少数民族学生7797人;中等职业在校生3444人(全日制3319人、非全日制125人),其中女生1651人、少数民族学生2769人;特教学校在校生58人,其中女生24人、少数民族学生46人。
2020年全县共有寄宿制学校32所(其中小学9所、一贯制学校7所、初级中学12所、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共有住校生28541人(其中:小学2491人、初中15107人、高中7624人、职中3319人)。
2020年全县共有4-6周岁幼儿18096人,其中在园幼儿15399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5.1%;共有7-12周岁适龄儿童50704人,其中缓免入学6人、应入学50698人、实际入学50698人,入学率100%;共有13-15周岁初中适龄人口22080人,其中缓免入学35人、应入学22045人、实际入学21874人,入学率99.22%;共有15-17周岁高中适龄人口21935人,其中在高中阶段学校就读20557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3.72%。
2018全年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全县共完成各类培训1292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737人),其中:汽车驾驶员2749人,技能培训6988人,致富带头人520人,实用技术1821人,其他849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04笔3941.5万元;培育创业实体355个(小老板241人、小企业114个),创造新岗位912个,创业带动就业2215人。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8.9万人,创收13.62亿元。[10]
2020年全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88元,同比增长5.3%。其中:工资性收入23886.7元,同比增长6.5%;经营净收入1486元,同比下降4.0%;财产净收入461元,同比下降8.6%;转移净收入1654元,同比增长2.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240.7元,同比下降3.6%。
2020年全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41元,同比增长10.5%。其中:工资性收入4853.4元,同比增长0.78%;经营净收入3758元,同比增长17.4%;财产净收入96.6元,同比增长20.3%;转移净收入1933.3元,同比增长26.3%。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230.3元,同比增长5.9%。
2020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66万人,同比增长31.6%。其中,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22.25万人,同比增长36.5%;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2万人,同比增长9.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9.44万人,同比增长2.1%。其中,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人数1.85万人,同比增长3.9%;参加城乡居民统筹医疗保险人数37.59万人,同比增长2.0%。参加失业保险人数0.97万人,同比持平。
海原县人民医院2020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卫生健康机构208家(不含宁南医院),其中综合医院1家、中医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1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6家、民营医院1家、标准化村卫生室157家、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2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家;实有床位数1640张;卫生技术人员1801人,全县有在册执业(助理)医师总数632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03‰,婴儿死亡率4.26‰,产妇住院分娩比例为 100 %。
2020年全年全县总用水量1086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5.1%。其中,生活用水658万立方米,同比下降22.2%;农业用水10164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8.7%;生态用水42万立方米,同比增长40%。
2020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9.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面积4.5万亩、未成林补造3.5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森林抚育面积2万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
2020年全年全县能源消费量35.44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86%,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0.3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3.2%,占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1%。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增长20.54%。
2020年全年全县平均气温为8.2℃,较常年偏高0.5℃;年总降水量为424.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65.6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37.6小时,较常年偏少165小时。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3天,同比增加8天,优良天数比例为96.1%。细微颗粒(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
2020年全年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5起,死亡5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64,在控制指标0.23以内,事故起数同比持平,死亡人数均呈下降趋势。
2020年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630户112086人。2016年以来,整合各类扶贫资金34.36亿元,精准实施了产业、就业、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安全等8215个扶贫项目,2019年12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020年3月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0年以来整合各类涉农扶贫资金6.34亿元,投入闽宁帮扶资金6200万元,编制实施产业、就业、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危房改造、饮水安全、金融扶贫等46类2271项目,全力补短板强弱项,顺利通过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现行标准下28630户112086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
2020年纳入边缘户管理1005户3914人(新增41户177人),脱贫不稳定户管理443户2035人(新增12户55人),逐户精准制定“一户一策”,逐户落实帮扶举措,932户3575人边缘易致贫人口和419户1891人脱贫不稳定人口消除致贫返贫风险。同时,采取“华润托管代养”模式,为全县1000户发展能力弱的贫困家庭实行托管代养,每户每年分红6000元,今年每户已分红1500元。并筹措156.3万元对全县因病、因灾、因突发事件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2.6万户农村人口购买“防贫保”。
2020年投入8261.748万元资助学生19459人次,落实“雨露计划”7720人1083万元、“燕宝基金”1302人391.8万元、“离土计划”1920人次960万元;办理生源地贷款9819人次6218.748万元。聚焦大病、慢病、重病等特殊群体,确保健康扶贫政策稳定,大病管理2042人、慢病签约服务9872人、重病兜底保障39人,年均个人自付比例均不超过10%,或当年住院自付费用不超过5000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大病、慢病、重病履约率分别为100%、98.9%、100%,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投入2亿元,迁建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县妇计中心,改扩建乡镇卫生院4家,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6个。
2020年全面落实自治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18条、应对疫情影响稳增长政策21条,支持帮扶全县22家工业企业、8家涉农企业复工复产,商贸流通经营企业和商户复商复市13099家,落实优惠政策措施涉及商户8823户次,累计新增减税降费4251万元。同时,为疫情发生以来提供贷款担保的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减免商贸服务业2-4月相关费用703万元,受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07户4690人;向4361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17052万元,免除9909.5万元担保费用124.47万元,为199家企业6430人返还或减免保险费77.05万元,帮助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渡过难关。
2020年“点对点”输送劳动力2229人,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5266人,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520人,累计216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70户1.54亿元,累计2.9亿元,贴息1857.04万元;创业带动就业3640人,累计7720人;新增公益性岗位1656人,累计达到7329人。完成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2358人和汽车驾驶员培训持证2908人,累计培训45453人。新建7个驻外劳务服务中心,巩固扩大26个劳务基地,运行好31个扶贫车间,吸纳就近就业844人,全县实现转移就业8.9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19万人),创收14.01亿元,同比增长7.5%。
2020年累计向13275户次赊销34781头牛,其中向12899户建档立卡户赊销32150头,户均养殖3头以上,带动培育10头以上养殖大户2484户,规模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家庭牛场227家、养殖示范村57个,带动全县牛饲养量达到30万头。挂牌成立肉牛产业集团,设立肉牛产业担保基金,与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签订三年授信30亿元牛产业发展协议,发放肉牛养殖贷款18173户20.19亿元,建成华润五丰6万头全产业链精深加工一期屠宰线工程和老城区屠宰厂,注册海原五丰肉类食品有限公司,促进牛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高端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2020年立足全县“一主四特”产业优势,累计培育龙头企业10家、专业合作社315家、致富带头人1360名,种植大户1224个,建成万亩小杂粮科技示范基地1个、千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17个、1.5万亩富硒硒砂瓜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和万亩高效节水种薯繁育基地2个,带动全县马铃薯、小杂粮、瓜菜种植、枸杞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50万亩、35万亩、15.5万亩和7.8万亩。
2020年借助“西海固”品牌,拓宽品牌营销渠道,先后在杭州、漳州、银川等地召开海原县硒甜瓜、硒砂瓜、马铃薯、小杂粮、肉牛等特色农产品新闻发布推介会,推动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外埠大型农贸市场与贫困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签约了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建设、“五香居”卤味熟食加工等九个项目,签约资金达5.8亿元。[11]
海原县境域辽阔、历史悠久。它是“菜园文化”的历史见证。曾因1920年环球大地震而成为闻名世界的“在山走动的地方”。海原县人文景观、风景名胜众多,有“奇峰插天,登其巅可望黄河”的南华山;有山秀鸟语、碧水溪鸣的原始森林;有西夏王李元昊的避暑行宫;有“四时春不断、十生水获得”的灵光寺;有殿宇参差、古洞幽深“的天都山石窟;有始建于清代的回族圣地九彩坪拱北。这里是中原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交融地带,各种景观独具特色,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修筑于宋,原有内、外城之分,现仅存外城西、北部分城墙。史志载:“西夏境域,东距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控大漠”。即指今萧关城址。
灵光寺位于海原南华山西麓,距县城二十公里,公元1042年,西夏王李元昊携爱妃没移氏栖居之地,行宫依山而建,亭水相映,飞檐斗拱,绵延数里。境内五泉竟洌,华山叠翠,自然景观奇丽壮观。公元1081年被宋将李宪烧毁。现山上建筑已毁,遗址尚存。灵光寺草木茂盛、山峰突兀,山势雄秀,风光如画,分布于山上的桦树及上万亩松林郁郁葱葱,四季景色宜人,引人入胜,雾松盈林、景色别致,已成为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天都山始名于夏,宋咸平五年(1002)的当年或次年,海原被西夏夺取后泛称“天都”,称西华山为“天都山”。
石窟位于天都山东麓腰部,共6空。宋庆历二年,夏天授礼法延扎五年(1042)前后,夏主李元昊在天都山削壁筑台凿窑(今祖师洞)为游猎避暑宫,即石窟之始。宋夏后期,石窟逐渐演变为佛、道信徒朝拜、上香寺庙。石窟在明万历年间、清和民国年间曾重修。因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窟内原塑及窟外建筑均毁,尚存清至民国修缮洞窟碑记六通。
山上建有很多庙祠佛像,有祖师洞、玉皇洞、三宫殿、土地洞、法王阁、观音洞等6窟,有盘山曲径可登临,西夏时期李元昊曾与妃没移氏相居。
每年农历“四月八”,举行重大宗教活动,香火缭绕,游人如织,对考察海原佛教、道教历史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石窟现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5月2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2016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评审结果公示,海原县上榜。[12]
海原县(3)
2018年上半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4个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由好到差排名公布,海原县名列第3位。[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