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新小学

作新小学

目录导航

创办历程

作新小学创办于1911年,校址设在白马头的“叶家宗祠”,以解决附近村民子女的就学问题,迄今已90多年了。50年代曾改名为“城南区第四中心小学”,文革期称为“梅江小学”,后来才正式定名为“作新小学”,并于1995年被评为梅江区一级学校,2001年被评为梅州市一级学校。 

基本情况

学校现在占地面积为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94平方米,有四栋各具特色的教学大楼,47个教学班,2690多名学生,建有包括网络室、多媒体电教室和电子阅览室在内的各学科功能室33个,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和多样化快乐体育活动中心各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给学生们个性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作新小学的领导班子是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团结合作、学习型、创新型的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力量的教师队伍,他们有理想、有热情,勤勤恳恳蓓蕾,兢兢业业树栋梁。在120位任职教师中,大专学历以上的有79人,本科学历的有32人,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有70多位,获得过全国、省、市区各种荣誉称号的有40多人。 

办学特色

1、德育立校。学校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构造了社会、家庭、学校为一体的德育网络。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发挥家长的作用,以少先队活动为主要阵地,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以“八个小”为载体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使德育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加强了德育的实效性。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2、科研兴校。学校先后承担了一个国家级、三个省级科研实验课题,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学生创新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中期成果获全国一等奖。《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努力创新的研究与实验》等2项 成果分获第四和第五届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另1项获广东教育科研所黄华奖,2项获2007广东教育十五课题优秀成果奖,2项分获梅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科研成果二、三等奖;学校教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共有近50项获得国家、省、市级的奖励获奖等级和数量均居梅州市之首,论文及各科优质课共有10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市、区的奖励。2003年7月,我校被省教厅评为首批“广东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3、质量强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学校以“质量强校”为指导思想,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包括《作新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管理方案》,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近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梅江区教育局举行的期末教学质量抽检中,我校的教学质量名列全区的前茅。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深得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4、特色创名校。近年来,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小发明创造、数学乐园、小记者、美术、体育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活动特色,各个特色学习兴趣小组在各级各类竞赛中的成绩均居梅州市、梅江区之首。 

办学成效

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学校在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众多爱国爱乡的华侨、乡贤和社会贤达的鼎力支持下,不断地发展壮大,特别是建区20年来,学校更是发展迅速:占地面积由1988年的678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由2476平方米增加到8794平方米。学生人数由700多人增加到2690多人(47个教学班)。教师数由30多人增加到120人,学历达标率由80%上升到100%,其中本科人数有32人占25%,具备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有70多位,获得过全国、省、市区各种荣誉称号的有40多人。设施设备总值由20多万增加到150多万,各学科功能室33个,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和多样化快乐体育活动中心各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给学生们个性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学校逐步发展成梅州城区规模最大、办学成效显著的一所小学。

学校连年被梅江区委、区人民政府评为“文明单位”,连续5年被梅州市教育局评为“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最佳组织奖”。近年,教师撰写的论文、课件、优质课及各类指导竞赛获国家、省、市级奖励达500多人次。教育科研方面,学校完成的实验课题1项获全国一等奖,2项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广东省教育科研成果黄华奖,2项获得2007广东教育十五课题优秀成果奖,另2项分获梅州市二、三等奖。学生在信息技术、小发明、数学奥林匹克、作文、美术、体育等方面竞赛中,获得国家、省、市、区级奖的共400多人次。学校足球队曾连续二年获得“市长杯”冠军,参加广东省少儿足球赛荣获U-11冠军,U-13亚军。2007年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技厅授予“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地址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