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七中创建于1971年,是山东省级规范化学校,潍坊市教育局直属重点中学。
潍坊七中建校以来,学校三迁校址,两度合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校初期,学校是一所完全中学;1998年,以潍坊七中为主,并入原潍坊三中、潍坊六中高中部,组建了新的潍坊七中,成为当时潍坊市规模最大的高中学校;2004年,并入潍坊外国语学校高中部,进一步扩大了办学规模。学校占地280亩,建筑面积十万余平方米,教学班级79个,在职教职工450人,在校学生5000余人。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享誉鸢都、名扬齐鲁的现代化名校
潍坊七中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有全国优秀教师、省(市)级特级教师、省(市)级优秀教师、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市)级教学能手、潍坊名师等全国和省(市)级荣誉称号的教师125人,中高级教师359人。
学校正在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做大校人,立强校志,走名校路”的目标而奋斗。
学风:
好学、学好;会学、学会
基本含义:
学风本意是指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学是指学生要有好学的品性、乐学的志趣,能够愉快学习;学好是指学生要把该学的都学好,做到学有所得。
会学是指学生要重视学习方法,探寻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则是学习的终极目标。
基本渊源:
毛泽东同志说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一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给人以鱼吃,只能使人享用一时;不如教人以捕鱼的方法,则能使人终生有鱼享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
教风:
品行相济,教学相长
基本含义:
教风的本义是倡导教师遵循本职的行业作风。品行相济即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师品质高尚,言行文明,举止有方,方可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育得人才。教学相长即教师的师能师绩,是建立学习性组织的需要,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需要。两者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自身素质提高而言,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或缺。
基本渊源:
韩愈在《师说》中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是范。这些都突出强调了道德品行对于为师者的重要性。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校风:
修德,启智,健体,尚美
基本含义:
校风本意是指一所学校的主流风气,或主体精神面貌,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深远意义。
修德、启智、健体、尚美,即指修养品德、启发心智、康健体质、追求美好,这是学校所致力的精神面貌,也是所营造的校园氛围。学校希望学生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员工做师德高尚、业务过硬、身心健康、乐求美好的学生满意的员工。
基本渊源:
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就是倡导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同时,作为肩负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不仅做教育者,更要做践行者。
潍坊七中正期待着全社会的检阅。
冯金光 党支部书记 革委会主任(71.2-72.11)
周叶青 党支部书记(73.2-84.10)革委会主任(73.3-79.2)
郭明绪 校长(79.8-81.10)
刘占远 党支部书记 校长(84.11-89.5)
王守营 党支部书记(89.5-90.12)校长(84.5-2000.3)
张凤图 党委书记(91.1-99.6)
陈宝玉 党委书记(99.6-2004.8)
王忠臣 校长(2000.3-2003.8)
于允锋 校长(2003.8-2008.8)
陈国民 党委书记(2004.9-2007.7)
宋玉堂 校长兼党委书记(2008.9-今)
地址: 山东省潍坊市 潍城区福寿西街4366号
邮编:261021
乘车路线:汽车站乘37路车直达,火车站乘1路、56路转22路七中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