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玉平 著
ISBN:10位[7506011395] 13位[9787506011396]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7-1
定价:¥16.00 元
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是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学者在礼仪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就礼仪的一些基础理论,如礼仪的起源、功能、原则、形式等内容作了专题性的讨论,力求使读者能对“礼仪”这一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体会。本书的后半部分则主要是总结介绍各种具体的礼仪规范及一些重要场合下的礼仪要求,以帮助读者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更多的礼仪内容,更好和更适当地运用礼仪,促进交往。如果说本书的前一部分侧重于把握礼仪的理论内涵的话,则后一部分主要是展示礼仪的应用功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些礼仪方面的指导。
中国素以“ 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我们民族 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的 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 不言而喻的。它的一个人、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内在的 精神文化素养的显示,也是协调人际关系的 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前言
第一章 礼仪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
第二节 礼仪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礼仪的功能
第一节 礼仪与人际效
第二节 礼仪与公从形象
第三节 礼仪与职业
第四节 礼仪与对外交往
第三章 礼仪的 基本原则
第一节 礼仪基本原则 概说
第二节 平等原则
第三节 尊重原则
第四节 宽容原则
第四章 礼仪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语言礼仪
第二节 仪表礼仪
第三节 体态礼仪
第四节 媒体礼仪
第五章 日常生活中的礼仪
第一节 家庭礼仪
第二节 婚恋礼仪
第三节 交友礼仪
第四节 家庭宴请礼仪
第六章 公共场所礼仪
第一节 公共生活礼仪
第二节 公共 娱乐场所礼仪
第七章 文书礼仪
第一节 一般文书礼仪
第二节 公务文书礼仪
第八章 节庆病丧礼仪
第一节 节日礼仪
第二节 庆贺礼仪
第三节 病丧礼仪
第九章 涉外礼仪
第一节 工作礼仪
第二节 公务礼仪
第三节 特殊 行业礼仪
第十章 涉外礼仪
第一节 涉外迎送礼仪
第二节 公见与 会议礼仪
第三节 宴请礼仪
第四节 参观游览礼仪
第五节 涉外交往中的其他礼仪
第十一章 中外 民俗风情
第一节 部分国家的礼仪
第二节 我国少数民族民俗风情
第三节 国外主要节日与禁忌介绍
附录
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盘庚篇>里面所说的‘具乃贝玉’,就是这个意思。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这都是时代进展的成果。愈往后走,礼制便愈见浩繁,这是人文进化的必然趋势,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把它呼唤得起来,也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把它叱咤得回去的。”在原始先民的心目中,天地鬼神是在冥冥之中主宰万物、干预人类意志的令人敬畏的力量。因此,无论耕作、田猎,还是饮食、游乐,都须先敬鬼神,礼仪也就表现为这种祭祀活动中的极其虔诚而庄严的仪式。在人类面对自然力的肆虐而感到无法认识与控制的时代,这种祭祀仪式所体现的,无疑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自然现象和各种社会关系的认识,不断变化、不断加深和丰富。于是,原始的畏惧心理逐渐转化为对社会的控制、利用和改造的意识,先民们所创立的最初的礼仪,已远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各种现实关系,礼的内容便开始发生本质性的变化,逐渐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使人类在天地之间追求平衡与和谐之外,还开始和人际关系的平衡与调整相融合,然后衍化、蜕变,进而渗透到社会政治领域,并成为中国伦理学的核心内容。
这种演化,无疑地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它最伟大的意义则是反映了对人的本质的体悟与确认。当人类开始从远古蒙昧的包裹中挣脱出来时,人们开始追求自身个性的解放,追求个人的种种私欲的满足。面对原始人际关系中平衡状态的破坏,中国古代的圣哲们相继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主张恢复礼制。老庄则认为礼教是一切祸乱的根源,认为原始平衡破坏之后的一切争夺都由文明的发展而引起,所谓“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老子》第三十八章),便是这样一种认识。原始的礼仪形式一旦失去其约束力,人对欲望的满足自然会变成一种无节制、无止境的追求。老庄哲学对现实社会中的种种虚伪、欺诈和争夺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他们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文明社会所带来的全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他们把人类在精神和物质文明的进步上所有的努力与追求,都看成是一种罪恶,看成是违反自然的人为的活动,看成是生命形式的堕落与腐败。他们认为,强调人与禽兽的区别,只不过是出于人的一种自私与虚荣。以此,他们便主张无为而作、无为而治,事事纯任自然,停止对文明的一切追求和努力,以恢复原始社会天然合理的朴素与平衡,复归人的原始生命形态和生存形式。从这个层面上看,老庄的主张所表现的其实是对文明的一种抗议。孔孟的看法恰恰相反,他们肯定人际之间存在一种先天性的上下、老幼和尊卑的等级秩序,这种秩序又植根于氏族血缘关系的人性与仁爱。倘若能唤醒人们这种普遍地潜藏于内心的本性,使之成为相互交往中的自觉行动,便可节制人们的欲念的追求,减少乃至消灭社会的罪恶,协调人际间的关系,求得社会结构的和谐与稳定。人所以能区别于禽兽,其主要的标志就在于知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然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设立礼作为约束自己的规范,明确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以确认人的崇高尊严,扬弃原始的生命形式而走向道德化、制度化的社会管理道路,这正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性和人的存在价值的自觉,人在蒙昧基础上向文明的升华。
中华民族是世界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礼仪传统,并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我国文化历史遗产中,有许多精华需要我们发扬光大。我国古代有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特别重视礼仪的教育,春秋末期的孔子就曾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是人生的必修课,是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保证,它也是一个时代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不可忽视的社交准则。
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介绍礼仪的一系列知识,加深人们对礼仪的认识和了解,学好礼仪,把握前进中的礼仪规范,潇潇洒洒走人生。
全书共分11章,其内容有礼仪概述、形象礼仪、语言礼仪、学校礼仪、社交礼仪、公务礼仪、商务礼仪、求职礼仪、外事礼仪、礼仪文书和节日习俗礼仪。
本书第一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十章由营口职业技术学院韩富军编写,第二章、第八章由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孙莉编写,第四章、第六章由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潘一编写,第五章、第九章、第十一章由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宋辉、王丽华编写。由主编进行统一协调、组织编写。
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我们还借鉴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和同行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