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对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除与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肥胖、高甘油三脂血症、糖尿病、长期案牍工作、缺乏锻炼、以及紧张情绪和家族史等有一定的关系外,还可能与细菌、病毒感染造成的血管壁损伤有关。在上述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内膜水肿,脂类物质在血管壁上沉积,促使血管内膜发生粥瘤,粥瘤钙化、崩裂后在血管壁上形成溃疡,继而血管硬化、挛缩,使管腔狭窄闭塞。
中医病机为:中老年脾肾多渐不足,致使“痰湿”内生,滞于脉络血道,造成气血闭阻,远端肌肤筋肉失养,或感湿、热之外邪日久发为本病。
足癣为湿热之邪,虽然不是直接致病原因,但足癣往往容易造成足趾湿糜溃破,感受气候变化加速发黑形成坏疽,严重者甚至截肢致残。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人主要表现为下肢的各种缺血症状。初起时感觉足发冷,皮肤温度降低,随着病情加重,以上症状更明显,并出现特征性症状——
间歇性跛行、
静息痛,甚至在睡觉中痛醒,或抱膝而坐,彻夜难眠。
患足皮肤颜色苍白或紫绀,严重者出现足趾发黑溃破坏死,下肢的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股动脉的搏动减弱或消失,
腹股沟处的股动脉或脐周的腹主动脉处听诊可闻及
血管杂音,患足抬高苍白试验呈阳性。
在发病过程中可伴有出现足腿部皮肤营养障碍、麻木烧灼感、肌肉萎缩以及膝关节屈曲挛缩等情况。
病人大都同时伴有全身性动脉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
眼底动脉硬化等病症。
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可发现动脉血管壁增厚,内膜粗糙,大、中动脉广泛性硬化斑块回声,彩色血流充盈缺损、变细,远端小动脉血流减慢,呈单相血流频谱等改变,踝动脉压≤50毫米汞柱,踝/肱指数<1。CT、磁共振或动脉造影能直观地显示出,动脉多节段的狭窄、闭塞的。
本病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活动期和慢性稳定期。
急性期
痰湿阻络证 主要表现为病人患肢各种缺血症状进行性加重,足冰冷、苍白、紫绀、静息痛剧烈,坏疽组织分界不清并向近端浸润发展,抬高苍白试验阳性,舌苔薄腻,脉弦滑。
慢性期
气虚血瘀证 主要表现为病人患肢的缺血症状缓解,下肢皮温虽低,但逐步回暖,皮色淡红,静息痛缓解,坏疽组织分界渐清,患足无肿胀,抬高苍白试验阴性,舌苔薄白,脉细或滑。
本病以脾肾不足,内生痰湿为本;痰湿与外感化热之邪为标。中医治则应以“祛邪为先”,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者标本兼治,长期补肾治痰可以延年益寿。以中医药分期论治,急性期可迅速控制感染、改善急性缺血症状,缓解期可以促进小
血管增生,加快侧枝循环的建立,以代偿狭窄或闭塞的动脉血液供应。
急性期:内治:以清化痰湿,软坚通脉为主,重在祛除病邪。
基本方:首乌,海藻,牡蛎,垂盆草,蒲黄,豨签草,甘草煎服。
湿毒重者,先予茵陈,山栀,泽兰,黄芩,
胡黄连,甘草煎服。
大便不畅者可加用大黄,元明粉煎服。
外治:重在促进侧枝建立,改善组织血供,消炎镇痛。
选用:海桐皮,威灵仙,苦参,煎汤淋洗患足。灭湿灵加奚氏清膏粉等量调湿,涂于患足或坏疽组织周围,每日1-2次。
急性期肢体缺血严重,严禁局部清创。
慢性稳定期:内治:益气补肾,软坚通脉法为主。重在补益扶正。
基本方:炙黄芪,首乌,白术,海藻,
煅牡蛎,豨签草,制军,甘草。
气阴两虚者,加用:
北沙参,麦冬,石斛或六味地黄丸。
肾阳亏虚者,加用:熟附片,肉桂,熟地,
鹿角片或
金匮肾气丸。
外治:重在养血和血,进一步促进微循环的改善。
基本方:细辛,肉桂,桑枝,威灵仙,煎汤熏洗患足,每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
有足部坏疽者,坏死组织分界已清楚,周围组织无肿胀,此时血供改善,炎症控制,可进行局部清创,祛除坏死组织,外用捞底膏、祛胬膏等祛腐拔毒。
疮面腐坏组织渐净,肉芽开始生长者,改用
生肌膏促进肉芽组织和上皮生长,加速疮面愈合。疮面较大者,可选用点状植皮术,以其早日愈合。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缓慢渐进的疾病,老年病人初起时足发冷,
间歇性跛行,往往认为是老年性腰腿痛而被忽视,缺乏及时有效的治疗。本病患者极为痛苦,治疗时间长、费用昂贵,截至率高。
足癣是非常常见且严重的诱发因素,极易造成足部溃破发黑坏疽,甚至截肢。本病例为慢性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程在3年以上,本次急性发作与足部真菌感染有关。
因此,本病患足虽有“瘀”的表现,急性期辨证仍属湿毒证,治疗以清化湿毒法为主,内外并治,三周见效。患足血供改善后,施以清创,祛腐生肌法治疗。慢性稳定期以软坚化痰、益气和血法,促进侧枝循环建立。如此方能保全肢体,免除截肢之苦。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