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宝

姜宝

出生时间 1513
本名 姜宝
所处时代 明代
目录导航

家谱

据姜氏家谱记载,元至正年间,姜瑶仁,姜瑶仪兄弟俩随驾南迁,瑶仁为临安太守,后来定居溧阳前河,成为江南姜氏始祖。瑶仁的4世孙聪一,生有10子,长子千十一始迁居丹阳,成为丹阳姜氏始祖。姜千十一的5世孙姜正,迁居蒋墅滕庄、滕村。丹阳姜氏“馀庆堂”第7世传人姜宝、第8世传人姜士昌分别官至礼部尚书和户部尚书,第9世传人姜志礼官至尚宝卿,姜志鲁考中举人。

故居

南京尚书村,位于南京京解放路南段与八宝东街交叉口西南角,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礼部尚书姜宝曾居住于此而得名。

丹阳姜家园,姜家园在寺前桥南,明朝万历间,姜宝(礼部尚书)在县南置地藏宝,后称姜家园。后毁于明末战火。

人物生平

嘉靖丙午年(1546),他而立之年时赴应天府(南京)乡试,取得了举人功名。嘉靖癸丑年(1553),赴北京参加会试,中二甲第四十九名,赐进士出身,后改庶吉士[1]

明万历三年(1575),由姜宝的恩师徐阶,给撰写了一篇《姜氏祠堂记》,经长洲文嘉书丹,碑刻在滕村姜氏宗祠之内。

隆庆三年(1569),高拱挤走了徐阶,成为穆宗的首辅。尽管昔日姜宝在徐阶和高拱的矛盾中,是非分明,态度十分客观公正,但高拱还是认为:姜宝既是徐阶的门生,也就应该在排挤之列。所以他利用手中取得的权力,乘驳查魏国公家事,诬姜宝“危法”,罢了他的官,勒令其“听勘家居”。这样,姜宝回到了家乡,闲居长达15年之久。

隆庆六年(1572),高拱也因多行不义而被赶下了台,朝政由张居正接替。在以后的积案复查中,朝廷终于发现并查清了姜宝的冤情。事情既然真相大白,万历皇帝当然重新起用了他。先任他为南京太常卿,继任京都刑部侍郎,又转任吏部侍郎,不久再晋升他为礼部尚书。

万历癸巳年(1593)七月十二,姜宝以80岁高寿与世长辞,墓葬在县西30里丹徒县的张堰湖上,由他的赠夫人刘氏,和他合葬一起。

主要成就

明代南京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1]

人物评价

由于他在百姓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在明代时他就被视为“乡贤”。在丹阳城内的西门大街上,人们为他竖立了一座“黼黻文明”的巨石牌坊。为了表彰他建立义庄的功德,朝廷给他在滕村建造了一座艺术品位很高的砖石坊楼。

个人作品

姜宝一生著作颇丰,据《丹阳县志·书籍》记载,他的著作计有:《周易补疑》13卷,《四书解略》6卷,《春秋读传解略》12卷,《春秋事义全考》16卷,《稽古编大政记纲目》8卷,《资治上编大政记纲目》40卷,《资治下编大政记纲目》32卷,《凤阿文集》38卷,《诗集》10卷,等等。

同时,《丹阳县志·艺文》上,还收集了他的如下几篇文章:《湖山聚乐卷序》、《请建立义庄疏》,和嘉靖三十五年(1556)《筑内城记》,隆庆三年《重修学宫记》,万历元年《重修普宁寺记》[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