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军教授在授课
参与过2004年、2007年、2008 年、2010年4个年度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数学学科的命题,其中2010年任江苏高考数学卷命题组的副组长。[6]
2012年11月,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7]
江苏省数学会普委会副主任,《数学通讯》杂志通讯编委,江苏省珠算协会理事,南京数学会常务理事。
2019年6月11日,每当高考数学试题难就会被推出来“吊打一番”的江苏数学名师葛军,在微头条上实名发声,称自己“没有参与2019年全国高考数学命题”。[8]
葛军在为金陵中学学生补习(2)主要从事竞赛数学、解题理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网络课程、学校教育等方面的研究。[9]
葛军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
2010年任江苏高考数学卷命题组的副组长。
2012年11月,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江苏省数学会普委会副主任,《数学通讯》杂志通讯编委,江苏省珠算协会理事,南京数学会常务理事。
已发表论文60多篇,参编教材与著作30多部,其中主编《新编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辅导(高中)》、《奥数教程(初三)》、《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启蒙》,编著《初等数学研究教程》、《数学教学论与数学教学改革》、《高中数学教材(部分)》等。
网络称他“数学帝”,考生将他戏称为“葛大爷”。[10]
据考生反映,其命题难度颇具特色,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全面的分析问题能力。[11]试题以其较高难度、区分度的命题形式引来众多考生与家长的非议,迅速走红网络。[12]
陈志文:在您眼中南师附中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葛军: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首先,南师附中对教育教学的投入比较大,让学生得到充分提高,这是学校的本然动力。其次,南师附中平等研究的氛围比较浓厚,教师之间经常为一些教学问题进行热烈探讨。再次,南师附中一直保持着善于学习和实验的风气,教师们都善于且注重学习,而且是自发的。在南师附中,大家共同的目标就是全面塑造孩子,让他们全面发展。
陈志文:我看到学校门口有“嚼得菜根”四个字。
葛军:“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是我们的校训,由两江师范学堂时期的校长李瑞清先生提出。我认为其中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要吃得苦中苦,第二对事情要追根溯源,也就是要善于质疑,第三对问题要反复思考,最大限度的接近事物本质。
陈志文:光吃苦还不够。
葛军:没错,苦尽甘来,这背后是对认识或处理事情态度的一种引领。我们学校校训的含义深远,蕴含大智慧。
陈志文:您在治校过程中,如何落实“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葛军:首先,在意志训练方面,我们每年都会组织11公里、31公里步行者等活动。其次,在接触社会方面,我们会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各个方面、各个类型,让学生们理解社会,如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类活动等。既要求学生会从多个角度认识、理解一些具体问题,也要求学生多尝试,追寻问题的根,即学会探究。尝试探究是我们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基本主线。
陈志文:“嚼得菜根”最浅层的含义就是吃得苦中苦,劳动很重要的一个层面也是吃苦。但是这与一些教育家强调的快乐、幸福,甚至没有负担的说法存在一些矛盾,您对此怎么看?
葛军:“快乐”和“幸福”是从某一阶段所产生的结果表现看的。若系统考虑其过程与结果,“快乐”和“吃苦”严格意义上是等价的。人怎样感受到快乐的呢?当他通过一系列努力或艰难探究,忽然发现自己取得了一些收获,就会感到喜悦,这是真正的快乐。
陈志文:我们应该追求的是这种快乐,而不是追求绝对的快乐。
葛军:没错,天天玩游戏,蹦蹦跳跳、嘻嘻哈哈这不叫快乐。我理解,快乐和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一定伴随着一个人的努力和对某一事物的探究程度,而后获得了一些感知,感觉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内心就会感到愉悦,用一个词来表达就是“快乐”或者“幸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