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城源于印度佛教密宗,系密宗本尊及眷属聚集的道场,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必须供奉的一种对象。通俗地说,就是佛的家。藏语中称“集阔”,有“中轮”“轮圆”之意。在汉译时,坛城还有曼陀罗、坛场等不同的音译和意译[2]。
据佛经记载,印度密教修法时,为防止外道“魔众”侵入,在修法处划定界线或修建土坛,并在上面设置诸佛像,表示诸佛聚集或轮圆具足。后来,修法时设置的坛和划定的界线被称为坛城或曼陀罗。坛城以立体或平面的方、圆几何形塑绘神像法器,表现诸神的坛场和宫殿,比喻佛教世界的结构[2]。
从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亲自教导弟子制作沙坛城开始,这门精致绝伦的宗教艺术,就历代相承毫无间断。而在十一世纪,由印度北传到西藏,保存至今。
彩砂坛城绘制中
根据不同的艺术形式,彩砂坛城绘制可分为铜铸画、沙砌画、手绘画、木雕画[2]。
彩砂坛城绘制整体的表现形式上,线条是表现藏传佛教崇拜的大威德金刚法座、吉祥八宝、五彩火纹、金刚杵、地狱等场景的主要手段之一[1]。
彩砂坛城绘制用色有白、黑、蓝、红、黄、绿六色,除白黑之外,余四色又分为深、中淡三种层次,总共可调配成十四种颜色。一般而言,蓝、黄、红、绿、白五种基本颜色,对应着五方佛及五智。
创作坛城的彩砂
在制作之前,僧人会先在台座上勾勒出坛城的几何图案,然后描轮、廓线、绘制、填色,逐渐趋向外层。饱满的色彩如同鲜花一样绽放,层层叠开。彩砂坛城所选用的绘制材料是极细的小砂颗粒,这些小砂颗粒都经过严格筛选,细砂有红、黄、蓝、绿、白这五种基本颜色。图为绘制彩砂坛城需要的细砂。绘制彩砂坛城是把细砂装在一种叫“京朴”(音译,绘制坛城的工具)的特制长形金属漏斗里,僧人通过或轻或重的敲打“京朴”,控制流量将粉砂振动下来,砂子由内而外一层一层堆叠绘制而成[3]。
僧侣在创作坛城沙画
彩砂坛城绘制是藏传佛教中独特和精致的宗教艺术之一,每逢大型法事活动,寺院中的喇嘛们用数百万计的沙粒描绘出奇异的佛国世界,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日乃至数月。从艺术的角度看,整幅图画结构严谨,色彩丰富,借助沙粒这种富有层次感和厚重感的媒介,将宗教的意义表现得十分到位。无论是端坐正中的佛,还是围绕在佛周围的神态各异的生灵,还是围绕在世界周围那一圈缥缈的气,都恰到好处的拥有了各自的神采,又和谐的构成了圆满的世界。更令人叹服的是,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限制了太大的改动的可能,因此整个图画必须一气呵成,就像僧侣们将自己脑中的烂熟的世界观默写出来一般[2]。
次旺仁增,男,藏族,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由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申报,代表的项目是彩砂坛城绘制。
坛城沙画进入收尾阶段
2015年10月,第二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期间,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扎什伦布寺的僧人们历时4天绘制完成的“大威德金刚坛城”在西藏博物馆展出[4]。
2018年12月13日,在上海开幕的《吉祥哈达-西藏大型文化艺术上海展》,来自藏北第一大寺那曲孝登寺的僧人们现场演示了彩粉砂制坛城图的制作[5]。
坛城沙画被妥善地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