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氏在晋国起家,还得从荀林父说起。晋献公的相国荀息生逝敖,逝敖生长子荀林父,又生幼子荀首。前631年,晋文公在三军之外又设置三行军以防备戎狄,其中刚刚出道的荀林父率领中行军,立中行氏。
荀林父在朝中凭借着独当一面的才能,官衔不断升迁,为官刚正不阿,公忠体国,成为晋国仅次于中军元帅赵盾的高级官僚,即中军佐。
前597年,荀林父晋升为中军元帅,荀氏家族一夜爆发,就连荀首的智氏家族也因为哥哥的得道而得以升天。
前594年,荀林父告老,荀庚继立。中行氏家族已经在晋国站稳了脚跟,而且实力强劲,与至亲的智氏,同朝为官。前588年,晋景公为褒奖鞌之战中表现优异的三军将士,增置12卿,其中,荀首佐中军,荀庚将上军,荀骓将新下军。荀氏一门三卿,显赫异常。至前577年,时任中军佐的荀庚逝世,中行偃代父上朝,因为荀氏在朝中的实力较大,且与正卿栾书的关系比较牢靠,中行偃一出道,就高居上军佐一职,可谓官运亨通。时八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 栾书 | 中军佐 | 士燮 |
上军将 | 郤锜 | 上军佐 | 荀偃 |
下军将 | 韩厥 | 下军佐 | 荀罃 |
新军将 | 郤犨 | 新军佐 | 郤至 |
中军将 | 栾书 | 中军佐 | 士燮 |
上军将 | 郤锜 | 上军佐 | 荀偃 |
下军将 | 韩厥 | 下军佐 | 荀罃 |
新军将 | 郤犨 | 新军佐 | 郤至 |
早在前587年,年轻的栾书就接替郤克,成为了晋国执政,晋国进入了栾书时代,栾书作为晋国朝臣的一把手是非常称职的,他具备着一个成熟政治家所应该拥有的一切才能,《左传》称他“从谏如流”;赵朔赞扬他:“实其言,必长晋国!”,可见郤克在临终前对栾书的安排是多么的睿智!
由于郤克与栾书的关系是世交,栾郤两家关系密切。遗憾的是郤克的儿子郤锜过分狂悖自大,而且权欲熏心,不断地安排自己的本家人成为卿大夫,组成强大的三郤。三郤成型后,在政治、军事、司法、外交各方面都渗透极深,对栾书的正卿权威形成了巨大挑战。
三郤张狂,锋芒外露,在晋国倚强凌弱造成众怒所向。相比之下,栾书则要显得温和得多,至少是外表上的温和。中行偃完全与栾书站在了同一战线。
前574年,栾书阴谋陷害郤至,利用厉公的力量图灭三郤,中军佐郤锜被杀,中行偃顺势代郤锜成为了中军佐,出道仅仅3年,就幸运的成为了国家的二把手,地位仅仅次于正卿栾书。
总言之,由于父亲与正卿栾书的关系亲密,又有着共同的政治对手,荀氏、栾书相互扶持。中行偃对栾书的态度非常谦和,是栾书非常坚实的追随者。
三郤被灭后,胥童与长鱼娇并没有因此而息兵,而是率队扑向了栾书,将中军元帅栾书与上军将中行偃一并拿下,交由晋厉公处理。本来这是一次剿灭强族,重新树立国君权威的最好机会,可惜厉公放弃了。他自己声称:“一天杀了三个卿,寡人已不想再残忍下去了。”
遗憾的是,晋国的竞争本就很残忍,由不得厉公优柔寡断。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晋厉公释放了栾书,还好言相劝,这是误会…误会。
之后的栾书、中行偃度日如年,整天心惊胆战。老谋深算的栾武子自然清楚,胥童将自己逮捕肯定不是误会,至少是晋厉公对自己已动杀心。
在晋国打拼了二十余年的栾书意识到了危机的来临,与其被晋厉公所杀,还不如自己先发制人。
栾书决定向晋厉公下手,又担心自己实力不济,最终弄巧成拙那就麻烦了。既然要出手,那就必须成功。首先就找到年轻脑热也已被厉公下了警告处分的中行偃,中行偃在中行氏家族当家已经有3年了。最善于搞政治阴谋的栾书甚至不惜要挟荀偃。如今郤氏被灭了,如果栾氏再被灭,恐怕下一个轮到的就是你们荀氏和范氏了,上次胥童逮捕我们只是一个热身运动。
想到了自己家族的未来,想到栾书昔日的诸多恩惠,荀偃被征服了,他决定跟着栾伯“闹革命”,走上了一条影响了他一生命运的不归路。
前574年,晋厉公按照往常的习性,出游于匠丽氏,朝中空虚。栾书乘虚以“清君侧”为名,发动政变,出动亲兵逮捕游兴正浓的厉公。一代霸主竟然一夜间沦为了臣子的阶下囚。
栾书与中行偃共谋杀了晋厉公,另立新君,深恐被后世所唾骂,分别向韩厥与士匄询问意见。士匄刚入政坛,相对低调,婉言拒绝。韩厥大骂栾、荀之流弑君,而且名正言顺的表态:“我绝对不会苟同!”
此时的栾书骑虎难下,只有荀偃才是他忠实的追随者。栾书还是要一条道走到黑,弑晋厉公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因为他们已经商量好新君的人选。
前573年,栾书、中行偃派遣荀氏家族的程滑,杀晋厉公于狱中。同时新君孙周已经在来晋国的路上。
前573年二月初一,孙周正式即位于朝堂,是为晋悼公。晋国进入了悼公复霸时代,年仅15岁的晋悼公胸怀大志,力图匡扶晋国霸业。首要的就是惩治祸乱元凶。不久,栾书消失了,去哪里了?不知道。被杀了?还是被废了?我们都无从知晓,反正到前这一年的11月份,韩厥已经顶替了栾书,成为了晋国的新一任执政大夫。
与以往的正卿不同,韩厥是晋悼公一手破格提拔的,而不是前一任正卿安排。之前的韩厥只是上军将,职位在中行偃之下。而晋悼公一即位,直接将荀偃隔过去。本已官居中军佐的中行偃按照晋国六卿的常规制度,只要身体健康,接替栾书的必然是他。由此可以看出晋悼公的用人标准,才能重要,政治品质更重要。
晋悼公做完了八卿将佐的人事安排后,开始复霸之旅。
前566年,正卿韩厥告老,荀罂执政。此时晋国六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 荀罃 | 中军佐 | 士匄 |
上军将 | 荀偃 | 上军佐 | 韩起 |
下军将 | 栾黡 | 下军佐 | 士鲂 |
新军将 | 赵武 | 新军佐 | 魏绛 |
由此可以看出,晋悼公与以往的晋灵公、晋景公、晋厉公不同,他有着极强的驭人之术,可完全凭借着自己的意志力,来实现八卿将佐的任免升迁。这次,晋悼公安排中行偃的叔叔智罃为执政,又破格提拔士匄为中军佐,委屈中行偃继续率领上军。
中行氏与智氏虽然在名义上已经分家,但是在血统上还是一宗。晋悼公提拔智罃为正卿,也算是中行氏的光荣。然而士匄的功勋与资历都不如中行偃,却位居中行偃之上。这应该是晋悼公为平衡世卿而做出的调整。如果荀氏家族的智罃与中行偃一起率领着晋国最为精锐的中军,就可能具备左右君权的实力。悼公刻意设置范氏(士匄、士鲂)与荀氏的权利交叉,便于自己操控国政,又可以继续压制有弑君案底的中行偃,长期观察。
中军将 | 荀罃 | 中军佐 | 士匄 |
上军将 | 荀偃 | 上军佐 | 韩起 |
下军将 | 栾黡 | 下军佐 | 士鲂 |
新军将 | 赵武 | 新军佐 | 魏绛 |
公元前560年,正卿智武子荀罃以及下军佐彘恭子士鲂几乎同时寿终正寝,晋悼公裁撤新军,是八卿重新编制回六卿。按照常规,中军将智武子死后,就该由中军佐范宣子士匄执政。但是悼公却又撇开士匄,直接提拔上军将中行偃为正卿。此时六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 荀偃 | 中军佐 | 士匄 |
上军将 | 赵武 | 上军佐 | 韩起 |
下军将 | 栾黡 | 下军佐 | 魏绛 |
经过晋悼公长期的观察与考验,中行偃终于修成正果,继叔父智罃成为了晋国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族弟荀朔(智罃之子)早亡,族侄荀盈尚幼,难得卿位,晋悼公未设置新军将领,晋国回归六卿军制。荀偃本为中行氏之主,现又代理智氏之权。荀偃一身相当于两家共主,势力强大的同时,亦在呵护着智氏的发展。
中军将 | 荀偃 | 中军佐 | 士匄 |
上军将 | 赵武 | 上军佐 | 韩起 |
下军将 | 栾黡 | 下军佐 | 魏绛 |
在叔父智罃执政时,晋国的中原霸权就已经确立,楚国已经无力再与晋国争夺,悼公成功复兴了晋国霸权。
在晋国人对中原进行轰轰烈烈的复霸运动时,秦国人却在不断地袭击晋国后方,由于秦国的力量很有限,对晋国完全构不成致命威胁,但是态度终归不好
前562年,郑国彻底被晋国征服,剩下的只是扫尾工作。晋悼公得以腾出手来收拾一下一直在给晋国添麻烦的秦国人。
前559年,晋悼公号召诸侯“合纵”伐秦,晋国六卿全体出动,晋悼公在秦晋国境线上等待,中行偃统领全军。这个与战国时代的合纵伐秦不一样,春秋时代的秦国对晋国基本上不构成杀伤力的,中行偃的任务就是教训秦国人。
晋、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13国诸侯联军浩浩荡荡的开入秦国,强渡泾水,如入无人之境,很快便推进到秦国的腹地,秦景公顶住压力,不肯屈服。元帅中行偃决定继续前进,并命令全军:明天鸡叫时套车,填塞水井,推平灶台,跟着我的马头的方向前进(唯余马首是瞻)。时任下军佐的栾黡跳出来反对:“什么?看着您的马头?我们晋国从没有这样的军令。我的马首还向着东方呢!”于是带着自己的下军以及附属的新军(相当于晋军的半数)掉转方向提前回国了。中行偃看到晋国人自己整出这样一出闹剧,在天下诸侯面前丢尽颜面,干脆委屈自己服从栾将军,下令全军撤退。就这样,秦国逃过了一劫,中行偃统帅军队回国,晋悼公对中行偃没有处罚,对栾黡、魏绛等下军一班将佐也是姑息不惩。这场声势浩大的伐秦战争不了了之,晋国人戏称为“迁延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