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全镇辖1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胜山居委会、一灶村、二灶村、三灶村、大湾村、上蔡村、四灶村、胜东村、胜西村、胜南村、胜山头村、镇前村。镇政府驻胜山大道518号。
原辖30个村委会。1998年5月,江南村、一灶村、江北村合并为一灶村;庙湾村、三甲村、八二甲村、头甲村合并为大湾村。1998年8月,三灶村、路南村合并为三灶村;江东村、四灶村、江西村合并为四灶村;二灶村、河东村、墙里村合并为二灶村。2000年,陈丁村、东一村合并为胜东村;林家丁村、凤凰甲村、罗家丁村合并为联丰村。2001年2月,蔡丁村、上张村合并为上蔡村;后房丁村、胜东村合并为胜东村;联丰村、安乐桥村合并为镇前村;拔船塘村、缘堂村合并为胜南村;胜山头村、胜山后村合并为胜山头村;杨家舍头村、下五灶村合并为胜西村。
上蔡村位于慈溪市胜山镇最东面,东临樟新公路,西傍水云浦江,南连逍林镇,北接新浦镇。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46亩。由原上张村和蔡丁村于2001年2月合并。总人口7802人,(其中:本村常住人口3063人,外来暂住人口4739人)。总户数1580户,(其中:本村常住户口1148户,登记备案的出租房432户,暂住房2298间)。共有29个村民小组。2006年度社会总产值19768万元。其中农、牧、渔业总产值557万元,工业总产值14836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4375万元。人均收入8488元。村级集体资产366.6万元,年均总收入48.59万元。
全村现有个私企业186家,以小五金和针织服装两大产业为主。已成为生产汽摩配件和各类针织服装的一大基地,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胜东村于2000年和2001年是由原东一、陈丁、后房丁三个村合并而成的,胜东村地处胜山镇政府东首,东至水云浦江、南至胜南村、西与镇前村相连、北至新浦镇。面积为1.9平方公里,全村有总户数1556户,总人口3870人,有外来人口1750人,党员总数为133人,下设三个支部,即综合支部、老年支部、企业支部,本村于2006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160万元,人均收入8733元,本村主要专业生产各类服装、汽车及摩托车配件,以胜山布料市场为依托经营布料批发。
镇前村地处胜山镇中心,是由原林家丁、罗家丁、凤凰甲、安乐桥四个村先后于1998年及2001年分两次合并而成,区域总面积为2960亩。到2006年底,全村共有在册人口4868人,1869户,50个村民小组;镇前村党总支下辖5个党支部:综合支部、企业支部、老龄支部、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在册登记党员148人。
全村范围主要以棉衣加工、布料贸易、弹簧加工等为经营项目。在2006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3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8746元,村级集体可用资金达202万元。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及村党总支的领导下,村集体于2000年、2003年被市评为“先进党组织”、2001年为“环境整治工作先进集体”、2002年为“二星级文明村”,2005年被评为五好行政村党组织,及1999年、2006年授与“五好党组织”称号,多年被镇评为各类先进集体、先进单位称号。同时,村属文化宫也分别于2001年、2002年被慈溪市、宁波市评为村落文化宫建设示范点,村也于2005年评为“庭院整治示范村”。
全村在2003年被列入第一批新环境百村改造示范点后,旧村改造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也为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胜南村成立于2001年2月,由原拔船塘村和缘堂村合并而成。地处于胜山镇最南边,本村东与逍林镇接界,南与浒山镇相连,西与坎墩镇为界,北到本镇大湾村、山头村、镇前村;村庄西边穿连杭甬高速延伸线,马潭路穿连村庄中心,交通便捷,村内主要道路硬化率已达到90%。
全村有33个村民小组,1250户农户,总人口3272人,总劳动力2413人,现有耕地2056亩,拥有集体资产425万元。农业种植主要以蔬菜、瓜果、豆类等经济作物为主,由过去的传通农业逐步走向科技农业、规模农业发展。全村拥有个私企业107家,主要是轴承套圈、五金配件及服装加工,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970万元,人均收入7230元。
胜山头村位于慈溪中北部,地处胜山镇中心,东靠全国闻名的胜山服装布料市场。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总人口3574人,总户数1287户,31个村民小组。全村有95%的村民从事布料经营、服装加工等第三产业。200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2亿元,村集体可用资金收入38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2000元。
几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胜山头村党总支带领全村人民,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利用地理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积极开展村庄改造、环境整治等工作。2006年被命名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省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省级绿化示范村、宁波市级生态村、慈溪市先进党组织。2007年胜山头村被慈溪市委市府定为农村社区化管理试点村。
大湾村位于慈溪市主城区北部,距市区浒山10公里,胜山镇镇区西南部,是城镇建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接胜山头村,西联一灶村,南临胜南村,北靠镇区景观核心胜山。镇南大道从村庄南部通过,东接杭甬高速公路连接线胜山段,西与镇区主干道胜山大道相同,将大湾村与镇区中心紧密连接为一整体,地理条件优越。我村由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30个村民小组,1181户人家,3013个人口,村第三产业发达,是全镇唯一的服装专业村,2006年村总收入913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974元,村集体可用资金68万元。大湾村获得了“慈溪市庭院环境整治示范村”“宁波环境整治示范村”“慈溪市星级文明村”“慈溪市民主法制示范村”等荣誉。
胜西村地处胜山镇最西首,西与坎墩街道西塘南村接壤,东邻高速公路延接线一公里,胜山塘公路穿村而过,并临镇北大道,交通便捷。现有人口2423人,27个村民小组,耕地1590亩。村主要以轴承、五金、服装产业为主,工农贸同步快速发展,到2005年底,村级集体可用资金达71.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430元。村内环境整洁优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发展。
近年来,胜西村先后被评为市先进集体、市级绿色村庄、市“民主法制示范村”、市“五好”党组织、市科普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一灶村位于慈溪中心北面约十公里左右,东紧靠镇政府1.5公里,南靠大湾村相连,北至泥牛塘横江镇属河流,西止一灶江为界,拥有胜山塘横公路和镇级大通道串通村庄内宅.水域交通便利,适宜于果蔬,蚕豆的良畦土壤。有31个村民小组,拥有1120户农家2782个人口。社会耕地面积1681亩,其中自留地163亩,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经济合作社、民兵连/青年团、妇代会等,村民组织健全。
全村有个私企业87家,服装加工45家,经商户25家,其他经商170家,建筑运输行业47家,在党总支的领导下,经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力争小康村为目标,到2010年社会总收入达到4934万元,其中工业4045万元,农业产值307元,三产512万元,人均收入达到9500元,村级总资产达到600万元,村可用资金100万元,成为一个文明富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灶村位于胜山镇城区,地处胜山镇中心,东靠一灶村,南接胜南村,西与三灶村交界,北靠胜山大道,杭甬连接线贯穿本村。全村总面积1平方公里,总人口2340人,总户数960户,25个村民小组。全村90%的村民从事布料经营、服装加工等第三产业。200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048万元,村集体可用资金收入39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260元。
三灶村地处胜山镇西片中心,西与四灶接壤,东邻高速公路延接线,胜山塘公路穿村而过,并临镇北大道,交通便捷。全村区域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34亩,现有人口2092人,19个村民小组。村主要以轴承、服装产业为主,工农贸同步快速发展,到2006年底,村级集体可用资金达5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700元。
村级配套组织健全,形成了以村党总支为核心,村委会和村经济合作社为依托,共青团为助手,妇代会、民兵等组织相互配合的村级组织工作格局。
村党总支充分发挥核心领导和堡垒作用,带领全村人民,集思广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内环境面貌不断改善,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党总支被评为市“四型”党组织,村集体先后被评为慈溪市计划生育先进集体、慈溪市基层民兵建设先进单位、市先进妇女组织、慈溪市庭院整治示范村、慈溪市首批“民间艺术特色村”、慈溪市二星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四灶村位于胜山镇镇西中心地带,东连三灶村,西邻胜西村,四灶浦和镇北大道纵横贯穿全村,水陆交通极其方便。1998年8月由原江东、江西、四灶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落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村民住宅区约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78亩,目前有3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23户,总人口2938人。
近年来该村坚持以工促农,大力发展三产,经济进一步迅速发展,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预计到今年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为11400.92万元,第二、三产业总产值达到11013万元,农业总产值为387.9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200元。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人们生活条件、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公共秩序,社会风气也明显好转。该村先后被评为市河道疏浚整治先进集体、“建设平安慈溪”先进集体、慈溪市一星级文明村、庭院整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胜山镇图册(3) | 胜山镇图册(3) |
胜山镇图册(3) | 胜山镇图册(3) |
胜山镇经济繁荣。工业以钢琴部件、车辆配件、轴承套、针织服装等成为支柱产业。农业生产中,形成了花菜、草莓、甘蓝菜、菜豆等四大优势基地。省内外闻我的胜山服装布料专业市场的服饰产品热销国内外市场。全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便捷,又遇杭甬高速延伸段穿越全境,集镇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全面进步,文化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文明卫生绽开新花。
胜山镇投资经营环境理想,是中外客商投资经营发财的一方热土,交通发达,距宁波机场70公里,国际深水良港宁波港70公里,汽车1小时可达宁波市中心市区。高等级公路横贯全境,并与高速公路的连接线穿越胜山全境。
胜山镇立足家庭,不断拓宽地理范围、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培育“便携式”教育新亮点。
该镇党委坚持“建、管、培”三轮齐驱加强对党员家庭远程教育点的管理。巧妙组建,延伸平台。相继在东、中、西片建起了党员家庭远程教育点,不断把远程教育点的“网线”拉长加宽。方法上,实施“连锁点”管理模式,由镇级投入资金配置设备,然后采取“一带一”发展思路,即一个老点帮助一个新点,一个老点的人员指导一个新点的人员,形成建立→成熟→再建立的良性发展格局,使远程教育点以几何积数增长的方式在党员家庭中推广普及。人员上,就地取才,由1名有责任心的无职党员提供场地、茶水,并担当教育点负责人,5名无职党员志愿担任技术员、操作员、维护员、信息收集员和播放员等职。长效管理,遵循规范。镇党委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并做到制度上墙,责任到人,具体有“八个一”。即年初制订一份计划、年中进行一次设备维护检修、年终上交一份总结、每季度进行一次督察、每月报送一份教学情况反馈表、半个月开展一次集中活动、每周一次节目预告、每天一次更新下载。通过强管理促规范,吸引发展了周边党员为点上的“会员”,确保了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双培双带,强化队伍。镇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管理人员学习会,传达上级精神,研讨工作业务,同时,通过QQ在网上建起了互动交流的平台;不定期编辑农技指南、工作动态,通过网络传输、电话传真、信息印发等手段,分送到各教育点,加强对现任管理员的培训和新生力量的培养。形成了到村大学生与党员家庭远程教育点结对帮带制度,到村大学生帮助教育点的操作员和管理员扎实计算机知识、增强操作技能;教育点帮助到村大学生提高政治素质、熟悉基层情况,增强服务农村党员群众的本领。
以农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整合各类资源,实施远程教育“提质”工程。一是整合文化宣传资源,形成“三点合一”教育模式。即把远程教育点、党员家庭教育点、文化宣传阅览点“三点合一”,使现代网络教学、农村“拉家常”式教育、读书阅报选学“三位一体”,拓展教育的文化内涵,让党员群众在远程教育点,能获取来自生活、书籍、报刊杂志等渠道的信息,接受多角度、多形式、多载体的教育。如环保志愿者在行动、廉政文化进家庭、众说十七大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党员家庭远程教育点的吸引力和参与率。二是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形成基地现场讲解模式。镇党委专门组建一支由专家老师、种养大户和服装专业户等组成的宣讲团,定期进党员家庭远程教育点讲授电脑操作、五金加工、果蔬种植、烹饪技术等知识。并将动脑与动手、抽象与实体、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园区等规模阵地,请党员群众到产业基地参观,并请农技员现场讲解授课,加深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三是整合综治人力资源,形成看片说案互动模式。请综治工作队伍中经验丰富、办案能力强、法律知识精的专业人员到远程教育点,与党员群众一起学习观看法制类课件,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碰到的真实案例,进行解释说明,开展现场讨论、答疑活动,通过互动式教育,切实提高党员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镇党委建立远程教育评估制度和典型推介制度,年底根据远程教育点全年的工作状况,分三档进行评定(即A级、AA级、AAA级),对被评为AAA级远程教育点的点进行专项奖励,并召开现场会,把确实可行的好经验好方法在全镇推广。一是成为经商党员的良师益友。能商善贾的胜山人接受快、更新快、理解快、交流快、运用快,马上把网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经营理念。通过互相交流致富经验,服装加工经营户进一步树立讲诚信、重质量、强管理、创品牌的理念,纷纷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广大农业种植户进一步确定做大做强产业化农业的思路,目前葡萄、草莓、河养红菱等呈现了块状种养的发展势头。二是成为合理化建议的催生器。在观看了《铜板桥的故事》、《以案说法》等节目后,党员群众开阔了眼界,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向村党总支献计献策,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如在外来优秀党员、保洁员村官王永全的提议下,胜山头村新购了皮卡车,安装了电子摄像头,形成了集人防、技防、物防、群防于一体的治安巡逻体系,村里的偷盗事件少了很多。三是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流动宣传窗。广大党员群众在收看了《烧火屯》、《八路军》、《科学养生》等节目后,纷纷拉起队伍为新农村建设出力。如居委党员邵耿远组建了老年太极拳队,镇前村党员罗志明组织点上的党员群众开展义务性夜间巡逻,又如三灶村党员励乾行夫妇拉起了文艺队伍“种”文化,先后排演了《邻里之间》、《六合彩是害人精》、《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等寓教于乐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