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城

科学城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科学城科学城科学城是专门设置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种卫星城。建设科学城既可减轻大城市拥挤程度,也有利于促进科学事业发展,便于利用大城市的社会环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丰富的情报资料。集中设置科研和高教机构,利于加强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和满足对外部环境质量的共同要求。世界代表性的科学城有20世纪50年代末建设的苏联新西伯利亚市科学城和70年代建成的日本东京都的筑波等。科学城的特点是:①主要功能结构有科研与生产区、居住小区、公共商业中心区和大型绿地区等。其中科研机构、高等及中等专业院校、设计院和实验工厂等建筑区占卫星城的大部分面积(在筑波约占建成区面积的60%)。科研高教区内部,各单位根据彼此间的联系及对环境的要求和影响再分片配置,如在城市公共中心设置理论研究性科研机构和大学,在城市边缘地带设立试验工厂的研究所等。它们与居住区间用绿地隔开;②为保证科研与高等教学活动高质量地进行,需有良好的环境和市政设施。尽可能与水体、森林等自然环境相结合;③人口规模不大,基本人口虽占大多数,但流动人口多。城市人口一般只有数万至十多万人。居民的劳动和文化生活联系可采取步行方式。美国学者哈里斯(C.D.Harris)在20世纪40年代对美国城市分类的研究中,把拥有大学注册人数占本市人口25%以上的城市称为“大学城”;④离中心城市不甚远,如新西伯利亚至科学城为28公里,筑波至东京50余公里。

绵阳科学城

绵阳科学城即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说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很多人也许很陌生。其实,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便凝聚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家们的心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享有“国宝”的盛誉,绵阳便因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而被称之为“科学城”。

占地4平方公里的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是一座建筑规模宏大、设施齐全而又美丽的“科学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全国惟一的核科学技术馆。这座在1998年10月27日才正式对外开放的科技馆,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参观。在科技馆第二展厅———主题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历程中,我看到了一个已摔扁了的铝锅,一件破旧的蓝布棉大衣,这些都是6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在偏远的青海基地使用过的。

1958年7月13日,一个平常的日子诞生了一个不平常的科研机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北京第九研究所。中国一场意义空前的向核武器进军的伟大战役悄悄地打响了。朱光亚、邓稼祥、郭永怀等蜚声中外的科学家开始了充满艰辛而极富挑战的秘密历程。1962年底,科学家们从长城脚下的旧炮场迁移到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的空旷之地———青海之后,又在7年后将试验基地搬迁到四川的山沟里。1983年9月,国家将“中物院人”集中到绵阳,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科学城。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