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白鹤拳是中国南派武术发展历程中诞生的一个主要 拳种。在其脱胎成形之前,构成永春白鹤拳的武技基因、风格基因、养生基因三大主要成份都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成为永春白鹤拳的传统组成部分。
构成永春白鹤拳武技基因――攻防动作素材的,是源自唐、宋已成体系又经一千多年发展完善的南少林拳械技法。
追溯永春白鹤拳的发展历史,可推演至明朝中叶年间,(即公元1500年左右)《明史》九十一卷兵志三记曰:“永人尚技击”,据此可见,在明朝中叶年间永春已是武风极盛之地。《明史》的记载,充分地证明了永春白鹤拳武技基因构成的年代为明朝中叶年间,因此我们将明朝中叶年间至清 康熙年间的 方七娘时代称为永春白鹤拳的雏形时期。这一时期,源自唐、宋已成体系又经一千多年发展完善的 南少林拳械技法已风靡八闽大地,永春一地更是盛行。当时的颜起诞、郑明皆为名著当时的南少林拳师。其所传承的南少林拳械技法在永春从学者甚多;方七娘自幼随父方仲公习武,其所传承的亦是南少林拳法;随着颜起诞、郑明先后与方七娘比武,败于方七娘之手;其门下弟子曾四、 郑礼等人皆先后师从方七娘,致使永春白鹤拳至今仍然保留着“猛虎擒猪”、“猛虎出涧”、“ 螳螂照日”、“金刀出鞘”、“利刀削竹”、“大门”、“小门”、“天关”、“地扫”、“进步刺杀”等大部分唐、宋已成体系的南少林拳械技法。故构成永春白鹤拳武技基因――攻防动作素材的,是源自唐、宋已成体系又经一千多年发展完善的 南少林拳械技法。
在冷兵器时代,武术通常是服务于军事,直接用于战争,武术也因此在战争中得到成长。纵观中国众多武术门派的发展历程,几乎都与战争相伴相随,凡服务于当代统治阶级的、则建碑立传、名垂青史,凡与当代统治阶级对抗的、则以匪论处、将其剿灭。我们不妨从明末清初福建的几场战事入手,进入永春白鹤拳发展的成形时期,沿着 方七娘时代的路线,继续找寻永春白鹤拳的先辈们。
白戒与施琅将军入永的史实证明了永春白鹤拳的先贤们曾介入郑成功反清复明和收复台湾的战事。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农历六月,康熙命大清水师提督 施琅进兵台湾。八月 台湾光复,隶属福建省,海峡两岸自由往来,郑成功帐下将军白戒与施琅将军一起入永,同宿闽南小泰山 百丈岩。(施琅将军曾在此研读《孙子兵法》,有施琅将军题诗为证。)白戒据《桃源拳术》记载:“……方七娘设教于 白莲寺,曾四、白戒、吕维、刘青云等皆为其门下弟子。后方、曾二师入永将此法传于乐叔、参叔、喜叔、礼叔等二十四英俊。”
据传,白戒叔入永后,时常与师弟乐叔、参叔、喜叔、礼叔一起研习武技,传授武艺,其所传承发展的“ 寸劲节力”,进一步地完善了永春白鹤拳的技术内容,使永春白鹤拳的劲力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故民间有称曾四为“前永春名师”,称 白戒为“后永春名师”的传说版本。
从白戒入永传授“寸劲节力”,施琅将军题诗百丈岩这段史实的时间可以推断,方、曾二师入永之前于福宁府白莲寺所教的徒弟介入了郑成功 反清复明和收复台湾的战事。这段史实与《永春县志》中“ 方七娘与其夫曾四罪谪永春”的记载相互印证,完全可以证明方七娘、曾四当年是与清政府相抗衡的,方七娘、曾四当年是以开馆授徒为名,为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战争招募兵丁,白莲寺就是反清复明的据点。
“千门一路、万法归宗”的技击理论促使永春白鹤拳进入一个高级发展的时期,同时标志着永春白鹤拳从雏形时期进入到成形时期。据《永春县志》……人物志记载:“ 郑礼,和风里大羽人,康熙间,有方七娘者与其夫曾四罪谪永春,于西门外之后庙(金峰殿)、辜瘄开馆授徒,礼父明与角、不敌,病将死,遗言命其子礼师七娘,方、曾二师感其诚,悉其术授之,礼精勤不懈,具工力心神,奋练不忘,……郑礼一生授徒无数,晚年深自韬晦有问者皆辞以疾唯林全赏师事焉,颇得其术。全传之林贤、林董,均名著一时,故二百多年来永地以拳为名者大羽礼之徒所授也”。据林贤所著的《郑礼叔传教拳法》一书记载:“郑礼叔所传拳法,分初级、中级、高级三级拳法,……”
据郑樵陵所著的《郑樵陵自述切要》一书记载:“余自幼与 郑义、郑松、林全、林贤、林董、士君随礼叔习武,虽无善尽之称,却略知拳之始终有十二法系拳中之精要,特将此自述如下……”。据永春白鹤拳第五代传人肖伯实于乾隆丁丑年(1796年)所著的《论敌法》一书记载:“余问郑公曰:常闻方、曾二师有云……,郑公曰‘礼叔有云’……”。属名梅山主人、佚名等先贤所著的拳谱中也或多或少地提到了郑礼叔所传之拳法。这些拳谱的记载与《永春县志》对郑礼叔的评述,充分地证明了 郑礼大师是永春白鹤拳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郑礼大师在这一时期全面地继承了方、曾二师的拳法,其以“三十六骨节摇动,七十二筋脉收束,促以周身上下相互催、沉、捆、守,使得周身骨节、筋脉连成一片,以内外交接催送,促于身体内部 宗气运行,催附身体外部手足,使周身筋骨成寸沉之势,若虚若无,万搏归中,千门统归一路……”。(祥见《郑礼叔传教拳法》)的技术,全面地体现了永春白鹤拳的技术风格,同时又较好地传播了方、曾二师的拳法,故《永春县志》对其记曰:“永地以拳为名者,大羽礼之徒所授也”。综上史料,我们梳理出永春白鹤拳成形时期的主要传承脉络。
公元1700年――1800年,永春白鹤拳得到了空全的发展,永春白鹤拳的发展开始从成形时期进入到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郑礼的弟子郑樵陵、郑延义、郑延松、林全、林贤、林董、郑士君,永春白鹤拳史称这七人为“永春白鹤拳七传人”。这一时期的永春白鹤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永春白鹤拳八大技击理论的问世进一步地提升了永春白鹤拳的技击水平,奠定了永春白鹤拳攻守合一的技击特点,标志着永春白鹤拳的发展从成形时期步入到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的永春白鹤拳在“前五虎”、“后五虎”、“二十四英俊”(据《永春县志》记载)、“永春白鹤拳七传人”这几代弟子们百余年间的传播下,已是风靡八闽大地。经过不断实践检验,先后提出了“逢进必蝶、逢守必撩”、“遇空则打、蹀顿相连”、“蹀剪相伴、空实互动”、“父子相随、阴阳互转”等八大技击理论。这八大理论的问世,在充实了永春白鹤拳技击的同时,也进一步地提升了永春白鹤拳的拳械 套路运动,使永春白鹤拳拳械套路的演练彰显攻守合一的技击特点,也使永春白鹤拳在武林中赢得“性是风雨雷电”的口碑。这标志着永春白鹤拳的发展已经从成形时期步入到繁荣时期。
永春白鹤拳 其二、出现了永春白鹤拳的各种经典拳论,进一步完善了永春白鹤拳的理论体系。
在永春白鹤拳发展的雏形时期,成形时期,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身授,较少以文字形式进行叙述。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间,以“永春白鹤拳七传人”为主著作的永春白鹤拳书稿拳论的问世,较为完整地总结了永春白鹤拳的理论体系。这些书稿拳论主要有清代总兵郑樵陵所著的《郑樵陵自述切要》,林董所著的《白鹤仙师真言》(又称《白鹤仙家祖传拳法》),清代总兵林贤(人称林前贤)所著的《郑礼叔传教拳法》,肖伯实所著的《论敌法》,梅山主人所著的《白莲寺传出拳法》(又称《教练寺传出拳法》),佚名所著的《桃源拳术》、《拳伤医书》等多篇书稿拳论。这些书稿拳论大多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民间,随着永春白鹤拳的继续发展和传播,受传播区域、(拳论中出现一些地方方言)抄书者文化水平的高低和师承等因素的影响,开始出现了由某某人所“传承”的各种拳谱版本,这些书稿拳论的记载基本上大同小异。从今天的角度看,这无疑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完整的素材,为我们梳理“永春白鹤拳七传人”以后几代人的传承脉络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其三、苏钦子、郑樵陵、林全、林贤等人的军旅生涯,推动了永春白鹤拳的传播与发展。
公元1680清代名将 施琅为实施康熙的平台战略,在 永春百丈岩研读《孙子兵法》时,广招兵丁入伍,重新组建福建 藤牌兵。永春白鹤拳师苏钦子、郑樵陵、林全、林贤等人应征入伍,因此四人武功了得且英勇善战,佷快被提升为千总。1683年农历6月,苏钦子、郑樵陵、林全、林贤率部随施琅大军收复台湾,8月随施琅、 白戒两位将军返回永春。由于此四人颇有战功,故先后受到康熙王朝的提拔。1683年九月苏钦子被提升为标统率部驻守漳州,(后升为总兵)于1690年告老还乡,在老家永春 蓬壶白鹳村开馆授徒,广传弟子;郑樵陵被提升为标统率部驻守福州,(后升为总兵)于福州一带传授弟子,于1728年返回永春大羽,厚葬于德化与永春介福交界处;林全被提升为标统率福建 藤牌兵随施琅将军进京,(后升为总兵)后率部与 林兴珠一起随康熙出征抗击 沙俄入侵,驻守鄂尔多斯;林贤被提升为标统率部驻守浙江,(后升为总兵)在浙江宁波一带广收门徒,于1735年返回永春桃城外丘老家。伴随着苏钦子、郑樵陵、林全、林贤等人的军旅生涯,永春白鹤拳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同时也使大批的永春白鹤拳师丧生于军旅生涯中,使其生平无从考证。
公元1800年以后,永春白鹤拳已经进入繁衍时期,这一期间永春白鹤拳名师郑志宠的传人林世嵅常年在福州地区传授武艺,将永春白鹤拳传给林达崇(潘屿八)、方世培等人。林世嵅之后,其弟子们先后将永春白鹤拳发展衍化成纵鹤、鸣鹤、飞鹤、食鹤、宿鹤五种风格各异的福州 鹤拳。而1853年爆发的林俊相应 太平天国起义,成为永春白鹤拳在广东的一次重大传播,与先前郑三娘的“永春 讲武堂”和周志超的“军营传播”相互结合,将永春白鹤拳衍化成现今的广东咏春拳。纵鹤、鸣鹤、飞鹤、食鹤、宿鹤源于永春白鹤拳,基本上保留了永春白鹤拳的技术理论特点。
纵观林世嵅传人所发展衍化的纵鹤、鸣鹤、飞鹤、食鹤、宿鹤这五种风格的 鹤拳分支流派只是在郑宠所传拳法的基础上增进一些鹤类拨水、鸣叫、飞跃、啄食、宿巢等形象动作。福州 鸣鹤拳一代宗师谢崇祥将福州鸣鹤拳做了广泛的传播,林科题(鱼丸乾)、潘家乾、陈依角(继泉)、吴福官、肖铄德(老和尚)、 肖洪亮(蕃仔)、林贞兰、王仕安(二俤)、陈宝清(麻伙)、陈世鼎、林天水(矮和尚)、蔡学务、 陈玉村、林来来、余宝炎、 黄性贤等人皆为其门下高徒。另日本人东恩纳宽亮拜学其门下,三年(1880前后)艺成回国,创立 刚柔流空手道,成为日本刚柔流空手道的鼻祖。经过百来年的传播与发展,日本刚柔流空手道成为日本空手道的一大流派,风靡世界。目前日本刚柔流空手道仍然传承着福州鸣鹤拳的套路,从中可以捕捉到永春白鹤拳的身影。
流传于日本的《冲绳武备志》即是早年传抄到日本冲绳的永春白鹤拳古拳谱。从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以后,冲绳与福建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日本 刚柔流泊手空手道协会会长渡嘉敷唯贤先生通过省旅游局局长南江、省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温附山等省领导寻找东恩纳宽亮在中国的武术师傅,当时笔者(陈君琬,时任福建省武术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正好在参与福建武术挖整工作,根据渡嘉敷唯贤先生提供的资料和福建武术挖整组的资料,经过多方取证,辗转多年,终于找到了东恩纳宽亮的 中国武术师傅……福州 鸣鹤拳一代宗师 谢如如。(谢崇祥)为了向世界人民宣布 刚柔流空手道的鼻祖东恩纳宽亮的中国武术师傅就是谢崇祥,特捐资三百万日元在 福建省体育中心西南端建立一座“显彰碑”,以志永远!
由林世嵅所传拳法发展衍化而成的 纵鹤拳则擅长“摇身骏胛”催叫一身之力俱全,讲究“开合运气”,强调“举意不举力”,誉有“南太极”之称。其高徒朱宅二于民国时期到达台湾,将纵鹤拳传播到台湾。 黄性贤(福州前屿人)则在鸣鹤拳与纵鹤拳的基础上,吸收了郑曼清的 杨式太极拳,创立了黄式太极拳,旅居星马期间,广传黄式太极拳,并发展成遍布五大洲的“黄式太极拳总会”。目前我们仍然可以从黄式太极拳的“松身五法”与纵鹤拳的拳架中看到永春白鹤拳传统“鹤椿桩”的身影。综上史料,我们梳理出从郑宠到福州 鹤拳的传承脉络。
林俊起义成为永春白鹤拳在广东一带的一次重大传播,与先前郑三娘的“永春讲武堂”和周志超的“军营传播”相互结合,将永春白鹤拳传承成为广东咏春拳。
咸丰三年五月,(公元1853年)永春武举林捷云之子林俊(学名万青、1828年――1858年)为响应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成立了“红线会”和“黑线会”在永春万春寨金峰殿宣布起义,被洪秀全封为烈王。起义军先后攻克了永春、德化、 大田、 永安、游溪、 沙县、 南平、建欧、邵武、莆田、仙游、安溪、 南安、晋江、惠安、厦门、泉州、漳州等二十几个府县。起义期间在广东、江西、浙江、福建一带广开“大广货店”作为“红线会”与“黑线会”的联络地点,为起义军的南北扩张奠定基础。据《请奉碑记》与《郭山庙志》记载:林俊于1858年率部北上,欲与率部入闽的太平天国将领 杨辅清会师,途径顺昌县 仁寿桥时,遭受地主武装的袭击,负伤牺牲。林俊死后,其在闽北一带的将领则跟随杨辅清进入浙江一带做战,其在 闽南一带的将领则齐集漳州南山寺,进入广东与广东一带的 李文茂起义军一起继续作战。(太平天国起义的将领)起义失败后,大部分起义军将领流落四方,隐姓埋名以开馆授武为业,企图东山再起。这一事件促以传说频生、附会四起,部分民间说客将这段历史与明末清初 反清复明的一些故事情节相互串编、流传于世,加上民国初年永春白鹤拳众多称谓的出现,因此形成了现今的广东永春白鹤拳分支流派。
这一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万年青》与《乾隆下江南》这两部民国版白话小说,我们与《广东武术史》的观点是一致的,《万年青》与《乾隆下江南》同为民国版白话小说,书中的人物往往是虚构的,因此不能作为考史的主要依据,这两部小说中的五枚师太、 方世玉、 胡惠乾等人物的传说只能作为部分广东咏春拳流派自己的传承记载。当我们横向地展开挖整工作的时候,这些史实也就相应地成为他们自己的纵向传承。1985年福建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期间,我们也曾依照 林俊起义这一史实入手,对永春白鹤拳在广东一带的传播情况作了部分梳理工作,二十多年来,在与广东武术界的交往中,我们又相互积累了一些相关资料。2002年金秋十月, 中国武术研究院传统武术科研部主任 康戈武教授专程就广东咏春拳源自永春白鹤拳这一课题到福建省 永春县调研,从这两种 拳术的师门礼节、风格特点、技法名称入手与永春武术界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印证后,从理论上找出了广东咏春拳源自永春白鹤拳的理论支撑。
2008年元月17日,广东 古劳咏春拳梁焕枝先生委托其弟子陈巍巍、吴永忠等人到永春白鹤拳发源地……永春县 五里街镇谒祖,在中国 永春白鹤拳史馆筹备室成功地召开了广东古劳咏春拳来永寻根揭祖座谈会,随后,广东古劳咏春拳古修贤老师专程寄来从广东咏春拳大师 梁赞故居发现的古 拳谱复印件,请求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帮助考证。2008年9月广东咏春拳传人李小龙的故乡……广东省顺德市向永春县人民政府申请“ 永春拳之乡”。经过多年的努力,多方的调查取证,我们认为历史上永春白鹤拳在广东曾经有过三次重大传播。
永春白鹤拳其一为“永春 讲武堂”在广东一带的传播。清乾隆初年,永春白鹤拳大师 郑礼胞妹郑三娘与其夫江西人严博涛应连城武术界邀请,前往连城参加“天川盛会”。随后在广东“岭南七雄”的盛邀下经 汕尾进入广东,在广东一带开办“永春讲武堂”。(“永春讲武堂”详见《桃源杂记》)严博涛乃清代名将郑樵陵的高徒,郑三娘嫁与严博涛,随夫姓,称“严三娘”。夫妇俩曾于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于金峰山之后庙辜厝(原方、曾二师授武之地)开馆授徒,在连城期间,夫妇俩又从蛇鹤的争斗中得到启发,改良了永春白鹤拳的“盘手技艺”,形成了现今流传于广东一带的“咏春黏手”,并回传永春,形成目前流传于永春一带的“粘离手。
其二为周志超的“军营传播”。清嘉庆、道光年间永春人武探花周自超任虎门总兵,此时的广东一带社会较为安定,民间 崇武之风较盛。因此周自超利用这一社会安定背景,在其军营中传授武术,并时常与广东武术界人士一起切磋技艺,许多“永春 讲武堂”弟子也都纷纷前往学艺,从而构建了“军营传播”与“民间传承”之间的桥梁,使得永春白鹤拳在广东军营与民间得到广泛的传播,影响着广东一带武术的发展。(周志超祥见《永春州志》——人物志)
其三为上述的 林俊起义。清咸丰年间,永春白鹤拳名师林俊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在广东、广西一带开办“大广货店”为“红线会”、“黑线会”等太平天国秘密会社组织提供据点,起义失败后,林俊的部将在广东一带利用这些据点组织会众练武,使得永春白鹤拳在广东一带得到空前的传播。(林俊祥见《永春州志》——人物志及《请奉碑记》、《郭山庙志》)
从“永春 讲武堂”到“周探花的军营传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周志超以其 虎门总兵的身份,构建“民间传承”与“军营传播”之间桥梁的同时,提升了永春白鹤拳在广东武术界的地位,同时为“大广货店”在广东一带的传播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周志超与林俊的父亲林捷云同为清代武举人,乃至交密友,因此林俊在起义之前,利用周志超在广东一带弟子的社会关系广开“大广货店”,成为广东一带具有影响力的商行。因此起义失败后,林俊的部将方能利用这些复杂的社会背景做掩护,继续以“大广货店”为据点,广传永春白鹤拳。所以说这三次重大传播是有相互连带关系的,正是在这种师承人脉关系的催化下,永春白鹤拳方能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三种不同形式在广东一带得以传遍。永春白鹤拳正是通过 林俊起义这次重大传播,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广东一带与先前郑三娘的“永春 讲武堂”和周志超的“军营传播”相互结合,将永春白鹤拳传承成为广东咏春拳。
干德源、郑业佐、 李载鸾等永春拳师出洋授武的经历是冠于“少林白鹤”、“少林永春”等永春白鹤拳众多称谓出现的主要原因。永春白鹤拳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种称谓。“ 永春拳”这一称谓,始于明代,《明史》九十一卷兵志三记曰:“永人尚技击”,闽南处处少林风。明代“技击”一词即为现代的“武术”、“ 拳术”用词。随着永春人出外授武,人们便开始称“永春师傅”所教的武术为“永春拳”,这就是“永春拳”称谓的由来。而冠以“少林”的“少林白鹤”和“少林永春”等称谓则是永春白鹤拳在其发展历程中,融汇 南少林武术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永春白鹤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不同的区域里,其传承都大同小异,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我们不能以其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同的称谓,而本末倒置。笔者认为辨别永春白鹤拳的标准应当为:师承上敬奉的祖师必须是清代杰出女性 方七娘,诞辰日为农历6月24日;从拳种分类上其必须是南少林拳法;从技术上其必须是以三战为根基,遵循宗系催节、节须捆守、三曲对三池、出箭对平肩、起牙关夹尾椎、献八卦落大椎的原则,强调子午归中、千门统归一路的拳法。
民国时期,武术被称谓“国术”、“国粹”。当时,“少林”有如一个武术大家庭,许多武术拳社皆冠于“少林”之名,以示本家, 干德源、郑业佐、 李载鸾等永春拳师也不例外。另外民国版的《永春县志》――方技传对永春白鹤拳的记载也只有“ 拳术”、“少林”等名词,就连1928年――1936年间《崇道报》的报道也只是采用“永春拳师”、“永春师傅”、“国术”、“拳术”等名词。就是说在1936年以前的正史典籍中都没有出现过“永春白鹤拳”这个名词。只有在永春白鹤拳的古 拳谱和日本的《冲绳武备志》中出现过“ 白鹤拳”这个名词。因此新版的《永春县志》将这一古老拳术称为永春白鹤拳更具永春人文地理的特点。
自清末以来,永春白鹤拳不断地在繁衍中发展着,前清 太学生武秀才潘团、郑美康与苏显忠等人对永春白鹤拳进行全面传承发展。使之套路日臻完善、功法更加合理、技法更加简洁实用。到了民国时期,永春白鹤拳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南京国考、“ 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的成立以及“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团”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民间武术团体出访海外的先河,标志着永春白鹤拳鼎盛时期的出现。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在南京举办全国第一届国术考试(亦称国考)永春武术界选派十人参加,均获嘉奖,林宝山参加擂台赛获胜。此次国考,全面地体现了永春白鹤拳的实力。
清朝末年以来,朝廷日益腐败、国势日衰,外敌入侵,视我中华民族为“东亚病夫”。因此清末民初的国术界掀起了一股“强种自卫”的习武高潮,当时的永春,这种尚武之风受到军界的大力支持。永德大(即永春、德化、大田三县) 警备司令部时常举办国术和出狮比赛。1926年重阳节午后,永德大警备司令“ 吴威请永春著名拳师二十余人,在西校场比赛拳术及出狮等法,观者人山人海,颇极一时之盛。当场赏金质奖章八面,重量至钱三至三钱为限,其形式团圆中镌‘永德大警备司令吴’等字样,计得奖者为潘团老师(八十二岁)、 潘世讽、潘嗣清、苏显忠(前任集美学校拳师)、林青、郑教、李万锐、邱庆等;得银奖者为宋忠达、王聘。王和智拳佳,为众所知,因事未到不获与选耳”。(据崇道报一九二六年第四十一期之报道)此类形式比赛在一定时期里有力地推动着永春白鹤拳的传承与发展。
1928年农历7月20日, 南京国民政府要员 宋渊源先生从南京致函李万锐,请其邀集著名拳术家赴京与试。消息传来,永春国民政府县长吕角剑与驻军师长高特联,当即联名邀请全县武术行家在永春县西校场进行表演,从中选派 潘世讽、潘嗣清、 潘孝德、李万悦、宋忠达、陈世德、郑誉金、王忠英、 林宝山考员九人,以 王世英为秘书长,“经吕县长出资保送晋京会试”,于八月初十成行。此次国考永春竟占福建参赛人数的一半,《崇道报》对此载曰:“吾永之 拳术素不称弱,久为各处所推许,……想此番吾永国技当能起色云”,从中可以看出,永春各界人士对此行寄予深切的厚望。十月十五日国考开始,永春拳师果然不负众望,全部荣获嘉奖,永春拳师们得到了 中央国术馆馆长、本届国考委员长 张之江、评判长马良、 李烈钧等人的高度肯定。其中七十高龄的潘世讽被选为最先表演者,以精湛的技艺荣获金牌嘉奖并获张之江亲题“国术超群”牌匾一块; 林宝山参加擂台赛击败对手,荣获金牌嘉奖,被中央国术馆任命为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首任馆长,负责筹办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的相关事项。此次国考为国民政府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第一届国术考试,其影响是深远的。
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的成立成为永春各方师傅相互交流、学习和开展活动的场所,一改以往的私家传授为集体传授。
十一月一日,赴京国考的考员载誉而归,途中受到各地军民工商的夹道欢迎,厦门与泉州的工商界人士还特地为他们准备了专门的欢迎仪式。一到永春,人们更是奔走相告,一时永春各界人士治筵设宴、搭棚唱戏为赴考人员挂匾扬名。为答谢家乡父老深情,赴考人员们特地在永春润中公学进行汇报表演,表示发扬国粹的精神。在永春县国民政府的支持下,择址五里街“翁公祠”为馆址,创办“ 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 林宝山出任首任馆长、李万锐出任副馆长,其它赴考人员为教员,报呈中央国术馆备案。“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的创办,乃永春武术界之盛举,在 潘世讽、潘嗣清、 潘孝德、林宝山等人的盛情邀请下陈桂芳、林青、郑教、邱庆、王聘、王和智等名师纷纷加入到教员的行列,大大地增进了国术馆的师资力量。国术馆先后开办两期,每期四个月,共招收学员一百六十八人,系统地传授永春白鹤拳。学员期满进行考核,成绩及格者即可结业,列在前十名者,分别授于奖章。
第二期开业期间学员爆满,由于“翁公祠”场地不够,为满足国术馆教学的需要,馆长 林宝山一方面奔走四方,联系场地设立教学点。另一方面与“ 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的名誉成立“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同道公会”在 闽南地区设立十几个教学点,然后由“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派出教练执教。为支持师弟陈桂芳在东平一带的教学点,林宝山以“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同道公会”主席的身份亲任“永春国术馆东方国术第一馆”主席,“翁公祠”馆址则由 潘世讽担任馆长。林宝山出洋授武之后,其师弟陈桂芳接任“永春国术馆东方国术第一馆”馆长。
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林宝山先生毅然回国,与师弟陈桂芳组织起“抗敌大刀后援队”,林宝山任队长,陈桂芳任副队长。所有受训队员全部参军,开赴前线。此举真正体现了永春人的民族气节,显示了真正的武人风范。(详见《崇道报》1937年版)“永春国术馆东方国术第一馆”与“抗敌国术后援队”的主要传人有白玉云、白玉清、 白玉山、颜金榜、 陈金玉等。“翁公祠”馆址由于“ 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团”的出访以及潘世讽馆长去世、 林宝山留教新加坡“ 中华武术协进社”等原因,停办两年。
1931年,永春白鹤拳一代名师 潘孝德回国后应各方要求,出任馆长,复办“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2年后因政局动荡而停办,然常年利用 国术馆址练拳习武,参加以后历届各种武术比赛,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潘孝德全面继承了潘团老师的传承, 潘成庙、张衡山、颜拱堪、颜树炳、黄时芬等一大批当代永春白鹤拳师皆为其门下弟子。在潘孝德的主持下,“ 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于民国时期,重修了《永春白鹤拳谱》。
“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团”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民间武术团体出访海外的先河,与先前出洋授武的永春拳师一起增进了永春白鹤拳在海外的影响。
1929年8月应爱国华侨领袖 陈嘉庚先生之邀,永春武术届人士组成以潘世晃为主任的“闽南国术团”,于十月间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巡回表演。这是我国民间武术团体的第一次出访。古老的民族瑰宝在爱国华侨的推动下,成为联结海内外同胞的纽带。该团一行20人,成员除参加国考成员外,还有潘嗣回、潘瑞荡、潘博微、潘绳武、陈添恩、王信有、王礼笃、柯剑峰、李国祥等人。到达新、马后, 中华武术协进会主席 干德源组织了 李载鸾、黄和庆、李妙、李显、汤有水、汤亚明等一大批侨居当地的永春白鹤拳师一起参与联合表演,使其阵容更加强大。表演项目有舞狮、斗狮、徒手、器械、对练等,深受海外侨胞的欢迎。陈嘉庚先生更是倡导最力,不仅是资助经费、赠送全套武术器械和服装,还要求他们衣着太平军服进行表演,以振奋民族精神。并多次接见他们,对他们关怀备至,使他们的表演获得圆满的成功。
10月20日 陈嘉庚先生在会见全体团员,与他们合影留念,并满怀爱国激情,做对联两幅,赠送“闽南国术团”。对联写道:谁号东亚病夫此耻宜雪;且看中华武术我武维扬。勿忘黄帝儿孙任人鱼肉;相率中原豪杰为国干城。勖勉永春白鹤拳师发扬国粹,为国雪耻扬光。
1930年5月20日, 马来西亚槟城阅书报社新闻出版界人士还专门召开欢迎大会欢迎他们,并广为宣传。闽南国术团所到 马六甲、 实兆远、红土坎、芙蓉等各埔,各界人士也都开会欢迎,盛况空前。实兆远、红土坎埔的永春华侨商会、同乡会并赠送“宣传武化”大幅横幛一面,表示敬意。
应广大侨胞的要求,闽南国术团留下 林宝山、 潘孝德等部分拳师,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巴生、实兆远、马六甲等地设立国术馆,与先前出洋的 干德源、 李载鸾、 李妙、李显、郑业佐、苏显忠、黄和庆、汤有水一起传授永春白鹤拳。
1930年至1932年, 潘世讽、潘嗣清与苏显忠再次应 陈嘉庚先生之邀请,先后在 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担任武术教员。使永春白鹤拳在大学校园得以广泛传播。
捷元堂“赏师”张杨华入主“龙溪(漳州)国术馆”,永春白鹤拳成为当时漳州精武体育会主流拳法。
早在康熙年间,有永春白鹤拳名师 郑礼的弟子王欧入漳州传拳。而后,又不断有其他永春白鹤拳拳师陆续来漳,漳州遂成了 白鹤拳对外传播的一大基地。如嘉庆年间传到温州和道光年间传到台湾的永春白鹤拳,都源自漳州。
光绪二十二年,永春拳师张苍荣(约1846—1930)携妻女来漳州定居,受聘于北门街郑瑞珠香烛店,人称“苍师”。香烛店小伙计杨华,聪颖伶俐又耿直宽厚,深受苍师喜爱。苍师收杨华为徒弟,并招为赘子。杨华改称“张杨华”,他就是后来漳州武术界颇负盛名白鹤拳名家——“赏师”。
由苍师到赏师传下了永春以“捷元堂”为号的白鹤拳流派。赏师练功刻苦,在工作的同时也不忘练习功力。在 磨盘边竖将军柱,将军柱中挖一洞,洞中放置铁砂,然后用牛皮封起成沙袋。磨香时每绕磨一圈便用手臁或脚臁击打柱子一次,或插沙袋一次。制香时将两手所提香桶当沙壶,将满桶香料当铁砂,练出了过硬的指掌。他全面继承了苍师的白鹤拳法和伤科医法,特别擅长散手技击。北门一代不少武术爱好者慕名投到赏师门下,捷元堂 白鹤拳开始在漳州地区传播。从此赏师崭露头角,名气日盛。
民国十四年(1925年),漳州 精武体育会龙溪国术馆成立,赏师从漳州众多名家中脱颖而出,被龙溪县长聘为馆长主教拳法,开始了他辉煌的武术教学生涯。在龙溪国术馆期间,赏师不负众望,桃李满园。其高足 郑文、张日章、郑文龙、洪明等多次在省、区、县赛上夺冠。
民国廿一年(1932年),在漳州举行龙溪县国术赛,郑文龙获第一名。
民国廿二年(1933年),在漳州举行规模盛大的福建省国术表演赛, 中央国术馆馆长 张之江将军亲临观摩。赏师高足岱东国术馆蔡顺良与曾木表演“三股叉、藤牌刀”对练获奖。
民国廿二年(1933年),郑文随福建代表队参加了“第二届南京国考”,成绩列丙等,获“勇士”称号。郑文,古县人,母亲为赏师亲妹杨文定。郑文原为小学教员,此后被政府吸收为警员,后当至漳州警局局长。
民国廿三年(1934年),福建省国术馆举办了全省国术擂台赛(省考),应试者128位,张日章(时在漳州师院教习武术)力压群雄,在半决赛与决赛中分别战胜两位好手闽侯 黄性贤(亦是方氏七娘 鹤法传人)和古田黄术美,最终夺冠。此后张日章受聘厦门警局教警员拳法技击。
民国廿四年(1935年),在漳浦举行“福建省第五行政区运动会”,洪明获 白鹤拳、 三节棍两个第一名。曾木与曾九龙表演空手对单刀获奖。1949年《大刀报》以“拳打南山官兵、脚踢龙中学生”为题报导了明老的两件义举。解放初(1954年左右),先后有福州军区文工团7名团员和涵江文工队3名队员慕名来向明师学习武术器械套路。1957年,省赛许木可与洪明表演“ 钩镰枪、藤牌”对练,获优秀奖。
民国廿四年(1935年),在厦门举行第五届省运会,曾木所在的龙溪国术代表队获男子团体第三名。
民国廿五年(1936年),在漳州举行“福建省第五行政区运动会”,郑文龙获得国术赛第一名。一九五七年入港,先后为“官塘社区中心潮艺会”国术教练和“西贡福潮惠同乡会”国术教练。一九六九年创立“福建少林永春白鹤拳社”。
与此同时, 岳口、古塘、待御巷、黄坑、院后等地纷纷请其开馆执教,甚至远到长泰岩溪、 龙海浒茂洲。在赏师的努力下,捷元堂白鹤拳成为当时漳州流行最 广南拳流派。
赏师不仅教学出色,而且心胸开阔,海纳百川。他坚持精武精神,抛弃门户之见,漳州武坛得以百花齐放的格局,台湾的陈九龙、广东的张昌辉、浒茂洲的康光辉等拳师都在赏师的支持下来漳开馆。他也很赞许徒弟学习他派武功,故赏师门下弟子的拳法风格多样,如郑文龙向梳头师学习白鹤拳、洪明向漳厦铁路站长学习姑娘拳等。捷元堂在与其他门派的交流中,也丰富了器械和舞狮法。
七七事变后,高足张日章等弟子在赏师的教导下,纷纷奔赴抗日战场,践行武者“精忠报国”的最高理想。张日章参加救国军,他操练并率领“闽南抗日 大刀队”,与昔日擂台对手 黄性贤带领的“福州抗日大刀队”会合,携手同赴淞沪战场。
民国卅三年(1944年)农历七月廿九,七十四岁的赏师仙逝,弟子云集北桥为他送行,由于门徒众多,一时漳州城里出租的孝服竟然断货。设有 龙头凤尾的灵柩在赏师高徒张日章的带领下,尾随着诸多武馆、狮队、弟子,穿过城里各条繁华街道,接受全城百姓的瞻仰,最后返回北门外安葬。龙溪国术馆主教和北桥捷元堂由赏师高足黄海西和黄金镇两兄弟分别继承。赏师虽然逝去,但他的拳法已被弟子们广传四方。现在赏师门下港有“香港永春白鹤拳社”,在粤有“汕头永春白鹤拳研究会”。
至今,漳州武术界的各派前辈们,每当回忆起那个时代,无不称赞赏师的精湛拳技和高风亮节。
永春白鹤拳经久不衰,当代的永春白鹤拳仍然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被世界各地武术爱好者誉为“武之圣者”的世界“和平大使”。广东咏春拳传人李小龙将广东咏春拳演变成实战性极强的 截拳道并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最终被世界各国武术爱好者誉为“东方神拳”。永春白鹤拳被誉为“东方神拳”的原因不单是李小龙将其演变成实战性极强的截拳道,而是其独特的健身功用和德艺双修的魅力。将道家的呼吸吐呐溶于套路中反复操练,大大地增进了身体内部器官的锻炼,使永春白鹤拳成为一门健身价值极高的 拳术,加上永春白鹤拳师高寿的史实(历代永春白鹤拳师平均年龄为85岁)是永春白鹤拳被誉为“东方神拳”并风靡世界的最根本的原因。永春白鹤拳风靡世界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其提倡德艺双修的门规符合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纵观永春白鹤拳发展史,历代先贤们都是将永春白鹤拳置于世界人元文化格局的高度上来发展与传播的。
翁公祠武术馆恢复活动
永春白鹤拳十年浩劫,使得永春白鹤拳停滞不前,一些相关的文物古迹、古籍遭受重创,随着大批的永春白鹤拳名老拳师相继过世,抢救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已是迫在眉睫。1985年8月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下,在 永春县五里街翁公祠举行“ 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恢复活动纪念大会,改名“福建永春翁公祠武术馆”。经开会选举由 潘孝德之子 潘成庙老师出任馆长、张衡山、颜拱堪、苏赢汉出任副馆长。二十多年来,该武术馆在潘成庙老师的领导下,积极响应国家体委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号召,积极地参加各项武术活动及赛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86年3月福建永春翁公祠武术馆被福建省体委授予“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工作先进馆社”称号。
大羽武术馆恢复活动
由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 郑文存老先生于1926年创办的“大羽武术馆”在十年浩劫中同样遭受重创,闻名中外的“武术之乡”…… 大羽村也失去了往日的习武热潮。1979年 永春县武术协会成立以来,大羽武术馆开始恢复了以往的教学活动,同时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武术活动。在积极响应国家体委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号召中,郑文存老先生捐献了武术界硕果仅存的《白鹤拳家正法》一书,并亲自整理了《永春白鹤拳书稿》,(详见1984年《武林》杂志)其孙郑庆勇于1984年参加在兰州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得传统项目金牌。1985年郑文存老先生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同年,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下,大羽武术馆经有关部门批准备案,正式恢复活动。郑文存老先生全面地继承了前清武秀才郑美康所传承的永春白鹤拳大师 郑礼、郑宠的拳法,继往开来地开创了大羽武术的崭新面貌,使大羽恢复了往日的尚武之风。
桃源武术馆
1994年金秋10月,在“永春国术馆东方第一馆”及“抗日大刀后援队”传人们的热心推崇下,郑少海先生成立“ 永春县 桃城镇桃源武术馆”,并出任馆长。郑少海先生全面地继承了“永春国术馆东方第一馆”馆主陈桂芳之子陈金玉、 潘世讽传人周双溪和郑联甲传人郑启松的传承。该馆成立以来,多次接待了海外的武术团体和
永春白鹤拳
电视台的专访,积极地组织“永春国术馆东方第一馆”和“抗日大刀后援队”传人们参加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武术活动。1997年该武馆被泉州市武协评为“泉州市十佳武术馆校”。2004年郑少海先生参加国际 南少林武术比赛,技压群雄,一举夺得男子 拳术和男子器械双项金牌。2006年郑少海先生随永春县委书记陈庆宗出访马来西亚,其精湛的技艺再次技惊四座。建馆十几年来,培养出多名的省、市武术冠军。
怡云武术研究会
1999年10月9日上午9时,永春怡云武术研究会在永春县建设大厦举行成立大会,海内外近两百嘉朋到场祝贺,可谓盛况空前,正如诗人郭绍哲所赋:“中华 鹤拳壮桃源,今立怡云深讨论。四海武林朝与会,一旗扬我炎黄魂”。永春怡云武术研究会由原翁公祠武术馆副馆长苏赢汉先生创办。该研究会成立以来,积极地参加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武术赛事和活动,在全国、省、市的比赛均取得可喜的成绩;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武术研讨活动,多次接待了海内外的武术社团组织;办起了该研究会自己的交流刊物……《鹤道》,先后出版了《永春白鹤拳》、《原传永春白鹤拳谱》(一套六本),拍摄出版了永春白鹤拳的部分光碟。
永春白鹳 白鹤拳研究会
2005年3月永春县 蓬壶镇政府在永春白鹤拳一代名师苏钦子、苏显忠的故乡……著名武术之乡观山村成立永春白鹳白鹤拳研究会。该会的创始人为苏映全,经大会选举由苏国基出任会长、苏祖奋出任副会长。该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在蓬壶镇政府的领导下,苏国基会长与苏祖奋副会长积极地联络苏钦子、苏显忠的传人,组织了多次的武术交流活动;与海内外永春白鹤拳社团组织进行广泛的交流;亲自带队参加了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武术比赛和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培训了数千名学员,为永春白鹤拳的普及作了突出的贡献;成为 永春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永春白鹤拳孝德研究会
2007年4月永春侨联主席潘长安先生为弘扬永春白鹤拳一代名师 潘孝德的传承,成立了“永春白鹤拳孝德研究会”。该研究会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向潘孝德的传人收集了大量的素材照片,出版了永春白鹤拳一代名师潘孝德纪念册《白鹤圣手》,成为泉州地区第一部武术家纪念册;凑集资金,在永春 金龙城设立了会所;在研究会的走廊里建立了泉州市第一个武术纪念馆……永春白鹤拳展廊馆;成功地举办了(永春白鹤拳孝德功夫研究会)文化交流研究会;积极地组织会员们参加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武术活动和赛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次接待了海内外的武术社团组织。
永春联兴武术研究会
2009年5月,永春白鹳武术研究会副会长颜其卓老师发起成立永春联兴武术研究会,该研究会由全军侦察兵武术顾问、福建飞龙健身技击运动俱乐部董事长杨升担当顾问,由颜其卓老师出任会长。该研究会在成立至今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积极地参与了中国 永春白鹤拳史馆的挖整工作,为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提供了较多资料和实物,得到了省、市、县各级武术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同时该研究会还组织人员参加了5月16日——5月20日在厦门举办的海峡论坛——海峡两岸传统武术交流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07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收集和整理永春白鹤拳史料书稿, 永春县五里街政府抓住“泉州市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在永春白鹤拳发源地……永春县城西门外的金峰山兴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传统武术纪念馆……中国 永春白鹤拳史馆。该馆的建成将成为永春白鹤拳各地传人溯源揭祖之圣地。
该馆自2007年11月9日成立筹委会以来,在永春县 五里街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地组织专家对永春白鹤拳的各种史迹和史料进行考证,组织人员收集了大批的永春白鹤拳相关资料和实物。成功地召集永春各武术馆的人员组成“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代表队”出访香港,并参加 第六届香港国际武术节,取得了一金三银四铜的好成绩,与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社团组织和机构建立了联系。多年来,永春县五里街镇党委、政府以实际行动保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中国 永春白鹤拳史馆将为传承弘扬 永春白鹤拳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北有 武当,南有 永春;永春白鹤拳,无烧也拉仑。 白鹤舞姿,少林拳法;强身健体,卫国保家;独步武林 内家拳,蜚声中外世人j夸;中国武坛瑰宝,南拳武术奇葩!
拳术功夫者,国术之谓也。南派少林五祖拳:一 达尊,二 太祖,三行者,四 罗汉,五白鹤。永春白鹤拳,威震南天大门派,盛名远播海内外。古邑桃源,水秀山清;五里名镇,荟萃群英;白鹤神拳,应运降生!
清初民间讲故事,鹤仙教拳演传奇:祖师女侠 方七娘,福宁方公独生女。聪明俏丽,好学武艺;婚姻失意,白练为尼;拜师鹤仙,首创绝技。教传曾四,喜结连理;逃难避灾,返乡永邑。起居后庙辜厝,演练金峰观音亭;授门徒曾武馆,培育二十八英俊。曾四爷、白戒叔,永春名师分前后;前五虎、后五虎,武功出众称杰作!
武术之乡,习武成风;五祖独尊,白鹤称雄;武林高手,层出不穷;四海薪传,寰宇威扬!俊英 郑礼,拜师七娘;精勤不懈,深得秘传;名扬闽南,云游闽赣;以武会友,博采众长。一代拳师出大羽,行侠仗义任逍遥;东岳少林打擂台,江西空手拔牛角;南安山岭多险恶,单枝点穴显威力;永春南洋众侨亲,安然无恙归故里!
永春白鹤拳 霞陵武生,林俊万青;永春豪侠,白鹤名师。秉承家学,苦练如痴;武艺高强,名赫一时。聚义金峰万春寨,操练魁星山门岩。德化起兵,威震八闽;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攻城略地,开仓济贫。侠之大者,救世安民;天国烈王,永垂英名!
全国首届,南京国考;永春组团,十人报到;均合标准,技艺高超。潘氏世讽,金奖夺标;林氏宝山,擂台英豪;潘氏孝德,壮士名高;国术俊选,世人称好!威武凯旋歌壮举,光前裕后谱新篇。翁公祠国术馆,广招生徒授鹤拳;永春老牌武馆,伟烈丰功史册传!
白鹤大师级,闽南国术团;巡演星马,献艺传技;弘扬国粹,为国争誉。南侨领袖 陈嘉庚,合影留念赠对联。历史意义重大,现实影响深远;开创海外武术文化交流之先河,堪称中国民间首次外访武术团!
潘老孝德,一代宗师;白鹤圣手,国考壮士;医牛斗虎,悬壶济世。杏林 春晓传佳话,古法奇方显国光!大羽侠裔,郑老文存;心得独到,功力高深;闽省武术大赛,双获一等嘉奖;整编《永春白鹤拳》,劳苦功高世颂扬!
鹤拳大师 苏瀛汉,武术名家誉中外;首届世界武术节,武艺超群夺金牌!国际鹤法会,国际武博会;率团外访,载誉凯归;弘扬 中华武术,展示 鹤拳武威!
盛行于世 白鹤拳,历经沧桑三百年。北上南下,内传外行;开宗垂统,情结祖庭;寻根谒祖,归宗联谊;络绎不绝,氛围浓郁。于是乎,桃源白鹤任娉婷,天下武林多奇迹!
二谱功夫二步七,永春处处学鹤拳;后传闽粤飞海峡,再往南洋日美传。白鹤奋翮至省垣,衍派福州白鹤拳;拳理技法自成体,五家风格尽超凡。
五枚师太,艺传严氏三娘;鹤翔粤海,舞起咏春新拳;衍于 梁赞盛 叶问,名家辈出仰佛山;香港影星李小龙, 截拳道起 咏春拳;咏春拳源 永春县,同出一家 白鹤拳。
日本东恩纳宽量,冲绳首引白鹤拳; 空手道即空手拳,空手拳起 永春拳。东瀛金城昭夫,永春寻根探源;《空手道传真录》,第二故乡白鹤拳。嗟乎!蓝天精灵,功莫大焉!情莫深矣!武之圣者,和平大使,东方神拳。正如骚客诗所赞:白鹤飞四方,名声四海扬;代代出高手,桃源水流长!
泉院七娘白鹤拳,闽南传统文化之精华!奇矣哉!永春一县七武馆,桃源大羽翁公祠;喜看怡云飞白鹳,孝德鹤拳舞南狮。壮矣哉!侨乡古镇,盛名远扬;鹤拳史馆,威武亮相;传承历史,展现荣光;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白鹤凌空,朝气蓬勃鼓雄风。何其乐矣!五里街, 蓬壶镇,学练之风最兴隆; 大羽村, 观山村,鹤拳文化正飘红!何其美矣!央视报道,登堂入室进课堂;侨中校本,崇德习武上操场。何其威矣!电影武侠片,《永春白鹤拳》;永春大侠震天下,白鹤神功名世间!
噫吁兮!神矣妙哉!大鹏山下观鹤舞, 百丈岩畔闻鹤鸣。白云流水绿树,拳风步影身形。气势锐不可挡,动作栩栩如生;寸劲节力冠武林,凤眼柳叶显威灵!噫吁兮!幸甚至哉!欣逢盛世,国运昌隆;白鹤展翅,搏击长空;清丽飘逸,南国英雄;威震四海,啸傲苍穹!
构成永春白鹤拳风格基因的是南派武学基石――中国第一部武术专著《 剑经》。
中国武术自 奴隶社会产生后,经过漫长的历程,直至明朝中叶年间才逐渐露出近代武术运动的雏形。在明朝中叶以前,武术是以军阵格杀技术为主体的。据 俞大猷《 正气堂集》中的《新建十方禅院碑》记载:1561年,俞大猷奉命南征之时,曾取道嵩山少林寺,挑选宗擎、普从两位和尚随其南征,于南征途中,将《 剑经》传给这两位和尚,三年后宗擎、普从返回 嵩山,《剑经》也因此传入 北少林成为南北少林武术交融的桥梁。
《剑经》的问世,在理论上对这种军阵格杀技术为主体风格的拳械作了较为完整细致的总结,提出了“刚于他力前,柔乘他力后”。的理论;又提出了“前脚要曲,后脚要直。一打一歇,遍身着力”。的观点;奠定了南派武学的“缓攻型”技击理论原则。因此明朝中叶以来,所发展演变的南少林拳法大多遵循《剑经》这种以勒马步为主的南派桩马风格。
永春白鹤拳的 发劲原理系 方七娘取白鹤“震翅弹抖”之劲与 南少林桩马相互融合,形成上下叫应之力而别于其他南少林拳法。这一发劲特征遵循了《 剑经》“刚于他力前,柔乘他力后”的理论;延续南少林拳系以勒马步为主的南派桩马风格;就连目前永春一带所传承的棍法、钯法,其风格更是与《剑经》如出一辙,故永春白鹤拳的风格基因源自《剑经》。
构成永春白鹤拳养生基因的是吸取白鹤“凝神调息”之法。
“山无气必绝,水无气必浮,人无气必死,气力不足,英雄何在”!因此历代拳家均十分重视内气的修行。白鹤是一种非常有灵性的飞禽,其静神态安闲,凝神调息,养精蓄锐;其动则有如雷霆震怒,霹雳蹬氰之势。当年 方七娘就是吸取白鹤这种“凝神调息”之法,在《周易》 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形成了自己的调息固气和导引吐纳之法,构成了自己独特的养生基因。正如永春白鹤拳古拳谱……《白鹤仙师真言》所述,“子者夜也、属阴,午者日也、属阳,子午之力乃阴阳之力,阴阳互转、乾坤定位,阴阳若动、则子午如神、分辩左右。阴阳若静、则守正子午、以安身为要、待机而动。学者少年健身,壮年养性,能守斯理,著意参求,老年延寿,无虚此法”。一样。永春白鹤拳以其独特的 调息固气和导引吐纳,加强身体内部 宗气之运行,蓄劲于 丹田,催附身体外部手足溶于拳法套路中反复操练成为永春白鹤拳的一大特色。加上历代永春白鹤拳师高寿的史实,充分地证明了永春白鹤拳是一门健身价值较高的 拳术。
方七娘入永授徒的年代为清康熙初年。
永春白鹤拳
综合笔者目前所看到的考证材料, 方七娘乃明末清初福宁府北门外少林拳师方尚(方尚、字以游,号掌光居士,人称方掌公或方种公)之女。其自幼随父方掌公习练 南少林拳法,后取白鹤震翅弹抖之劲与南少林桩马相互融合,形成上下叫应之力而别于其他南少林拳法。永春人颜起诞与其徒曾四(清代名将 林兴珠的随从)行拳棒至福宁府与方七娘比武,败于七娘之手,曾四随七娘习武,后结为夫妻。康熙年间,方七娘与其夫曾四罪谪永春,于西门外之后庙(即金峰殿)、辜瘄一带开馆授徒。永春大羽人郑明不服方七娘,与其比武,败于七娘之手,临终前遗言命其子 郑礼师从方七娘。方、曾二师于永春共传授郑礼、林淮、姚虎等二十四英俊。(方尚、方七娘、曾四、郑明、郑礼等人详见《永春县志》……方技传、人物志及《永春鹏翔郑氏族谱》)通过族谱中对上述先贤的年代记载,推断出 方七娘入永授徒的年代为康熙初年。结合促以永春白鹤拳成形的三大基因的梳理,在得出用于鉴别永春白鹤拳依据的同时,梳理出了永春白鹤拳传承脉络的源头。
永春白鹤拳是 中国武术百花圃中的一朵奇葩, 永春白鹤拳该拳系由清代杰出女性 方七娘所创立。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后,已繁衍成众多的分支流派。关于永春白鹤拳发展史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武术考史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急待梳理。因此在1985年福建省武术挖整组所挖整的成果上,尝试着以永春白鹤拳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为序,从各个历史阶段所呈现的碑、传、记及各种文物史料,沿历史长河上下推研、排查,初次对永春白鹤拳发展史展开探索性研究。
永春白鹤拳 2014年3月26日,由永春县人民政府、厦门永春商会牵头,厦门天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制作的156集大型原创动画片《永春白鹤拳》在厦门启动拍摄制作,并举行签约仪式。该动漫电视剧将分别拍摄成156集的 白鹤拳动画片连续剧和一部白鹤拳动画电影,以白鹤拳创始人 方七娘儿童时期、少年时期及成为一代武术宗师作为背景,总投资2000多万元。
《永春白鹤拳》动漫电视剧,通过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和现代动漫形式再现 白鹤拳传奇故事,同时在该剧中融入闽南文化和永春特点的文化元素(如永春旅游特产、永春名小吃等),将其制作成为一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动画片,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形式的相结合。目前,《永春白鹤拳》第一部《五色羽传奇》已经成功制作完毕,将于2012年在国内各大电视台及网络同步播出。
永春白鹤拳系清朝顺治年间 方七娘所创,自清初至今已数百年,流传到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设有拳馆和传人,习拳者更是遍布世界各国,白鹤拳成为目前永春县向外界展示的一张重量级的文化品牌、旅游品牌。
《永春白鹤拳》动漫获央视“通行证”
2012年3月22日,武术动漫巨作《永春白鹤拳》第一部《方七娘与五色羽传奇》正式取得播放“通行证”,近期将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有望成为永春县又一张“文化旅游名片”。
《永春白鹤拳》由永春县与厦门市永春商会等联合出资拍摄,该片讲述永春白鹤拳创始人 方七娘如何从一位懵懂的少女成为一代宗师的传奇故事。这部动画融入永春文化传统元素,具有鲜明的闽南特色。
在《方七娘与五色羽》中,方七娘年幼时为了见到母亲,历尽千辛万苦寻找五种神鸟羽毛,并在寻找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学到 白鹤拳传奇拳法之一 “寸劲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