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县历史悠久,早在数十万年之前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即有远古的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商、周属晋之同姓诸候国蒲(今石楼);春秋时代仍属晋之蒲,置楼邑;战国属魏蒲阳(今隰县),仍属楼邑;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属河东郡北属(今吉县);西汉置狐讘县,属司州平阳郡。
唐武绥二年(619年)置东和州,贞观初东和州,改北楼县为楼山县,后改为永和县,属河东道隰州;五代永和县废,先后属梁唐、晋、汉、周之隰州;北宋复置永和县,属河东路隰州;金属河东南路隰州,元属山西行书省赭宁路隰州。明属山西省平阳府隰州;清属山西省隰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1年)直属山西省;1913年属河东道,1916年复属省,1926年9月属山西省第六行政区;1929年改属第四行政区;1934年9月永和县解放,1935年元月属晋绥边区吕梁分区第十专区,后改属第九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属山西省临汾专区,1954年9月属晋南专区,1958年9月25日撤销永和县建制并入吕梁县,1961年5月28日恢复永和建制,1970年复归临汾地区。
永和县永和县地处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临汾市西北边缘。县境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1219平方公里。
永和东邻隰县,南连大宁县,北与石楼县接壤,西与陕西延川县一河之隔,自古就是秦晋交通要道,如今横跨东西的永和关黄河大桥承中接西,不仅是临汾市通往延安的便捷通道,也是连接华北与西北地区物流的重要门户。境内县乡公路四通八达, 328省道穿境而过,省级沿黄干线二级公路贯穿南北。
全县辖2镇5乡,79个行政村,314个自然村。全县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5.3万。
镇:芝河镇、桑壁镇
乡:打石腰乡、坡头乡、阁底乡、交口乡、南庄乡 。
地貌
永和县图册(3)永和县位于山西省境西南,临汾地区西北隅,吕梁山南端,面积1220平方公里,永和县属晋西高原的组成部分,梁峁重叠,沟壑纵横,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境内山脉分为三支;县城西部一支以四十里山为最高,海拔1399米;县城东部一支地势高亢,海拔在1500米以上,茶布山海拔1524米,为县内最高峰;县境南部一支,海拔也在1500米左右;西部黄河岸畔,海拔在600米以下。
水文
境内河流除黄河纵贯西境外,还有芝河、桑壁河、均属黄河水系。
气候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5℃,极端高温35.8℃,极端低温—22.2℃,无霜期平均183天,最长199天,最短161天,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平均2541.7小时,年10℃以上积温,平均3674℃,年平均降水量554.3毫米,主导风向:西北风,平均风速2.4米/秒,主要灾害有旱、风、雹等。
2021年,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770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639人,乡村常住人口25066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7.46%,比2020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472人,人口出生率为9.48‰;死亡人口449人,人口死亡率为9.02‰;自然增加人口23人。[8]
202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1%,两年平均增长2.9%。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992万元,同比增长7.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2091万元,同比下降5.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0605万元,同比增长6.4%。三次产业占比为18:48.5:3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2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6846美元),比上年增长26.14%。
2021年,全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分别提升2%和1.9%。[8]
2021年,全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1458.8公顷,比上年增加71.6公顷。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0828.8公顷,比上年增加减少888.1公顷;高粱种植面积5389.5公顷,比上年增加1095.3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16.3公顷,比上年减少133.6公顷。其中:葵花种植面积128.5公顷,比上年减少53.4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36.3公顷,比上年增加20.9公顷。
2021年,全年全县粮食产量48043.97吨,比上年减少745.13吨,减产1.52%。其中:玉米产量18173.14吨,比上年下降37.78%;高粱产量16783.95吨,比上年增长26.68%。
2021年,全年全县油料产量186.7吨,比上年减产56.32%,其中葵花产量112.8吨,比上年减产45.2%。蔬菜产量10444吨,比上年增加27.7%。
2021年,全县“搭建智慧托管平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贫困山区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探索出了新路径,成为全省典型示范县。共培育省、市、县三级示范社42个,省市级龙头企业4家,省、市、县三级示范家庭农场21个,“三品”认证36个。取得无公害产品认证24个,绿色产品认证13个,地理标志认证1个,“GAP”认证有机产品19个,农特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2021年,年末生猪存栏5874头,比上年增长45.7%;全年生猪出栏9621头,比上年增长20.8%;肉牛出栏912头,比上年增长27.37%;肉羊出栏36703只,比上年增长14.46%;家禽出栏416496只,比上年增长19.71%。
2021年,全年全县猪牛羊禽肉总产量1946.54吨,比上年增长25.0%。其中:猪肉产量760.33吨,比上年增长19.2%;牛肉产量138.43吨,比上年增长53.4%;羊肉产量502.91吨,比上年增长41.9%;禽肉产量506.89吨,增比上年长14.2%。禽蛋产量1110.24吨,比上年下降19.6%。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农机服务组织17个,从业人员263人;农机专业合作社13个,从业人员215人;农机户1510户,从业人员1849人;乡村农机从业人员1351人,其中持有拖拉机驾驶证人员135人。拥有农业大、中、小型拖拉机137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30台,中型拖拉机495台,小型拖拉机845台,拖拉机配套农具2696部。拥有微耕机1780台(套),播种机械316台,谷物联合收割机29台。农业机械总动力48952千瓦,比上年增长5.56%。机械耕地面积9053公顷,比上年增长1.6%;机械播种面积8310公顷,比上年增长5.8%;机械收获面积2010公顷,比上年增长17.9%。
2021年,年末全县森林面积27761.91公顷,森林覆盖率22.9%。2021年实施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黄河和黄河流域防护林屏障建设等造林工程,共完成造林2733公顷。全县林业用地面积87586.1784公顷,其中:有林地27761.91公顷,疏林地1938.4111公顷,灌木林地7524.8345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7271.6784公顷,无立木林地9178.5969公顷,宜林地13908.6407公顷,林木绿化率29.11%。全年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达到国家和省要求的标准。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3‰,严格控制在省要求的3.5‰以下。[8]
2021年,全年全县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0.54亿元,同比增长11.87%;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2.96%;实现营业收入20.99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利润总额6.04亿元。
2021年,全年全县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926.8万元,同比下降30.1%;实现增加值434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下降27.3%;建筑业营业收入完成6926.8万元,同比下降30.1%。[8]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479万元,同比下降10.9%。从产业类型来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138万元,同比增长107.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5583万元,同比下降26.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5758万元,同比增长9.8%,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5.7:53.3:41。
2021年,从投资构成看:建筑安装工程完成投资139089万元,同比下降17.3%;设备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4688万元,同比下降16.2%;其他费用完成投资16702万元,同比增长163.9%。
2021年,从投资类型看:民间投资完成42913万元,同比下降47.71%;国有投资完成117566万元,同比增长44.28%。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582万元,比上年增长18.7%。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4766.2万元,增长16.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815.8万元,增长34.2%,比城镇消费品市场高17.9个百分点。
2021年,全县建设完成6个乡镇级电商便民服务站、47个村级电商便民服务点,实现乡镇级电商服务站点100%覆盖,行政村72.3%覆盖。与韵达快递、申通快递、圆通快递、中通快递、邮政快递、极兔快递签订整合协议,建设快递网点数量53个,全年共收取快件1647376件,发件390051件。
2021年,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与临汾京东地方馆、人人店、苏宁易购、淘宝网、有赞商城、临汾乐享生活、各街网开展合作,销售核桃、红枣、小米、杂粮、蜂蜜、鲜核桃、花椒、苹果、槐花、土鸡蛋、粽子等,全年网络销售零售额2361.7万元,带动19356人增收。
2021年,全年共开展电商培训175期,培训4363人次。
服务业
2021年,全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7060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303万元,同比增长1.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4766万元,同比增长1.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158元,同比增长6.9%;金融业增加值5044万元,同比增长6.8%;房地产业增加值258元,同比增长4.1%。
财政金融和保险
2021年,全年全县财政总收入38691万元,同比增长40.65%;公共预算收入20555万元,同比增长71.52%。分征收系统看,税务部门收入10556万元,同比9.75%。公共预算支出125195万元,同比下降25.73%。
2021年,全县各金融机构积极运行灵活的货币政策,调整信贷方式,保持资本市场有效运转和稳定。12月末,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13亿元,较年初增加3.25亿元,增长14.9%。其中:住户存款22.85亿元,较年初增加3.3亿元,增长16.9%。各项贷款余额15.13亿元,较年初增加1.46亿元,增长9.4%。其中:住户贷款7.3亿元,较年初增加1.43亿元,增长7.3%。民营经济贷款9.82亿元,较年初增加0.59亿元,增长5.5%。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保险公司3家,全年保费收入2371.16万元,比上年增长85.11%。其中,车险保费收入757.18万元;非车险保费收入550.57万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589.39万元,其中:车辆保险赔付587.91万元;人身伤害赔付755.35万元;红枣保险赔付594.09万元;玉米保险赔付1367.7万元;其它赔付284.34万元。[8]
2021年,全年全县全社会用电量20141.2万千瓦时,同比增长6.33%。其中,第一产业用电283.34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的1.08%;第二产业用电14516.39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的71.91%,其中,工业用电14285.35万千瓦时;第三产业用电2735.22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的14.07%;城乡居民用电2606.25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的12.94%。
202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53477.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其中电力消费11231.8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8]
2021年,全年全县邮政快递完成业务总量830.84万元。邮政业全年完成快递业务量45.98万件,邮政函件37.43万件。
2021年,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48736户,比上年末增长7.3%。其中:固定电话878户,移动电话47474户。移动电话用户中,4G移动电话用户30547户,5G移动电话用户16927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9.52部/百人。全县宽带接入用户14622户,比上年增长6.39%。
2021年,全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试验段)通车,“0km”标志文化驿站建成启用。共实施旅游路、美丽乡村、“永和梯田”等旅游开发项目21个,创建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全省旅游扶贫示范村6个。弘扬地域地理文化,注册“永和乾坤湾”“永和梯田”等10个地名,完成乾坤湾乡、楼山乡、望海寺乡镇更名。开展摄影采风、油画写生、“健步行”、音乐会等系列宣传推介,乾坤湾成为山西黄河板块核心景区、国家标志性品牌。
2021年,全县现有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 1座,面积210平方千米,地质遗迹保护面积152.64平方千米。[8]
2021年,全县年末专任教师589人,在校生6862人。其中,高级中学1所,招生217人,在校生610人,毕业生178人;中职中学1所,招生58人,在校生207人,毕业生92人;中学2所,招生363人,在校生1079人,毕业生382人;普通小学11所,招生519人,在校生3421人,毕业生532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5人,毕业生2人;幼儿园11所(包括设立幼儿班小学6所),学前教育招生332人,在校生1540人,毕业生767人。
2021年,全县现有响水湾地震监测台站一个;四分量钻孔应变观台站1个。
2021年,全县有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单位1个,乡镇气象观测站15个,全年防雹、增雨收益覆盖面积1219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0.7℃,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2℃,出现在7月31日;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3.8℃,出现在1月7日。年总降水量688.0mm,一日最大降水量76.4mm,出现在10月5日。年日照时数2229.1小时。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4A级旅游景区1个,文化馆1座,纪念馆一座,档案馆1座,公共图书馆1座,馆藏图书3.4万册。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其中国家级一处,省级三处。
2021年,年末全县有线广播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6474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9.6%,电视人口覆盖率99.6%。全年全县接待旅游者27.3万人次,同比增长1%;旅游收入8100万元,同比增长15%。全年送戏下乡62场,举办文化活动32场。
2021年,全县现有公共体育场所1处,有篮球协会、足球协会、太极拳协会、田径协会、老年体协和旗袍协会各1个。[8]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0个。其中,医院2座,卫生院7所,村级卫生室79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43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1人,注册护士153人。卫生机构共有床位305张,其中,医院床位250张,卫生院床位55张。[8]
2021年,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6元,同比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47元,同比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99元,同比增长23.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3.88,比上年缩小0.55。
2021年,年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7737人,比上年增加1544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37031人,比上年增加1858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54812人,比上年减少6人;参加失业保险3305人,比上年减少121人;参加工伤保险4670人,比上年增加465人。
2021年,全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8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890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34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1890人,其中省内转移536人,省外输出1354人。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敬老院1座,福利院1座,集中收养40人。832人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城市低保资金625.39万元;2856人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590.19万元;324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发放求助供养393.3万元。[8]
2021年,年末全县耕地保有量35.63万亩,基本农田27.21万亩。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5.49公顷,其中:工矿仓储用地1.67公顷,房地产用地3.01公顷,商业服务用地0.81公顷。
2021年,全年全县水资源总量3014万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367.4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03万立方米,工业用水8.1万立方米,建筑业用水2.7万立方米,农业用水220万立方米,第三产业用水24万立方米,生态用水9.6万立方米。
2021年,年末城区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0.55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8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26平方米。
2021年,全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68,比去年同期下降1.1%;二级以上(含二级)天数为310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4.9%;芝河水质平均达到Ⅲ类水体。
2021年,全年中心县城污水处理率达90%;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集中供热96.5149万平方米。县城天燃气用户2330户,全年用气量达1052361立方米,其中:家庭用气2297户,用气量813391立方米,非居民用气33户,用气量238970立方米。[8]
2021年,全年全县先后打掉黑恶势力集团1个,黑恶势力团伙2个,刑事案件立案123起,破获51起,破案率41.4%。抓获网上逃犯13人,抓获吸毒人员10名,有效净化了社会环境。
2021年,全年全县共发生道路交通运输事故25起,死亡13人,全年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经营性事故1起,死亡1人。[8]
自古就是秦晋交通要道,也是连接华北与西北地区物流的重要门户。境内县乡公路四通八达,328省道穿境而过,省级沿黄干线二级公路贯穿南北。境内交通虽有城关通往隰县的支线公路及城关通本境内乡村简易公路与大车路多条,但交通不便的落后面貌还未得到很好改善。本县通车里程共计706公里,其中328省道57公里,县道:坡大线、桑泊线、永泊线、索车线、南阁线、段刘线、石永线共7条公路全长200公里,乡公路37条317公里,村公路131公里,通油路的行政村23个,占全县行政村的29.11%。
2021年,全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106.129公里。其中:国道92.274公里,省道46.575公里,县道216.907公里,乡、村道及专用道750.373公里,高速公路37.57公里。全县公路密度为91.26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客运量9.86万人,比上年下降3.8%;公路货运量214万吨,比上年减少10.8%。[8]
以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以黄河乾坤湾为重点的黄河文化旅游、以绿色产品采摘为主的生态旅游的格局初步形成。规划出八个旅游资源开发对象:永和关资源群、乾坤湾资源群、仙人湾资源群、楼山资源群、望海寺资源群、阁底资源群、芝河资源群和四十里山资源群。
2008年,永和乾坤湾被列为临汾市十大特色旅游景点之一。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黄河东岸永和县南庄乡、打石腰乡、阁底乡,面积210㎞2,是以黄河干流晋陕大峡谷中五个巨大的河流蛇曲为主体,其蛇曲类型规模等具有典型意义,属具有重要观赏和科学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它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刻的象征意义及独特罕见的地貌特征。
永和关地处晋陕大峡谷的永和县境内,距永和县城70余华里,村前是波涛滚滚的黄河,村后是陡峭直立的绝壁。古时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崖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个只有150口人的小村庄,受黄河文化的熏陶,依照“五行”相生原理而建:无不跳动着“和”的音符,共同演奏着“和”文化的协奏曲。
永和关历史悠久,又是古代要塞,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遗存很多,可供游人观赏的景点主要有:
1、红军崖
从永和关村乘船北上,大约1500米左右的黄河东岸上,赫然写着三个红色大字“红军崖”。就在这个崖高千尺,直立如削,水流湍急,乱石如磐的地方,曾经发生过令人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1936年5月,12名红军战士,在掩护大部队回师西渡任务后,于拂晓前赶到黄河岸边,不料被敌人发现,英勇善战的红军战士,奋不顾身从高崖上滑下,躲在崖下的一个石窟中,与敌人对战,有六名战士壮烈牺牲,其余战士愈战愈勇,打死敌军数人,弹尽粮绝,纵身跳入奔腾的黄河……
2、风蚀壁
在永和关村后几十米处,黄河在这儿拐了一个弯,顺河糟吹来的劲风,猛烈地扑向黄河东崖坚硬的石崖上,年年岁岁,百折不挠,竟将石壁撞击得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依然一个“河流山开,风吹石残”的自然现象。
3、沙浴与日光浴
在永和关村下部,有一片宽阔的沙场,为喜爱日光浴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黄河沙,又为关节炎、风湿病的患者设置了绿色疗养地。
4、吟诗亭
永和关有一座二层建筑的凉亭,亭内将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吟咏黄河的名诗刻在碑上,摆放在四周,游人可登楼观景,吟咏诗篇,抒发情感。
5、题诗壁
永和关还有一处人工建筑《题诗壁》,长三十米,高二米。专供游人题诗作赋,抒发情感。
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
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位于永和县阁底乡东征村,距县城80余华里。2005年重新修建的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占地2500平方米,以“英明决策筑辉煌”、“红军东征在永和”和“老区人民爱红军”为主题分三个展厅,用大量的实物图片、塑刻作品等真实地再现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东征历史画卷,全面展示了当年东征红军的丰功伟绩。1936年2月20日至5月5日,毛泽东主席、彭德怀总司令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进行了著名的渡河东征,壮大了红军力量,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在红军东征期间,毛主席率总部人员两次进驻永和县,前后共居住了十三个日日夜夜。在永和,主席亲自指挥了在山西的对敌斗争;在永和,主席组织召开了军事会议,将“渡河东征、抗日反蒋”的方针,改变为“回师西渡,逼蒋抗日”的策略;在永和,主席亲自指挥东征红军胜利回师西渡。
东征抗日寇,西渡挽危局。红军东征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上留下光辉一页。1971年,中共临汾地委在毛主席当年住过的阁底乡上退干村召开了第一届全体委员会议,并将上退干村改名为东征村,建有红军东征纪念馆。1995年投资10万元对纪念馆进行了维修。2005年,进行了重修。2006年5月12日,新修建的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落成揭牌,上午10时,揭牌仪式在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声中开幕,但见乌云散去,太阳渐渐露出笑脸,纪念馆上方忽然出现了扇形的七道霞光,在场群众顿时情不自禁欢呼起来。?
乾坤湾
奔腾不息的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出发,汇聚百川,一路走来。当它一路咆哮来到永和县河浍里村这个地方时,面对悬崖,突然掉头向西,然后折向东南,回到与第一次拐弯成直线的地方,这时,它一反常态,不再勇往直前,而是冲波逆折,回头冲击留在身后的山崖时,在将要穿透山崖时,又戛然而止,调过头来,滚滚向南,形成了320度的“S”形奇特大湾,这个湾就是乾坤湾。
乾坤湾是黄河无数河湾中最优美的一个湾。这里河抱着山,山抱着河,河中有山,山中有河,一山一水,一阴一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情趣无限,奥妙无穷,勾勒出一幅山水和谐共生的绚丽画卷。乾坤湾是黄河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一个湾。老祖先三皇之一伏羲曾端坐在这个湾上,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景悟道,激发灵感,发现和悟出许多新的现象和道理。他将这个奇特的大湾模拟成阴阳鱼,又将四个方向的标志物和八种符号画在一张图上,创立了太极八卦学说,开创了华夏文明先河。
黄河乾坤湾,太极发祥地。太极八卦图中的白虎、青龙、朱雀、玄武四方标志物在乾坤湾周围能够一一找到。白虎,位于乾坤湾东北方向30余华里处晋陕峡谷东侧,永和境内的永和关,此关原名叫白虎关。青龙,位于乾坤湾西南方向晋陕峡谷西侧,陕西省延川县境内的碾畔村,原名叫青龙庄。朱雀,位于乾坤湾南面晋陕峡谷西侧,永和境内的鸭子河村,在碾畔村对面。玄武,位于乾坤湾北面晋陕峡谷东侧的永和境内,也就是永和关北面1公里左右的崖顶上一块巨大的石头,叫驼驮龟石。
乾坤湾,令人神往的地方。在它的周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大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乾坤湾后面几百里的黄河河道中,有一个800米长的小岛,当地群众称之为“老牛坎”,有许许多多碎石组成,传说这就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剩下的石头。在这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黄家岭,前圪巴,伏羲爷爷画八卦;河浍里,后河湾,女娲娘娘补过天”。在永和,许多地方都建有娘娘庙,时至今日仍然香火不断,在永和,有许多以“洼”命名的村庄,据说都与女娲娘娘有关。?到壶口,可以领略到黄河咆哮、雄浑的动感之美;到乾坤湾可以体会到黄河安逸、弯曲的静态之美。在乾坤湾周围,有依照“五行”相生原理建成的永和关村,有古老的民俗村,有清代的古长城待开发,有满山遍野的层层枣林,美味无虫的红枣待加工。开发以乾坤湾为代表的黄河文化美景,大有可为。
望海寺
望海寺景区在打石腰乡境内,寺庙距县城24公里,位于一个小山包上,占地近六百平方米,创建年代待考,仅存三个建筑,院里有几棵百年以上的古柏树,还曾有丈八佛。一是魁星楼,方形两层,下为石拱,上为砖木小阁,造型特别;是无名殿,屋顶长有古柏,墙壁八百罗汉彩绘较精美且保存完好,地面还有一通清代石碑;是龙王庙。
永和八大怪
小孩睡觉捆起来
在永和农村,普遍流行小孩“睡摇车”。睡觉时,将小孩放在摇车上,然后用布绳将孩子和摇车捆在一起,防止翻身时掉下来,或者睡醒时,大人不在,小孩自己爬起摔在地下。
窝窝蒸成:“朝王板在中国各地,窝窝头大都呈塔状,即上尖下大的圆锥体。而永和则是长条形,酷似旧王朝时期大臣见皇上时手中拿着的笏,民间俗称“朝王板”。
饺子皮儿不用擀
在中国北方,逢年过年都要吃饺子。永和饺子皮不用擀面仗擀,而是用两只手捏,当地人叫“套壳壳”。“壳壳”呈半圆体,恰如皮球的一半。然后放进去馅,用手捏住即成。这种壳壳,由于本身就是个容器样,因此,放馅比较多,捏时也容易。
婆婆原来是奶奶
永和人将祖母叫“婆婆”,这恐怕在中国也是少见。
窗户玻璃安在外
窗户的玻璃一般安在窗子内部,如有人从窗户入室,非得敲碎破璃不可。但永和窗户的玻璃却安在窗子外部。如果有人想从窗子上入室,只要拔去固定玻璃的小钉子即可卸下玻璃。
一张厚馍焙一天
永和农村,人们喜欢吃“厚馍馍”。这种厚馍,不是用锅蒸出来的,而是用火焙出来的,制作这种厚馍馍,先要将白面和好,面要硬,然后揉匀,在面里放上盐、芝麻等佐料,擀成2-3公分厚的圆饼,大者如同脸盆,小的如同碗口,然后放进一口旧式大铁锅内用微火焙。
“炸麻花”长在地里面
提起“炸麻花”,差不多人人都会认为是用白面搓成后再在油锅里炸出来的,可是在永和“炸麻花”却是生长在地里面的一种多年生的野生植物。
大门楼儿斜着盖
永和家衣修窑盖房时,十分讲究坐字,窑房不能正方向修建,一般都要根据主家的姓氏确定在什么字上,朝那个方向偏,偏多少。而大门楼也讲究坐字,一般也要偏一些,比如大门朝东开吧,那么,大门楼要修成朝东南或东北方向,这样修出的大门楼都是斜着的。如果那家的大门楼是正方向开的,那么,主家一定要在院内再修一个照壁遮挡。
王学诗
男,1946年12月29日出生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乡安李村。现任山西省永和县中医院院长,中医副主任医师。 1966年7月学校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来到贫困县——永和。40年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这里的广大患者救死扶伤,深受山区群众的喜爱。先后60余次受到省、市、县的表彰和奖励。1995年、1997年、1999年先后被省卫生厅授予“赵学芳式的白衣战士表兵”称号、“山西省中医院优秀院长”、1998年 、1999年、2000年分别获得“临汾名医100杰”、“劳动模范”、“先进个人”,2001年至2005年度曾先后又获的了临汾市“十佳机关支部书记”、市“特级劳模”、“十佳学科带头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7年8月,获得“白求恩奖章”,他是中国中医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同年9月,获得中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受到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接见。他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上,具有独特的分格,治病重调理气机,少用滋补剂,处方用药坚持简、便、廉的原则,厌恶大方大剂之风,在治疗内、妇疾病、疑难病症上屡起沉疴,他自己研究的“急肝灵方”,在治疗小儿急性黄疸性肝炎,十日可愈。所撰写的“拓宽中草药临床功用的思路”在中医药研究发表后,先后被是国的中医权威杂志《中华医药学》、《新中医》等七家刊物转载,并被河南、湖北省图书关馆永久馆藏。所编著的《常用方剂歌诀新编》一书实用价值高,深受当地医生的欢迎。 他始终把“严谨、勤奋、虚心、热情”八个字作为人生的座右铭,在医院管理上,他立足县情院况,确定了“面向农村、面向农民,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办院方针,亲自动手制定了500余条《医院规章制度》和100余条《考评条例》,使医院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同时推行五项便民利民措施,千方百计使患者满意,让家属放心。他严以律己,从我做起,长年累月坚持为群众医治疾病,每天早上班迟下班,年均诊治患者10000人次以上。在他的模范行动带领下全院风气正,人心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年年双丰收。
著名作家霍虎勇
霍虎勇,原名霍云云,1989年6月4日生,山西省永和县园则沟村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三晋都市报《文化周刊》主编。国家一级作家。中国“80后”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200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011年,因诗集《山楂树的春天》而被人们熟知和关注。2013年,任三晋都市报《文学》主编。
主要作品:《哑春》 (中篇小说)《山楂树之恋》(中篇小说)《我曾用心爱过你》(短篇小说)《花蝶》(短篇小说)《山楂树的春天》《霍虎勇诗选集》《霍虎勇诗歌精选》《园则沟诗篇》
奥运火炬手—马毅杰
马毅杰,男,1961年10月3日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后进修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作家班。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山西临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永和县文联主席。 198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中国作家》《中华文学选刊》《八一电影》《山西文学》等中外百余家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发表文学作品百万余字。1995年以反映晋西南农村妇女生活的中篇小说《三寸金莲》获得了第三届“花踪”世界华文小说奖首奖,受到世界著名作家聂华苓等终评委的高度赞誉;2002年以描写被日本侵略者遗留炸弹致残的农村孩子山娃艰辛生活的中篇小说《永远是赢家》获国际奥委会“体育与文学”奖,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和时任国际奥林匹克文化与教育委员会主任何振梁亲笔签发的获奖证书,作品手稿收藏于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2003年散文《心灵的风景》获得新加坡国际散文大赛优异奖;2006年获北京奥组委授权,北京电视台主办的《福娃奥运漫游记》十万元创意大奖和百集动漫电视剧本优秀奖;小说《筛水的村姑》《为了明天的太阳》《狗眼看人》《一级爱情》,散文《1949年的那双鞋》《黄河岸畔的母亲和她的儿子》《小镇吹来一阵风》文学评论《真假·善恶·美丑》《贵在刚与柔的和谐》《站在山羊坡上放歌》等分别获全国人大常委会新闻局、《中国作家》、中日合办《明日》杂志、《山西文学》《大众电影》、山西电视艺术家协会、《山西日报》等文学奖励50余项。 多次被省、市、县授予“优秀专家拔尖人才”“专家会员”“十大杰出青年”“优秀共产党员”“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先进文联主席”等称号。被收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写作英才》等5部辞书中。
厨卫百分百创始人— 冯建峰
冯建峰,1982年8月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地区永和县。 2001年高中毕业。毕业后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期间从事过餐饮、保健品会议营销、电器导购、平面设计师等行业,打工期间换了7个公司,平均每个公司工作时间不足6个月,虽然在每个公司工作时由于自己的好学和努力以及不错的人缘都取得不错的业绩,但是在每个公司感觉对各项业务都比较熟悉后就没有很强的挑战性了,导致其在打工期间一次次的更换工作,不过这个期间由于从事了不同的行业积累了不同行业的经验,为冯建峰以后创建厨卫百分百网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2005年,冯建峰利用自己四年多积累的人脉和资源创建了中国首家专业厨卫B2C网上商城——厨卫百分百网,经过一年多的摸索(网络营销、社区营销、通路建设),2006年厨卫百分百网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以年均300%以上的速度增长,通过四年多的发展现已成长为中国领先的专业厨卫B2C连锁网上商城, 冯建峰是一个在创业道路上充满坚定信念的人,脚踏实地是他信奉的人生准则。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区域小气候使这里盛产的红枣、核桃、绒山羊、小杂粮、蓖麻、酸枣、野生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品质上乘,闻名遐迩。尤其是永和红枣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以核小、皮薄、肉厚、天然无虫、无公害、无污染而久负盛名,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有机红枣产品认证,是中国无虫红枣第一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称号。红枣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红枣收入占到农民经济收入的43%。
1997年10月,在山西省首届干果经济林产品评奖展销会上,永和木枣被评为“山西十大名枣”。
2007年10月,永和县被省农业厅确定为特色农产品(红枣)生产基地县。同年12月,永和县乾坤湾有机红枣被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专业委员会认定为2007年度有机转换产品。
1、珍珠米
永和县阁底乡的特产小米被称为珍珠米,这种小米熬出的粥有三大特点:黄、粘、香。传说“珍珠米”的名称还是毛主席给命名的呢?1936年5月2日,毛主席住宿在上退干村,早上炊事员给主席端来早餐,主食是馒头和小米粥,主席吃着馒头,喝着小米粥,觉得此粥又香又甜,味道很美。于是细细端祥,发现该米黄中透亮,晶莹润滑,于是脱口而出:真像黄珍珠啊。此后,这种米便被称为“珍珠米”。
2、五星枣
永和盛产红枣,而且品种繁多,其中有一种枣枣脐呈五角星状。据当地枣农讲,原先永和并没有这种枣,自从毛主席率红军东征后这里才出现了这种枣。于是便有了“自从主席东征后,永和有了五星枣”的民谣。
2018年5月25日,山西省政府专享政策一县一条,支持永和县发展天然气产业,鼓励驻地企业在当地注册独立法人公司,将产值、税收留在当地。山西国新能源集团要尽快落实到位。[9]
2020年12月,入选“2020中国城市创新百佳示范县市”。[10]
2021年2月,入选“2021中国县域网络购买力百强榜”榜单。[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