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3)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据《尚书》《禹贡》《通典》《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史料记载,在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属吴,吴亡入越,越亡入楚。战国楚东侵至泗上,遂属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国,将天下分为36郡。置历阳县,属九江郡。
汉高帝四年(前203年),历阳属淮南国。
王莽时期(前9年—13年),一度改为明义县。
东汉分十三州郡,历阳属扬州,治所历阳。
三国时期(220年-265年)属吴为重镇。
晋太康六年(285年),属扬州淮南郡。
永兴元年(304年),分淮南郡之乌江、历阳、阜陵、龙亢四县,置历阳郡。
宋(南北朝)永初三年(422年),历阳郡属南豫州,辖历阳、乌江、龙亢三县。
文帝元嘉七年(430年),罢南豫州并豫州,历阳郡属豫州。
元嘉八年(431年),历阳郡辖历阳、乌江、龙亢、雍邱、酂县五县。
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分淮南北,复置二豫州,历阳郡属南豫州。
大明五年(461年),乌江县与怀德县合并,立临江郡。历阳郡辖历阳、龙亢、雍邱、酂县四县。
永光元年(465年),撤临江郡,乌江县仍属历阳郡。
元徽元年(473年),酂县划归新昌郡。
永明二年(484年),雍邱县划归陈留郡,历阳郡辖历阳、龙亢、乌江三县。
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北齐高欢、南梁陈霸先在历阳议和,遂改历阳为和州。和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历阳郡,下辖历阳、乌江二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复为和州。
武德六年(623年),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和州属淮南道,辖历阳、乌江二县。
武后长安四年(704年),和州辖历阳、乌江、武寿(今含山)三县。
天宝元年(742年),和州复改为历阳郡,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
乾元元年(758年),历阳郡仍改为和州,属淮南节度使。
宋代和州为上州,置和州防御使,统于淮南西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和州镇守万户府,属淮西总管府。
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和州安抚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和州安抚司升为和州路,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和州路复降为和州,属庐州路。
明洪武七年(1374年),属凤阳府,不久直属南京。
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直隶和州,属京师,下辖含山县。
清顺治二年(1645年)和州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
乾隆八年(1753年),属安徽巡抚部院,安庐滁和道。
民国元年(1911年)11月12日,和州光复,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安徽省第五行政专员督察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日军侵占和城,汪伪成立和县公署。国民党县政府迁至善厚集。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新四军在抗日根据地功剩桥南陈村,成立和含行政办事处,后成立和县县政府。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成立和含爱国民主县政府,同年11月,和、含划开。
1949年1月成立和县民主县政府。4月23日,和县全境解放,同年10月,改为和县人民政府,属巢湖地区。12月,划归南京市管辖。
1950年春,仍属巢湖地区。1952年,属芜湖地区。
1958年12月,和县与含山县合并成立和含县,划归马鞍山市。
1959年4月,仍归属芜湖地区,同年5月,和含县划开。
1965年,隶属巢湖专区管辖。
201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函〔2011〕84号),和县(除沈巷镇)划入马鞍山市。
截至2021年,和县下辖9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创业园和1个产业有机合成基地。[16]
9个镇:历阳镇、白桥镇、姥桥镇、功桥镇、西埠镇、香泉镇、乌江镇、善厚镇、石杨镇。
1个经济开发区:安徽和县经济开发区。
1个创业园:安徽和县台湾农民创业园。
1个产业有机合成基地:安徽精细化工产业有机合成基地。[16]
和县行政区划图
和县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岸。东经118°04′—118°29′,北纬31°22′—32°03′。全县南北长约69公里,东西宽约18.8公里 ,总面积为1318.6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面积557.3平方公里,平原面积854.7平方公里。东南与芜湖市裕溪口紧连,南与无为县以裕溪河为界,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隔滁河与全椒县毗邻,东北与江苏省江浦县一桥之隔,东面紧靠长江,隔江面对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大城市。
地形地貌
和县南北长,东西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及沿江一带地势较为平坦,为长江冲积平原,沟河港汊纵横交错,水库、坑塘星罗棋布。沿江平原圩区土地面积占全县57.7%,圩田最低海拔7.3米。西北部多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岗地,土地面积占全县42.3%,最高山地海拔315米(如方山)。
和县(3)和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
和县年平均气温15.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28.1℃;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温度2.6℃。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3.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0℃,南北各地温度差异不大,但春秋两季温度升降快,冬夏温度变化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农作物生长期为230天、活动积温5021℃、全年无霜期259天、全年日照时数2126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9%、太阳辐射总量为119千卡/平方厘米。
常年平均降水量为1067mm,南部多于北部,年无雨日250天左右,雨日多集中在6-7两月,初夏有梅雨,七、八两月多暴雨,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44%。降水年际变化大,据统计:大涝年(1991)年雨量达1990mm,枯水年(1978)年雨量只有406mm。年蒸发量1488mm,7月份最大,达204mm;元月份最小,仅52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各月相对湿度差异不大,且有自南向北减小的特点。
和县境有9条河流和41.6千米的长江江段,南起裕溪口,北止乌江驻马河口,水源可靠。
和县境内长江最高水位,均以金河口记录为准:1954年11.54米,1973年10.51米,1980年10.45米,1983年11.46米,1988年10.06米。境内上游以裕溪大闸长江最高水位计算:1954年12.87米、1962年11.04米、1973年11.28米,1983年12.25米,1988年10.90米。境内下游以驷马新河乌江大闸长江最高水位计算:1971年8.44米、1977年10.00米、1983年10.82米、1988年9.46米。
和县有270多种乔灌木树种,134科564种药用植物,72种浮游植物;140多种脊椎动物、14目33科102种鸟类和30多种鱼类。[5]
和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膏、磷、白云石、石灰石、建筑砂、地热、矿泉等20余种,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铊、铅、钒,初步探查铁矿产地4处、铊矿产地1处;能源矿产资源有煤,全县有3处,预计储量500万吨;非金属矿产资源有建筑石料用灰岩、溶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水泥用灰岩等,累计查明资源总储量5.46亿吨,保有资源总储量4.99亿吨。
2021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 536708 人,比上年末减少 2775 人。其中,乡村人口 384931 人,城镇人口 151777 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 7.33‰、死亡率为 7.0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2‰。[11]
和县是一个少数民族大县,2011年有回、苗、壮、藏、蒙古、维吾尔等25个少数民族,人口1万余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3%,其中回族占绝大多数,约8500人。
职务 | 姓名 |
---|---|
书记 |
马永 |
副书记 |
杨世木、刘凌晨[14] |
参考资料来源:和县人民政府[17] |
职务 | 姓名 |
---|---|
代理县长 |
刘凌晨 |
常务副县长 | 杨飞 |
副县长 |
邵红雨、熊英华、朱国庆、蒋燕、张朝君(挂职)、祁兵南 |
参考资料来源:和县人民政府[17] |
职务 | 姓名 |
---|---|
主任 |
林启友 |
副主任 |
武元庆、毛祚双、陈时埂、王德弟 |
参考资料来源:和县人民政府[17] |
职务 | 姓名 |
---|---|
书记 |
马永 |
副书记 |
杨世木、刘凌晨[14] |
参考资料来源:和县人民政府[17] |
职务 | 姓名 |
---|---|
代理县长 |
刘凌晨 |
常务副县长 | 杨飞 |
副县长 |
邵红雨、熊英华、朱国庆、蒋燕、张朝君(挂职)、祁兵南 |
参考资料来源:和县人民政府[17] |
职务 | 姓名 |
---|---|
主任 |
林启友 |
副主任 |
武元庆、毛祚双、陈时埂、王德弟 |
参考资料来源:和县人民政府[17] |
综述
和县是八百里皖江开发开放的最前沿、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之一,是安徽省东向发展县和沿江开发县,是南京1小时都市圈、上海3小时经济圈的重要成员。截至2012年,已形成产业配套转移、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度假和港口物流储运四大基地和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港口造船、新型建材、温泉旅游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主导产业。和县城区图(3)
202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17.45 亿元,
2021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 12.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 29.86 亿元、129.11 亿元和 158.49 亿元,分别增长 7.2%、14.7%和 11.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9.4:40.7:49.9。按常住人口(41 万人)计算,人均 GDP 达到 77427 元。[11]
和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蔬果种植面积已达50余万亩,年产蔬果逾百万吨,素有“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菜园子”之美称。“皖江”牌蔬菜位列“全国蔬菜十大畅销品牌”之首,畅销中国。香泉镇被温家宝总理赞誉为“全国大棚养鸭第一镇”。
2021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53.6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 9.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30.9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 7.2%。
2021年全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 140.23 万亩,同比增长 1.1%;全年粮食总产量 38.42 万吨,同比增长 0.8%;油料总产量 1.79 万吨,比上年增长 9.1%;蔬菜播种面积为 27.52 万亩,比上年增长 5.0%,蔬菜总产量 52.97 万吨,比上年增长 5.6%。全年肉类总产量达 3.92 万吨,比上年增长 19.5%。水产品产量2.29 万吨,比上年增长 2.1%。
2021年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 56.75 万千瓦,全年机耕面积 91.32 千公顷,机播面积 60.23 千公顷,机电灌溉面积 45.80 千公顷,机械植保面积 48.80 千公顷,机收面积 69.53 千公顷。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 98.77%、65.14%和 75.2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81.61%。[11]
2021年全年全县工业按可比价计算增长 14.2%,工业化率为 26.3%,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28.0%,拉动经济增长 3.4 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4.1%。
2021年全县 202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334.55 亿元,比上年增长 33%。实现入库税金 12.75 亿元,增长 4.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纳税过百万元的企业 83 户,其中过千万元的企业 15 户,过亿元的企业 3 户。
2021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大米产量 26.52 万吨,下降 3.4%;水泥产量 1282.56 万吨,增长 15.2%;化学农药原药产量 2.04 万吨,增长 7.2%;泵 1.29 万台,下降 1.7%;阀门 3.58 万吨,增长 32.5%。
2021年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 45.5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 15.5%。全县 39 家资质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42.32 亿元,增长 48.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393.5 万平方米,增长 19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 53 万平方米,下降 40.5%。[11]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 19.1%,其中制造业投资占比28.8%,较上年回落3.8个百分点;技术改造投资占比13.5%,较上年提高 1.3 个百分点。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42.0 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 11.24 亿元,增长 23.3%。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分类情况看,粮油、食品类实现零售额 3.40 亿元,增长 22.0%,服装类实现零售额 0.54 亿元,增长 5.1%,日用品类实现零售额 0.82 亿元,增长 17.1%,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实现零售额 0.81 亿元,增长 20.1%,汽车销售市场实现零售额 1.20 亿元,增长26.6%。
对外经济
2021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 6.03 亿美元,增长 13.0%。
财政、金融和保险
2021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8.0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0%。其中:各项税收收入 23.22 亿元,增长 19.3%;非税收入 4.82 亿元,增长 7.0%。财政支出 56.79 亿元,增长 13.0%。从支出项目看,住房保障支出增长 40.0%,医疗卫生支出增长 3.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 3.5%,教育支出增长 7.1%。
2021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383.49 亿元,同比增长 10.9%。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277.92 亿元,同比增长 19.2%。
2021年全年全县保险业共实现保费收入 4.45 亿元。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 1.73 亿元,财产险保费收入 2.72 亿元。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 1.78 亿元。其中:人身险赔款 0.22 亿元,财产险赔款 1.56 亿元。[11]
和县有2个回族行政村,1个回族社区居委会,16个回族自然村,2所民族小学,1个民族饭店,2座清真寺。
和县境内宗教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宗教团体有三个,有“和县佛教协会”、“和县伊斯兰教协会”、“和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全县批准登记的合法宗教活动场所147处,其中基督教堂点118处,佛教寺庙27座,清真寺1座,天主教堂1处,信教群众7.1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13%,其中基督教信徒4.5万余人、佛教徒1.8万余人、伊斯兰教徒0.8万余人,天主教徒40余人。
和县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长期在民间流传,出现不少为群众喜爱的优秀曲调和民歌手。抗日战争时期,和县流行一些自编自唱的民歌、小调如:《日本鬼子大炮》、《军民合作》、《河里水黄又黄》、《对口唱》、《抗日救亡歌》等。1957年,濮集乡的民歌被选拔参加中国业余文艺汇演,女民歌手李本兰赴北京演唱受到好评。70年代,县文化馆组织专业干部下乡,搜集、整理和县民歌,主要有《划龙船》、《打茼蒿》、《跳下田里把稻薅》、《叫我唱歌我不难》、《太阳下山落了坡》、《车水歌》、《挑担号子》、《舂米号子》、《土改锣鼓》等,其中《土改锣鼓》刊登在《江淮文艺》刊物上,《打茼蒿》由歌唱家朱逢博演唱,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录制成唱片发行。《车水歌》获安徽省整理演出奖。
和县民间流行吹打乐和打击乐。乐器有唢呐、竹笛、箫、锣、铙钹、木鱼等。曲调有“圣调”、“一枝梅”、“大开门”、“小开门”等。或单独演奏,或民间歌舞伴奏、或用于婚丧嫁娶。
和县特产有红辣椒、乌江羽毛画、乌江霸王酥、甜叶菊 、花生酥、绰庙酥等。
炸牛肉
炸牛肉炸牛肉是和县传统特产名肴,有600多年历史。元末明初,回民从西北和沿海移居和州,引入“炸牛肉”制作方法。在制作过程中,即将肉按其纹路横切成半寸长、半分宽、二分厚的肉片,再入水煮肉待滚后晾干,经油炸并加佐料红烧即成。入盘时肉色金黄、鲜嫩味美。密封可保持时间长。
辣椒酱
善厚属山区丘陵地带,当地农民生产辣椒销往各地。后配制生产成系列辣酱食品。制作原料有辣椒、辣油、葱、姜等加工而成。几十年来,一直沿用传统工艺,精心酿造,具有优雅细腻、香辣突出的特点。
花生酥
姥桥花生酥是和县传统名点,据传清光绪年间有一位陈姓糕点师傅,将花生米仁炒熟碾碎后,加上芝麻油和麦芽糖切成方块,形如酥糖,故名。主要由花生米、白糖加工而成,香甜可口。
霸王酥
霸王酥是和县乌江镇传统名点。有2000多年历史。原名哈蟆酥,又名小酥。相传西楚霸王项羽从四溃山(今驷马山)突围后,败走乌江城,感到人饥马渴,城边一卖蛤蟆酥老翁将此酥献给项羽,项羽手捏即碎,连赞"脆酥!脆酥!"自此,蛤蟆酥易名"霸王酥"。该酥以面粉、芝麻、菜油、白糖等为原料。80年代后,采用传统工艺与远红外线烘烤精制而成,内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具有开胃、润肺、健脾、强身之功能。有咸甜两种,酥松脆香,色味俱佳,甜而不厌.油而不腻。曾被评为安徽省乡镇企业优质产品。
和县有穿境贯通的常合高速、天天高速,有沿边缘而过的合芜高速、合宁高速和宁马芜高速;合(肥)—巢(湖)—马(鞍山)城际铁路已启动建设,设计时速350千米/小时;“黄金水道”——长江流经和县境内55千米,有三处18千米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建设中的郑蒲港工程是继上海、南京两个深水港后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万吨级深水港,将成为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这些都形成了和县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网。
2021年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 9.53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 6.2%。年末全县国省干线道路和乡村道路共计 2172.9 公里,内河航道里程 109.8 公里。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 54354 辆,营运汽车 1079 辆。[11]
2021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 3.82 亿元,增长 14.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 0.77 亿元,电信业务总量 3.06 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 4.28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 43.72 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 19.76 万户(不含手机上网用户),IPTV(网络电视)用户 14.9 万户。[11]
2021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1681 场,举办文化大讲堂 10 场,陋室道德讲堂 4 期;完成“送戏进万村”68 场,大型文化惠民演出活动 62 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8 场;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广场电影和农村公益电影 1117 场;举办群众文化活动412 场,农村体育活动 17 场。[11]
2021年全县共有幼儿园 40 所,在校学生 10447 人,专任教师 515 人。小学 47 所,在校学生 22517 人,专任教师 1660 人,师生比 1:13.56。初中 26 所,在校学生 11505 人,专任教师 1195 人,师生比 1:9.63。普通高中 3 所,在校学生 6425 人,专任教师 506 人,师生比 1:12.70。全县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共 3361 人,其中普通高中 506 人,普通初中 1195 人,小学 1660 人。全县学前教育学龄人口总数(3-5 岁)10991 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 95.05%;小学毛入学率为 101.12%,其中:女童小学毛入学率为 100.9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 116.8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4.3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09%。全县每万人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为 334.08 人,其中:高中在校生为 119.71 人;每万人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为419.55 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 1792 人,在校生 3725 人。全县每万人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为 69.41 人。[11]
2021年年末共有高新技术企业 92 家。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 32.8%。全县授权专利 1453 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223 件,全县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 21.34 件。[11]
2021年全县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164 个,其中医院 10 个。拥有床位 2326 张,其中医院床位 1860 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2143 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 838 人,注册护士 925 人。农村卫生室达到 98 所,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 1.15 个卫生所。全年分别救治艾滋病、肺结核病、晚期血吸虫病病人 125 人、58 人和 19 人,孕妇住院分娩率达 100%,婚前医学检查率92.9%。[11]
2021年全年参加各类竞技体育运动赛事 8 场,其中参加省级以上赛事 7 场,获得奖牌 88 枚,其中金牌 34 枚,银牌 19 枚,铜牌 35 枚。先后组织开展了半程马拉松、拔河、柔力球等群众体育活动 11 次。[11]
2021年全年新增城镇实名制就业 5599 人,失业人员再就业 965 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375 人,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就业 316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2.30%。
2021年年末全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是 3.39 万人,1.99 万人,2.36 万人,3.51 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49.68 万人(其中:职工医疗保险 5.24 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44.44 万人)。全县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 22646 人,领取 6413 人,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参保率、领取率达 100%。年末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 52 万人。
2021年年末全县城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11951 人,低保标准由月人均 648 元提高到 678 元,累计发放低保金 7633.32 万元。年末县社会福利院及 8 个农村老年性福利机构分别有床位 400 张和 1269 张。在册孤儿 160 人,在册困难残疾人 4363 人,在册重度残疾人 6756 人,发放临时生活救助 659 人次。[11]
2021年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3787 元,比上年增长 10.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1489 元,比上年增长 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250 元,比上年增长 11.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住户存款余额 277.96 亿元,同比增长 13.6%,比年初增加 33.23 亿元。[11]
2021年,23 个市级城乡建设“四合一”项目完成投资 13.15 亿元。启动实施 6 个项目 59 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惠及居民 2633 户。全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 33 户,打卡发放补助资金 35.2 万元;完成棚户区改造 153 户,审核发放低收入家庭住房补贴 61.9 万元;新建天然气管网 30 公里,新增天然气居民用户 5346 户、工商业用户 30 户。城东公园已开工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全面推进。[11]
2021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 0.2983 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6.3%。全县森林面积 2.35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 17.82%,活立木总蓄积达到 98.77 万立方米。
2021 年,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伤亡事故 9 起,死亡 9 人。其中:工矿商贸发生事故 4 起,死亡 4 人;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 5 起,死亡 5 人;生产经营性火灾事故零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零发生。[11]
2021年全年共接待各类游客 305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22.5 亿元。旅游星级宾馆 1 家,客房 220 间,床位 330 张。截止 2021 年,全县拥有优秀旅游乡镇 4 个,星级农家乐 28 家,其中五星农家乐 2 家,四星农家乐 6 家,三星农家乐 20 家。[11]
鸡笼山
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江淮丘陵地区东部,位于北纬32°22′—32°30′,东经118°04′—118°240′之间,距和县县城15公里。境内植物各类繁多,资源丰富,主要树种有马尾松、黑松、火炬松、杉木、板栗、雀梅、枫香、乌桕、油茶、毛竹、野柿、六月雪、野樱桃、卫矛、胡枝子等200多种,林中生有何首乌,明党参、杜仲、桔梗、草珊瑚等名贵药材。山上具多种动物,常见的有刺猬、穿山甲、画眉、白鹭、野鸡(长尾雉)、啄木鸟、猫头鹰、灰喜鹊,还有多种蝴蝶和龟蛇。公园境内的森林以建国后营造的人工林为主,以马尾松、黑松、火炬松等针叶纯林占优势,竹林和阔叶林呈镶嵌分面,基本上是有山皆青,无峰不翠。
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
香泉
香泉生态旅游度假区及其临近地区共有山丘17座,2座湖泊(水库),2个湖中岛屿以及4处天然泉组成。山丘大体按照西南—东北向排列成3条山丘链(带),湖泊、农田、居民点等集中分布在3条带之间。山、水、田、林、路、宅等整体协调,构成了宜人风光。周边有温泉、冷泉、香泉湖、长山、晓山等以山水风光为主体的20平方公里的范围。
香泉生态旅游度假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