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阴经》是中国唐代兵书。李筌著。
李筌,号达观子,新旧《唐书》中无传,里籍不详。大约生活在唐玄宗至代宗年间,曾隐居少室山,另撰有《阃外春秋》《阴符经疏》《李筌注孙子》等军事著作。
《太白阴经》成书后献给唐朝廷,据说“进入内府,秘藏不传于世。瑞南宋公先世有传而得之,以辅明廓清海宇,是书之功也。以后子孙,慎勿妄传。”(史氏珍藏尾跋,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因此,此书明代以前只有抄本传世,有6卷本、8卷本和10卷本等不同卷数的本子。《进太白阴经表》《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称该书为10卷。现存最早的抄本是明汲古阁抄本,清代又有多种抄本,如清初抄本、清内府抄本、平津馆影宋抄本等。清嘉庆以后,被《墨海金壶》《守山阁丛书》《半亩园丛书》等多种丛书收录,以10卷本刊印行世。
《太白阴经》十卷本。
卷一《人谋上》十篇:天无阴阳、地无险阻、人无勇怯、主有道德、国有富强、贤有遇时、将有智谋、术有阴谋、数有探心、政有诛强。
卷二《人谋下》14篇:善师、贵和、庙胜、沉谋、子卒、选士、励士、刑赏、地势、兵形、作战、攻守、行人、鉴才。
卷三《杂仪》十篇:授钺、部署、将军、阵将、队将、马将、鉴人、相马、誓众军令、关塞四夷。
卷四《战具》8篇:攻城具、守城具、水攻具、火攻具、济水具、水战具、器械、军装。
卷五《预备》二十篇:筑城、凿濠、弩台、烽燧台、马铺土河、游奕地听、报平安、严警鼓角、定铺、夜号更刻、乡导、井泉、迷途、搜山烧草、前茅后殿、衅鼓、屯田、人粮马料、军资、宴设音乐。
卷六《阵图》十篇:风后握奇垒图、风后握奇外垒、太白营图、偃月营图、阴阳队图、教旗图、草教图、教弩图、合而为一阵图、离而为八阵图。
卷七《祭文、捷书、药方》:祭文分为祃牙文、祃马文、祭蚩尤文、祭名山大川文、祭风伯雨师文、祭毗沙门天王文;捷书为露布;药方分为治人药方、治马药方。
卷八《杂占》。
卷九《遁甲》。
卷十《杂式》。前三卷主要阐述军事理论,其余七卷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兵器、阵法、军事训练、文书、医药、兵阴阳家学说等内容。
该书在综合前代兵书及有关著作的基础上,对人谋筹策、攻城器械、屯田战马、营垒阵图、军仪典礼、公文程式、人马医护、祭祀占卜等都有所论述。作者认为,用兵的目的在于“保国安民”,行“仁义”之道。主张“乘天之时,因地之利,用人之力”,但强调天时地利只能为明君贤将所利用,而不可依恃,“天时不能祐无道之主,地利不能济乱亡之国”。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人事,以政治取胜,“以道胜者帝,以德胜者王”,“帝王之兵前无敌”。重视用智用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治军,主张严明刑赏,“怯人使之以刑则勇,勇人使之以赏则死”,要求“赏无私功,刑无私罪”。主张选任贤才,网罗英雄,应先行考察而后任用,“先察而后任者昌,先任而后察者亡”。对战争筹划和作战指挥,赞同《孙子》“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的观点,强调通过“示形”等手段,分散、疲惫敌人,保持自己兵力集中的优势,扬己之长,击敌之短。“善兵者,攻其爱,敌必从;捣其虚,敌必随;多其方,敌必分;疑其事,敌必备。从随不得城守,分备不得并兵,则我逸而敌劳,敌寡而我众”。提出要牢牢掌握主动权,“夫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遵命也”。为此,应善于捕捉战机,神速进兵,“时之至,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及”,一旦抓住战机,则要“赴之若惊,用之若狂”。
《太白阴经》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前代兵书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和发挥。书中录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军事资料,受到后世的重视,但亦有大量杂占、奇门等不科学的内容。
(以上内容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授权提供,作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墨海金壶》丛本
《守山阁丛书》本
《长恩书室丛书》本
《半亩园丛书》本
《四库全书》本
《太白阴经》始以抄本流传,现存最早的抄本是明汲古阁抄本,清代又有多种抄本,如清初抄本、清内府抄本、平津馆影宋抄本等。清嘉庆以后,被《墨海金壶》、《守山阁丛书》、《半亩园丛书》等多种丛书收录,刊印行世。以上均为十卷本,另外还有《四库全书》八卷本存世。
《太白阴经》·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唐李筌撰。筌里籍未详,惟《集仙传》称其仕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著《太白阴经》。又《神仙感遇传》曰:筌有将略,作《太白阴符》十卷,入山访道,不知所终。《太白阴符》,当即此书,传写讹一字也。考《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云《太白阴经》十卷,而此本止八卷,疑非完帙。然核其篇目,始於天地阴阳险阻,终於杂占,首尾完具,又似无所阙佚。殆后人传写有所合并,故卷数不同欤?兵家者流大抵以权谋相尚,儒家者流又往往持论迂阔,讳言军旅,盖两失之。筌此书先言主有道德,后言国有富强,内外兼修,可谓持平之论。其人终於一郡,其术亦未有所试,不比孙、吴、穰苴、李靖诸人,以将略表见於后世。然杜佑《通典》兵类取通论二家,一则李靖兵法,一即此经。其攻城具篇则取为攻城具,守城具篇筑城篇、凿濠篇、弩台篇、烽燧台篇、马铺土河篇、游奕地听篇则取为守拒法,水攻具篇则取为水战具,济水具篇则取为军行渡水,火攻具篇、火战具篇则取为火兵,井泉篇则取为识水泉,宴娱音乐篇则取为声感人。是佑之采用此书,与李靖之书无异,其必有以取之矣。靖之兵法,宋时已残阙舛讹;阮逸所传,又乱以伪本。筌此经至今犹存,惟篇首阴阳总序及天地无阴阳篇有录无书,不知佚於何时,今则无从校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