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镇北门」为三级古蹟,创建于明郑时期,清同治13年,日军入侵琅乔(恆春),清廷派沉葆祯来台,除对抗日军,也派人修筑旗后与雄镇北门两座砲台,现今大砲已不存在,只剩砲座,是打狗地区仅存的明郑时期城门。
大众运输:
可自高雄火车站前公车总站搭乘248号公车、观光休閒公车,即可到达
自行开车:
中山高(国道1号)中正交流道下顺中正一路.二路.三路.四路走到底接大公路-->鼓山一路-->临海路--可抵
雄镇北门为打狗山哨船头港口炮台之门额题字,该炮台位处哨船头近港北岸,略高于海平面。据《凤山县采访册》载,雄镇北门炮台「在临港扼要处,周里许,营房八间、大炮两尊」。
1874年(同治13年)5月,日军以琉球漂流难民事件为藉,登陆今恒春。清廷命沈葆祯来台办理海防事务,10月清日议和,12月日军撤出恒春。1875年(光绪元年),沈葆祯派唐定奎督造,同时兴工建造雄镇北门炮台、旗后炮台以共扼打狗港,而于1876年完工。因聘任英国工程师设计,炮台虽属欧式,但仍融入中国式城门,与旗后炮台各具特色。1888年(光绪14年)刘铭传再于打狗山加建大坪顶炮台,1894年(光绪20年)又于雄镇北门炮台增置两门4.5吨重的阿姆斯特朗大炮(炮管口径6吋)。
雄镇北门炮台规模较小,属不规则椭圆炮台,其入口处为红砖砌成之中国式城门,其上有五个雉堞,雉堞上有窥孔,城门上可容数人站立,门楣「雄镇北门」字体雄劲有力,与旗后炮台门楣「□□天南」之题字相呼应。至于兵舍则采地下化,在入口斜坡两侧地下设置兵房及贮藏库。炮台四周厚墙乃以三合土与海边的咾咕石迭成,配合地形高低起伏呈不规则状。炮座前的墙堵则使用版筑法,表面可见一层一层的痕迹。这些特色都显示当年的建造技术非常高明,至今仍很坚固,炮虽已不存在,却颇令人发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