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肤穿刺使导管进入肝动脉内,注射造影剂后用X线摄片,这种方法叫肝动脉造影。肝动脉造影是诊断 肝癌最敏感的方法,通常可以发现直径在1cm的肝癌,甚至可以发现直径为0.5cm的肝癌。在注射造影剂后的动脉时期观察到肝癌血管密度增多、走向紊乱、血管推移,在实质期和静脉期观察到造影剂停留在肿瘤区形成肿瘤染色。通过这些特征就可以诊断肝癌。
肝动脉造影为侵入性检查,一般只在结合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时使用,近年来采用数字减影技术(DSA)使肝实质显示良好、对比分辨率提高、成像清晰,由于不受脊柱与肋骨遮掩,尤其利于左叶肝癌的显示。肝动脉造影不作为肝癌的常规检查,只有当B超、CT、 MRI等非侵入性检查不能检出,而临床上又高度怀疑肝癌时方采用肝动脉造影检查。
1、肝脏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
2、肝内占位性病变的介入治疗前后;
3、门静脉高压或阻塞病变时行间接性门静脉造影;
4、肝血管发育不良和肝动脉闭塞症;
5、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前后;
6、肝脏外伤性出血性病变介入治疗前后。
1、对比剂和麻醉剂过敏;
2、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3、极度衰弱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
4、穿刺局部感染及高热者。
1.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2.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3.术中密切观察病人反应。
4.术后卧床24h,静脉给予抗生素,留观一定时间,注意观察病人可能出现的造影并发症。
1.病人准备
(1)向病人及家属交待造影目的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意外,签订造影协议书;
(2)向病人解释造影的过程及注意事项,以消除顾虑,争取术中配合;
(3)检查心、肝、肾功能,以及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
(4)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
(5)碘剂及麻醉剂按药典规定进行必要的处理;
(6)术前4h禁饮食。排空大小便,并训练病人屏气;
(7)穿刺部位常规备皮,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8)建立静脉通道,便于术中用药及抢救。
2.器械准备
(1)心血管X线机及其附属设备;
(2)造影手术器械消毒包;
(3)穿刺插管器材,如穿刺针、导管鞘、导管和导丝等;
(4)压力注射器及其针筒、连接管。
3.药品准备
(1)对比剂:有机碘水制剂(40%~76%离子型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
(2)麻醉剂、抗凝剂及各种抢救药物。
1.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插管;
2.先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再行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
3.注射参数包括腹腔动脉造影对比剂用量30~35ml/次,注射流率6~7ml/s;肝动脉造影对比剂用量20~25ml/次,注射流率5~7ml/s;
4.造影体位为正位,必要时加摄斜位;
5.造影程序为3~6帧/s,注射延迟0.5s。屏气状态曝光至肝内微血管期。肝动脉造影观察门静脉者,曝光持续15~20s,直至门静脉显示;
6.造影完毕拔出导管,局部压迫10~15min后加压包扎;
7.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1.穿刺和插管并发症 暂时性动脉痉挛、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导管动脉内折断、动脉内膜夹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管破裂、脑血管血栓和气栓等;
2.对比剂并发症 休克、惊厥、癫痫和脑水肿、喉头水肿、喉头或(和)支气管痉挛、肺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对临床甲胎蛋白(AFP)持续增高又不能用肝炎或其他疾病解释,CT、B超及MRI未发现的肿瘤或不能定诊的患者,需进行数字减影(DSA)肝动脉造影或少量碘化油诊断性栓塞。常常发现 甲胎蛋白(AFP)增高,而CT、B超及MRI未能显示肝癌,这类患者进行肝动脉造影和诊断性栓塞可发现早期肝癌。
在对脾功能亢进进行脾动脉栓塞前做肝动脉造影时发现,有部分人同时患有肝癌,有的患者甚至是弥漫型肝癌。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患者需加以注意,肝癌会随时悄悄地光顾自己,需定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