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敦白

李敦白

中文名 李敦白
外文名 SidneyRittenberg
逝世日期 2019年8月24日
性别
配偶 王玉琳
毕业院校 普林斯顿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
国籍 美国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李敦白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李敦白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

李敦白,1921年8月14日出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市的一个名门望族,英文姓名是SidneyRittenberg(中译为悉尼·里滕伯格)。

他从小就“离经叛道”,17岁时开始参加工会和学生运动,支持黑人解放斗争,19岁就成为一名美国共产党党员。

1942年,当时还叫里滕伯格的李敦白应征入伍。根据当时美国的有关规定,他入伍以后不得不脱离了党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当局调他去学习日文,这让他十分恐慌。他想,日本肯定会战败,美军可能长期驻扎在那里。而中国是美国的盟国,胜利以后,自己就可以很快回国建设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坚决要求去学习中文,并得到同意。

1943年,他被调到斯坦福大学陆军语言学校学习中文——但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一念之差”竟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而且在中国一待就是35年。[1]

1945年夏,随军派往中国,负责处理美军和中国民间事务;战后继续留在中国,经宋庆龄介绍在联合国救济总署;后前往张家口协助新华广播电台开办英语广播。

1946年到延安,任新华总社英语专家,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在苏联任报纸编辑的斯特朗被指控为间谍,被投入监狱,期间第一任中国妻子与他离婚;1953年,斯大林死后被释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担任外国专家,与王玉琳结识,1956年结婚。

“文化大革命”期间,表现得非常激进,1967年他成为“白求恩-延安造反团”头目,并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掌权;同年4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他的文章《中国文化大革命打开了通向共产主义的航道》;4月10日,他作为外国人代表在清华大学批斗王光美。

1967年9月,被划为“五·一六分子”,1968年2月被逮捕入狱,直至1977年11月他才被释放并平反;1979年回到美国度假,并为《纽约时报》撰文,1980年携家人离开中国;他与妻子王玉琳育有有三子一女。

感情生活

李敦白在1956年2月11日与妻子王玉琳结婚,育有三子一女。

1955年首次出狱后,李敦白在广播事业局担任外国专家。在时任局长梅益的办公室里,他遇见了他的终身伴侣——局长的机要秘书王玉琳。

初次见面,王玉琳给他们端上茶水,回到外面的总编办公室,但并没有把门关死。于是,李敦白听到秘书们关于他前一次婚姻的“悄悄话”。李敦白早年在中国留影李敦白早年在中国留影李敦白被捕前曾有过短暂婚姻。在李敦白入狱后的第3年她改嫁了。“如果搞不清自己的丈夫是不是敌人那也太傻了。”李敦白听到王玉琳“扯着嗓门”和同事争辩说,“什么不能等6年,如果是真正的爱情,就算是10年20年,也要等下去。”这句话给李敦白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两人在下班后一起做些喜欢的事,逛街、看电影、吃点心。后来,李敦白写了一封求婚信,偷偷放到了王玉琳的办公桌上,告诉她“我很高兴,我们成为朋友,我希望这种关系可以发展成坚定的爱情,最后结婚。”

第二天,王玉琳走进他的办公室,表情严肃地在桌子上放了一封信,扭头就走。李敦白展开信:“亲爱的李敦白同志,我从没有想过和你发展那种关系。现在你有了别的想法,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完全终止我们之间的个人关系。希望你未来一切顺利。”

李敦白的心顿时凉了半截。但落款后还有一句玄妙的“后启”:“我既然已经答应你,今天下班后一起去逛中山公园,我当然要遵守诺言。”当天晚上,他高兴地发现了转机。原来王玉琳有想出国深造的初衷,因而不愿和其他人定下关系。“我也是个很痴心的人,只要定了关系就不会再三心二意。”一番真诚的“交心”过后,两人自然而然地接了吻。

很多人曾经担心两人因为教育背景、出身悬殊而产生矛盾。他们之间还有12岁的年龄差距。1956年2月11日,李敦白和王玉琳结婚,那天正逢中国春节假期,但王玉琳的家人并没有出席婚礼仪式。“那时,中国家庭很难接受女儿嫁给一个外国人。”但让李敦白自豪的是,几年后,他就成了王玉琳家最喜欢的女婿。1966年10月1日,他受邀参加国庆庆典。毛泽东为他在红宝书上签名。一年半后,他因间谍罪再次入狱。

李敦白第二次入狱时,王玉琳告诉他,“你就说实话,而且坚持不改口。你只要说实话,他们就拿你没辙”。他在狱中给定下两条原则:一是不论受多大委屈都不能不爱中国;二是不论受多少苦都不能被整垮。

1977年11月9日,李敦白入狱9年多后被释放。他与王玉琳再一次相见时拥抱在一起。对于丈夫是“间谍”她根本不相信,并告诉孩子们,一定要相信爸爸是个好人。[1]

人物评价

李敦白夫妇与采访的记者合影李敦白夫妇与采访的记者合影

李敦白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于历史的机缘,远涉重洋,从大洋彼岸的美国来到中国,从此终身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35年间(1944年—1979年),亲历了当代中国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惟一的外籍党员,也是中共党史上跻身高层核心圈的独一无二的“老外”,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交往甚密。

“文革”结束后,李敦白获得的“平反结论”中认为“李敦白同志1945年到中国以来,为中国人民做了许多有益工作,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是有重要贡献的”,并将1968年入狱定为“被错误关押审查”、“纯属冤案”,“应予彻底平反”。

李敦白一直致力于帮助中国共产党打开对外交流的窗口,但就是这样一个热爱并献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的外国人,却先后两次含冤入狱达16年之久——他在中国的这段既传奇又大起大落的经历无疑是当代中国的缩影。

人物著作

《红幕后的洋人:李敦白回忆录》封面《红幕后的洋人:李敦白回忆录》封面

《红幕后的洋人:李敦白回忆录》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与诺尔曼·白求恩、埃德加·斯诺、爱泼斯坦等齐名的美籍友好人士李敦白推出的的回忆录。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