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藏号战列舰

武藏号战列舰

中文名称 武藏号战列舰
沉没时间 1944年10月24日
英文名称 Musashi
定型时间 1938年
目录导航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自20世纪30年代初叶起,已经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日本帝国海军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

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

1935年,伦敦海军会议召开,日本提出军备建设的平等要求,主张制定世界各国共同的最大限度的拥有量,以“保证相互安全”,但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对。

1936年,日本拒绝在新的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并宣布退出裁军会议。

1936年6月,日本修改国防方针,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即日本帝国海军在西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军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再以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截击并歼灭由美国本土前来增援的美军舰艇编队。武藏号线图武藏号线图

由于日本是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资源匮乏的国家,日本在战舰数量上根本不可能与工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的美国竞争,更无法在战舰的数量方面,同美国海军抗衡。日本按照其明治时代以来“数量不足,质量弥补”的方针,确立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对方的数量优势的发展战略。

日本海军预计,美国海军建造的战列舰舰艇宽度由于巴拿马条约的限制,将搭载406毫米(16英寸)口径舰炮。而日本早在1916年就试制过460毫米口径舰炮,1920年又制造过480毫米口径火炮,在大口径火炮制造上具有一定的经验。在这种思想指导和现实鼓舞下,日本海军开始准备建造搭载460毫米口径主炮的超级战列舰,并组建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

研制建造

“武藏”(近处)与“大和”(远处)“武藏”(近处)与“大和”(远处)1934年10月,日本海军军令部对海军舰政本部正式下达了新式战列舰的设计任务,要求装备460毫米口径主炮8门以上,155毫米口径副炮12门(四座三联装),或者200毫米副炮8门(四座双联装),最高航速30节以上,舰体防御装甲能够承受自身主炮在20000-35000米距离上的打击。

新舰由舰政本部第四部福田启二大佐负责整体设计,由平贺让造船中将负责技术指导,从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先后提出23个设计方案(A-140—A-140F5)。

最初的A-140方案,新战列舰正常排水量69,500吨,长294米,主机输出功率20万轴马力,最高航速31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新舰的3座3联装460毫米口径主炮和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一样,集中配置在前甲板。日本海军最终采用了两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前甲板,1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后甲板的设计。被认为是最佳的战列舰主炮配置方式。在新舰的各种设计方案中,动力装置计划要使用蒸汽轮机和柴油机并用的混合动力。由于日本海军安装了柴油机的大鲸号潜艇母舰故障率较高,最后放弃了这一计划,在最终的A-140F5方案中只采用蒸汽轮机。

武藏号战列舰武藏号战列舰1937年,日本海军制定了军备补充计划(即"03舰艇补充计划",又称03计划),正式确定建造2艘A-140F5号方案大和级战列舰,这就是大和号和武藏号(当时都未正式命名,只是被称为1号舰和2号舰)。日本造船水平自明治维新以来不断提高,到了昭和时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但是日本岛国资源贫乏,科技实力与英美仍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还处在侵华战争条件下,日本仍然不惜代价建造空前强大的战列舰。

日本耗费巨资为其造船工业增添大量新式设备,从德国购进了15000吨水压机以及3台70吨酸性平炉,从而能够制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装甲钢板在内的大型锻造件。并且特意将吴海军工厂的船坞加深了1米。

1938年3月29日武藏号建设开工,1940年11月1日下水。在建造过程中也汲取了大和号在建造过程中的经验,设备等等得到了相当的改善。但是与在船坞中建造的大和号不一样的是,在船台上建造的武藏号必须经过“从船台到海面”下水的一个步骤。为了减轻重量,需要在下水后将舷侧等主要防御区域的装甲进行安装。又建造中途因为“大东亚战争”爆发的缘故,本来预定于1942年12月完成的武藏,被加快赶工提前到1942年8月5日竣工。

舰名命名

1905年颁布的《日本海军舰艇命名办法》规定:战列舰应以古国名(“国”是古日本地方行政单位)命名。“武藏”(Musashi)这一舰名取自东海道的武藏国(むさし),其历史可以上溯至公元1世纪,东京都即位于该国境内。以古都奈良所在的大和国和现代首都东京所在的武藏国命名两艘“超战舰”,无疑带有期盼的意味。

设计特点

舰体设计

舰首舰首舰首的最大特点是呈球形,这种球状舰首处于水线下约3米的地方。借鉴1935年法国建造的8万吨级高速邮轮“诺曼底”号。建成后,经过试航也证明这种舰首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球状舰首内装有水下听音器,与今天的舰首声纳颇有些相似之处。“大和”号因采用了这种新颖的舰首,水线处约减少3米的长度,排水量节省30吨左右。那时,除日海军的“翔鹤”型航母、“阿贺野”型轻巡洋舰采用了些种舰首外,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也采用了这样的舰首。舰首内藏零号水声侦听器。

武藏坂武藏坂设计上特色之一就是其最上甲板从2号主炮塔基座|、107号肋骨的位置起向下弯曲,形成一个斜坡,从正面看去时尤其明显。武藏坂,究其原因是出于舰身轻量化和降低舰身前部重心的考虑。

武藏号从设计段阶就开始考虑如何完善司令部施设,而在第一号舰中被受指摘的弱点,如副炮塔周边的防御力得到强化。因此,武藏号建造过程中对司令部、舰桥设施实施了改进。武藏号有2个舰桥,在烟囱之前的舰桥,是全舰的战斗指挥中枢。

武藏号舰岛武藏号舰岛武藏号一改大型战斗舰艇舰桥过大的情况,完全从海战实际出发,显得十分简洁。舰桥侧面积310平方米,正面面积却只有159平方米,仅相当于侧面积的一半,其迎风阻力自然也就比较小;采取二重筒状结构,内筒中装有各种线路和管道,内外简之间的夹层里设有各种专用小室,外筒周围则设有与指挥、探测有关的装置。为减少冲击波的影响,舰桥外面开口少,封闭而整洁。武藏号的舰桥高达45米(从龙骨处算起),宛如一座高塔,在其顶部装有主炮观测所,内置98式方位盘,上装潜望镜式望远镜,下有15米测距仪。

主炮射击指挥所下是防空指挥所,在顶部露天甲板上的防护转板四周装有多部高色双筒望远镜。防空指挥所下是昼间战斗舰桥,也称第一舰桥。其前面与侧面有调风板和防护装置。通常,舰队司令长官及其司令部、舰长等指挥参谋人员在此指挥战斗。

武藏公试时(1942年7月)舰体中央部构造武藏公试时(1942年7月)舰体中央部构造下一层是作战室、舰长休息室。以下依次是上部观察所、罗经室(即夜战指挥所)、下部观察所(第二海图室)和司令塔(实际是个通信用通道,即通信筒)等。

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它也起后指挥所的作用。武藏号号采用单烟囱,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 为保证舰体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55%,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50毫米厚的防护甲板。这样,烟囱的安全性大大提高。[1]

全舰重量分配如下:船壳20,212吨,装甲21,266吨,防御板1,629吨,武器系统11,611吨,主机设备5,300吨,舾装1,756吨,固定设备417吨,非固定设备641吨,鱼雷75吨,导航,光学设备95吨,电力设备1,108吨,飞机111吨,锅炉水297吨,预备食用水212吨,重油4,210吨,润滑油61吨,轻质油48吨,合计重量69,100吨。

动力系统

安装4座蒸汽轮机,蒸汽压力25千克/平方厘米,蒸汽温度325度,最高输出功率153,553轴马力,最高速27.46节(试航状态),最大续航力7,200海里/16节(最大重油装载量6300吨)。武藏号还装有8座发电机,总功率为4,800千瓦。武藏号动力系统的效率甚至都比不上日本翔鹤级航空母舰采用的主机。但该舰达到了设计所要求的速度。[1]

武器装备

主炮

武藏号所用的九四式三联装主炮线图武藏号所用的九四式三联装主炮线图主炮为三联装94式45倍径460毫米口径舰炮,3联装主炮塔三座,两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后甲板。

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炮,实际是460毫米。炮身重165吨,一座炮塔内三门火炮总重为1,720吨,加上炮塔装甲(790吨)和弹药的重量,单座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总重为2,774吨,相当于日海军秋月级驱逐舰的排水量。每发炮弹重1.5吨。炮塔后部装有93式15米基线测距仪(装有电罗经,航行时可保持稳定),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火炮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速度2分钟三个齐射,1.8发/每分;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重1.5吨,每发炮弹装药量330公斤。扬弹速度每发6秒,装弹机械化。

吴海军工厂舰炮部采用了新的火炮自紧技术。通过内压增强炮身的强度,其身管寿命达200-250发。

武藏号所用炮弹武藏号所用炮弹460毫米火炮配有三种炮弹,分别为91式460毫米穿甲弹,三式对空弹和高爆弹。91式穿甲弹弹重1460公斤(内置炸药33.85公斤),发射时膛压32公斤/平方毫米,炮口初速785米/秒,最大射程42,050米(45度仰角),需飞行90秒。主炮仰角40度时,射程40,700米,30度时,35,826米,20度时,27,916米,10度时,16,843米。

3式对空弹和高爆弹重量均为1,360公斤,炮口初速也均为805米/秒,前者用于对空射击,最大射高为11,900米,后者装填有59.5公斤炸药,主要用于打击无装甲目标和执行岸轰任务。武藏号每门主炮配有120发炮弹,其中100发为穿甲弹。94式主炮的发射速度较低,为1.8发/分钟。

3联装主炮齐射后发射出去的炮弹在飞行中往往会互相干扰而影响射击精度。以往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便是让中间那门火炮与边上的2门交替发射,而武藏号在主炮上装了一种火炮发射延迟装置,使中间那门炮的发射时间比边上2门延迟3/1000秒—5/1000秒,从而保证3门主炮能够同时射击。

副炮

副炮装甲防护示意图副炮装甲防护示意图武藏号的副炮采用从最上级重巡洋舰改装时拆下来的60倍径155毫米舰炮12门(四座三联装),炮塔重150吨,设有25毫米装甲板。

最大射程(45度仰角)27,400米,最大射高12,600米(也可以用于对空射击),射速5-7发/分,每门炮备弹150发,采用基线8米的测距仪。

该副炮的配置颇有特色,4座炮塔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后及舰上层建筑的两舷。(这两座后来被拆除,以腾出空间来安装高射炮)。这种配置可保证武藏号的全部4座副炮炮塔中的3座可以同时指向一舷,而大多数战列舰只能保证一半副炮同时指向一舷。

舰船防护

装甲中央横剖面线图(第135号肋材附近)装甲中央横剖面线图(第135号肋材附近)武藏号是是整个战列舰史上最厚重的一艘之一,该舰的装甲带还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其舷侧410毫米装甲呈20度内倾角,舷侧装甲倾角在最后一代战列舰中是最大的,武藏号中甲板边缘处的230毫米装甲也带有7度的倾角。大大提高了武藏号装甲的抗弹性。

按照设计要求,该舰的装甲应能够承受自身460毫米主炮在20000-30000米距离上的打击,中甲板还能抵御从3900米高度投下的800公斤重航空炸弹。为实现上述要求,大和舰一共安装了22895吨装甲和防御板,占全舰正常排水量的33%。

该舰的弹药舱、主机、锅炉舱等要害部位被集中布置在战舰中部用厚重装甲带保护的防御区划内(从前主炮前端一直延伸到后主炮后端的位置)。防御区划的舷侧装甲从战舰舯部水线处一直延伸至战舰底部,其上端水线处的主装甲带厚度达410毫米(采用VH装甲钢,即维氏硬化钢),主装甲带以下的舷侧列板的厚度为75-200毫米(由上至下递减)。防御区划顶部的装甲敷设在战舰的中甲板处,厚度为200-230毫米(采用加入钼的均质镍镉合金钢)。防御区划的前后两端则由270-350毫米厚的装甲横隔壁防护。

在主防御区划以外的舵机舱也敷设了厚甲,其主副舵机舱顶部装甲均为200毫米,舱壁装甲主舵机舱厚350-360毫米,副舵机舱厚250-300毫米。

作为操舵室和重要的通信管道,位于大和舰舰桥处的司令塔也是一个重点防护区域。其侧壁及顶部装甲厚达500毫米,而从司令塔向下延伸至主防御区划的通信线路则被300毫米厚的重装甲保护着。

武藏号的主炮炮塔是全舰防护最为坚固的地方,其炮塔正面装甲厚达650毫米(45度倾角),侧面250毫米,后部190毫米,而顶部装甲则为270毫米。

当时欧美在设计战列舰主炮炮塔装甲时,总是将侧面和后部的装甲设计的比顶部厚很多,而武藏号却恰恰相反,其原因除了当时日本人对远程炮战中大角度落弹的警惕外,恐怕也和大和舰建造过程中,海军航空制胜论者施加的压力不无关系。

武藏号主炮底座的前部,侧部装甲厚度均为560毫米,后部装甲则为380-440毫米。为了加强大和舰主炮弹药库的防护,日本人还在其主炮前的主甲板处敷设了35-50毫米厚的合金铜护板(可抵御敌方俯冲轰炸机投下的250公斤炸弹)。

为了减轻重量,以保证炮塔的转动速度,该舰副炮的防御设计得较为薄弱,其炮塔装甲为25毫米,仅能防御弹片和近失弹杀伤。副炮的炮塔底座采用75毫米厚的合金铜装甲来保护通向弹药库的通道。

2座被安装在位于舰体中心线的防御能力薄弱的副炮塔与主炮塔相邻,弹药库距离过近,一旦中弹损害容易波及主炮弹药库,是个显而易见的缺陷,为此后来还专门强化了防护措施。

150CM探照灯球面聚焦镜150CM探照灯球面聚焦镜武藏号烟囱的下部设有50毫米的装甲,而在位于中甲板的烟囱开口处则装了一块非常独特的“蜂窝”装甲板,其厚度达380毫米,板面上布满直径180毫米的小孔。这样既可以保证排烟顺畅,又使这一区域的得了有效的保护。

在水下防护能力方面,武藏号被要求能够承受400公斤TNT的爆炸当量(美国最后一代战列舰要求能抗击300公斤TNT的打击,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要求抗击250公斤TNT),而在命中2-3发鱼雷的情况下不能影响战斗力,为了防水雷,武藏号的舰底采用3层底。同时为了提高抗沉性,全舰被划分出了1147个水密隔舱。

雷达侦查

21型电波探信仪21型电波探信仪武藏号在建成时没有装备雷达,后来先后装备了3种雷达。

21号电波探信仪(对空雷达)

1943年9月被安装在武藏号舰桥顶端的15米主炮测距上,其雷达波长1.5米,功率25-30千瓦,可探测120公里处的机群,70公里处的的单机。角度误差大。

22号对海电波探信仪(对海雷达)

雷达长10厘米,属超短波对海雷达,磁控电子管,功率2千瓦,探测战列舰35公里(距离误差±700米),对巡洋舰20公里,对驱逐舰17公里,角度误差±5度。该雷达于1944年1-4月安装于武藏号的舰桥两侧。

E27型逆探(雷达信号探测器) 3D复原图E27型逆探(雷达信号探测器) 3D复原图13号电波探信仪(对空雷达)

1944年1-4月安装于武藏号的后桅,功率10千瓦,可在100公里发现机群,50公里发现单机,距离误差±2-3公里,角度误差±10度。这型雷达比22号在性能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尺寸也要的小的多。

E27型逆探

可接受300公里以外目标发出的雷达波。

水上飞机

水上飞机水上飞机(5)武藏号一共搭载有零式双座水上观测机零式三座水上侦察机共计7架

三菱F1A2零式双翼水上观测机,最大速度:370km/3440m;自重1928kg;最大航程:740km;武备:7.7mm机枪×3,60kg炸弹×2;翼展11m,全长9.5m。

爱知E13A1零式三座水上侦察机,最大速度:376km/2180m;自重2642kg;最大航程:2090km(有资料为1644km);武备:7.7mm机枪×1(后部旋转式),60kg炸弹×4;翼展14.5m,全长11.49m。

这两种飞机的主要任务是为战列舰提供侦察,以及在炮战中观察炮弹的落点。

水面舰艇

武藏号搭载的艇武藏号搭载的艇(7)1942年时搭载有17米舰载鱼雷艇型内火艇1艘,15米掌管交通艇1艘,将校用11米摩托艇1艘,军官及水兵用12米汽艇4艘,8米汽艇、9米划艇、6米划艇各1艘,合计10艘。为了避免主炮爆风损坏舰载艇,在机库外设有短艇格纳架(金属架,上包棕毛和皮革),两艘6米和9米划艇分别叠放于两艘12米内火艇之上。格纳库出口处设有巨大的防护门,平时关闭。随着舰上防空火力陆续增强,大和级舰员由2500人增至3000人,居住设施紧张,因此将大半部艇库改为居住区。到战争后期,大和级通常只搭载11米摩托艇和12米汽艇各两艘。

搭载的17米舰载鱼雷艇型内火艇是根据1913年从英国购入的金刚号战列巡洋舰搭载艇仿造的,排水量21吨,150马力柴油机,速度10.54节,最多可搭载成员100人,舷侧甲板还可搭载鱼雷或深水炸弹,首部甲板可安装一挺0.303英寸机枪。日本海军对其相当满意,此后40多年里一直没有改动过艇型。一些小型地方造船社在承接17米内火艇建造任务后,对其古旧艇型提出疑问,并提出改进意见(如加装减摇的舭龙骨,以改善港外航行条件),但海军对此的态度莫名保守,拒绝作出任何改动,被时人讥讽为“海军七大不思议之一”。

15米内火艇(长官交通艇),宽3米,排水量12吨,航速13.5节,可搭载45人。

其他设备

起重机和弹射器起重机和弹射器(3)武藏号舰尾起重机由石川岛造船所起重机部制作。使用半径8~20米,回旋角300°。使用220v交流电驱动,安装40马力起重马达和25马力回旋马达各一台。

舰员配置

武藏乘员有2000多人,同当时日本海军其他军舰一样,分为炮术、航海、通信、内务、机关、飞行、医务、主计(财务)等八个科,各科主官分别为通信长、航海长、内务长、飞行长、机关长、军医长、主计长。每科下辖一个或几个分队,设有大尉分队长一名、少尉分队士数名;分队之下为班,一班通常为15人,班长为上等兵曹。舰上的最高指挥官是大佐衔舰长,战斗时,舰长在昼战舰桥或夜战舰桥上指挥战斗,大佐衔副舰长则在防护严密的司令塔内襄助之,主要负责损管防御指挥。炮术科首脑为炮术长。一至三号主炮塔分别配有第1至第3分队,各炮塔设有炮塔长,以及火炮操作员、弹药库操作员等。炮术长之下为负责副炮的副炮术长和负责高炮的高炮长。

武藏号舰员编组为20个战斗队,第1-9为主副炮及高炮分队,第10为目标观测分队(后来的雷达分队也包括在内),第11是通信分队,第12为航海分队,第13为损管应急分队,第14为飞行分队,第15-18分队为轮机分队,第19为医务分队,第20为主计分队。编制舰员总数2,300名(建成时),其中准士官以上150名,下士官及水兵2,150名。武藏号最终时共设有22个分队。

具体分配是:1-3号主炮塔分配有第1-3分队,前后副炮塔设有第4和第10分队,高炮设有第5,6分队(左右舷127mm炮)和第7,8分队(左右舷25mm炮),第9分队负责主炮射击管制和火控数据计算,第11分队负责测距,探照灯照射,航迹测定等,第12分队为通信科,第13分队为航海科(操舵,航海,信号,雷达,水音侦听);第14分队为运用分队,第15分队为工作分队,均属于内务科;第16分队负责电机,第17分队负责辅机(含损管、消防),第18分队属于飞行科,第19分队(机械),第20分队(锅炉),第21分队为医务科,第22分队为主计科。

凡是新兵上舰,都要接受四到五日的培训,学习舰上规章,并熟悉大和级的舰内各部门位置。培训的最后一日早上8点,所有新兵员都要在最上甲板集合,每人发一张纸,由各自舰上所在分队出题,为了防止互相串通作弊,题目都是因人而异。新人领到试卷后,要独自找到上面列出的一系列舰内部门的位置,让舱室人员盖上印签,印签盖全后再回到出发点。当时大和级水兵称之为“舰内旅行”。有些方位感比较差的路痴,到晚上9点还收集不全所有的印签。尽管有这样的测试,还是经常有水兵在舰内迷路,因此对兵员的最低要求是能够从最上甲板找到所在分队的居住区一一唯一的例外是从住所到食堂的路,再笨的人也不用专门培训就能记住。

在军舰停泊于港口或柱岛泊地时,往往采取“半舷上岸”的方式让左右舷兵员轮流上岸放假休息。凡是上岸的水兵,都会领到一枚称为“上陆札”的木牌,上书“军舰大和”或“军舰武藏”,背面写有所在的船舷、部门、分队、军衔、姓名。海军勤务服役三年以上的水兵,其上陆札还标有“善一”(善行章第一线)字样。上陆札在离舰时按上岸名单依次发放,归舰时交还。

武藏旅馆

1945年之前,号称“日本的东印度公司”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在沈阳、大连、长春等城市开办有若干家“大和ホテル”,即“大和饭店”,在当时是伪满最高级、最豪华的饭店,大和号战列舰也有一个同名的“大和饭店”绰号;同级的姊妹舰武藏则被称为“武藏御殿”(武藏旅馆)。这两个绰号有多重含义,不过单就舰上伙食而言,大和级可以说得上是实至名归,因为两舰的烹饪员都是从当时日本最高档的东京帝国饭店、以及战前日本邮船会社的几艘豪华邮船上征用来的。不过,虽然日本海军中公认“大和饭店”的菜色最好,但是出名的“大胃王”山口多闻却抱怨舰上餐厅的菜量太少。当时日本海军驱逐舰以上军舰分别设有军官烹饪室和兵员烹饪室,大和级则划分得更加详细,分为长官及舰长专用烹饪室、第一士官烹饪室、第二士官及准士官(准尉)烹饪室等。

舰上各烹饪室都设有专门的食品冷库、烹饪台、料理台、配餐台,还有当时非常罕见的电气食品保温器。士兵烹饪室设有6个巨大的六斗(110升)蒸饭锅、两个同等大小的菜锅、一个36升粥锅、两台15千瓦“万能烹炊器”(电饭锅)、两个“合成调理机”(可以切萝卜、削土豆、搅拌肉泥),还有洗米机、餐具消毒器等设备。烹饪所里设有烤箱,可以自己烤制面包、洋果子(西式点心)和布丁。此外,舰上还可以自制茶汤、羊羹,以及利用消防用二氧化碳兑制柠檬汽水等清凉饮料。各厨房均配有一台1马力冷冻机,用来制造冰淇淋。大和号上的冰淇淋用料非常讲究,所用的黄油、炼乳都是自神户六甲山农场的优质牛乳提炼的;平时用清水、砂糖和香精制作一些“冷果”,也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海军中装有冰淇淋制作机的舰船还有间宫号和伊良湖号两艘给粮舰,以及被潜艇部队官兵赞誉为“剑崎大旅馆”的两艘剑崎级潜艇母舰;不过在战斗军舰中,只有大和级战列舰有如此奢侈的设备。

无论陆军还是海军,旧日本军队的伙食比当时日本国内一般家庭的伙食水准高出许多。师法英国的日本海军尤其以讲究吃喝而著称,几乎每天都能吃上鱼和肉。一位服役期满回乡的士兵的老父亲曾发牢骚说:“我家的儿子退伍回家后,死乞白赖地要吃肉,真没办法。”当时在日本农村,只有新年、中元节(七月十五)及婚丧吊庆之日才能吃上鱼,肉更是奢侈品。一年奔忙到头,连几斤猪肉都吃不上,这在今天高度富裕的日本是无法想象的。

士兵伙食尚且如此丰富,军官的伙食就更是可想而知了。以曾经长期担任联合舰队旗舰的长门号战列舰为例,判任官级别以上的军官长早餐内容为鱼干、海苔、味噌汤、渍物(腌酱菜)、白米饭(日本人只在生病时吃粥);如果有人想吃西式的早餐,也可以于前一天晚上告诉勤务兵谁备咖啡、麦片粥、面包之类的英式早餐。有留洋经验的军官并不排斥这类西式早餐,但大多数还是更喜欢日式早餐。

军官午餐内容为按照汤、鱼、肉、甜点次序上菜的西式全餐。不论寒暑,用餐时都要穿上外套,并且按照英式餐桌礼仪用餐。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在自己的私室中用餐,有勤务兵随伺在旁;有时也会在司令官厅用餐,同时招待舰队要员等一同进餐。军官分高低阶,分别在军官室和基层军官室中用餐。如果遇到演习或战斗任务,则由勤务兵乘电梯向舰桥内各处的司令部军官送饭。

军官晚餐为日式,包括生鱼刺身、盐烤加吉鱼、蒸蛋、腌渍蔬菜、味噌汤等日式料理。在军舰停泊于不同地方时,会有当地风味菜,如龙虾、鲷鱼等。晚餐后,吃不饱的军官会向勤务兵要剩饭,事实上是伙房特地多煮一锅饭来应付这些军官,另外再加上几个荷包蛋,浇上酱油、乌醋等,当作第二顿晚餐。此外,军官必须自付伙食费,年轻的军官们往往花钱如流水,有家眷的特务军官相较之下比较懂得节约。

一般士兵不像军官一样必须每天吃全套西餐,但是菜色中也是和洋并有,包括炸猪排、奶油炖鸡、咖哩牛肉等洋菜,味噌汤、鱼、腌酱菜等日式菜。舰上士兵七点半用早餐,以米饭、酱菜、味噌汤为主,但是在轮到吹起床号前就必须起床值日的时候,为了先填饱肚子,值班士兵会跑到厨房先要些吃的。通常厨房给他们的是用大麦饭和切成碎块的油豆腐拌上酱油跟酱菜做成的“杂菜饭”。

当时日本海军士兵的食品定量是每人每日米6合(一合大约是0.18公斤)、肉180克、鱼50克、蔬菜300克、盐三撮,摄入热量2500到3000卡路里。为了预防脚气病,士兵主食是混了一半米、一半大麦(有时是米70%、大麦30%)的大麦饭。士兵一般按照15人一组,由班长带领前往士兵餐厅进餐。各班住舱附近有单独的烹水所,可以自己煮食一些东西。战斗时,厨房用米饭和干梅子握成饭团,用“四斗博”木桶送到舰上各战斗岗位。

一般来说,海军军舰上的菜色随军舰的大小各异,越大的军舰,其储藏食品的空间越大,菜色料理也就越好。作为日本帝国海军第一巨舰,大和级的伙食自然不差,甚至于到了物资缺乏的1945年,仍然可以称得上豪华。

冷库的总容积223.4立方米,相当于560台家用冰箱。舰上一般储存有三个月用的食品,其中鱼肉、猪牛肉、火腿、鸡蛋、乳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易坏品储存于冷库中,肉库温度为零下2度,菜库为零上5度;米麦、面粉、干鱼、味噌、酱油、酱菜、砂糖等不易腐坏的物资则分别存放于上甲板和中甲板的四十多个食品库里。

到晚上五时,全舰晚餐供应结束,一号主炮塔附近的上甲板处设有小卖部,军官和士兵都可以从这里购买食品当作夜宵。小卖部由酒保长经营,备有舰上烤制的面包、煎饼、点心,以及奶糖、羊羹、饼干、清酒、啤酒、汽水、香烟、信纸、手纸、火柴等商品。

舰上的酒保仓库还存有50多吨酒保品,如酒类、烟草、糖果等,其中清酒多半是补给基地吴港附近的广岛出产的“加贺鹤”和兵库县出产的著名滩酒“月桂冠”,洋酒则五花八门,威士忌多为进口的“强尼沃克”,有“黑方”和“红方”两种。香烟有“旭日”、“金蝙蝠”和“誉”,都是在日本家喻户晓的牌子。不过,毕竟是军舰,要有一定的军纪,不可能随便什么时候都让士兵任意乱跑去买东西吃。因此凡是士兵有采购需要,都是由班长提前收集定购单,然后在第二天早上交到小卖部,酒保按照定单将商品装到写有班名的木盒子中,晚上5点半到6点小卖部开张后再去提取。

在日本海军征召的兵员中,凡是有日式酒家和餐馆服务经验的人,都优先分配到大和级。舰上装备有大型洗衣机,并雇有专门的洗衣铺工作人员,这些人属于军队雇佣的民间人员。舰上理发师也是同样的平民身份,理发收费标准,军官以上是20钱,剃光头15钱,修面10钱;士兵收费分别是13钱、8钱和5钱。

舰内各生活工作区域都通有冷气和暖气空调,制冷用的是弹药库冷却机的强大剩余功率,取暖则来自蒸汽加热器。舰内温度为恒温,病员室最低温度控制在24度左右,最高28度;军官住舱、事务室、食堂的空调冷暖温度区间为20一26度,舰内通路18一30度,作业室15一30度,操舵室10度一32度。

最初在确定武藏内制冷区域时,准备为全舰所有住舱都通上冷气。不过军令部认为,给士兵住舱也提供冷气太奢侈了,因此除了烟道附近的兵员室和军官居住区外,其他区域的士兵住舱都只是用通风机来保持通风。此外为了节约燃料、减少故障,制冷机很少满负荷运行,所以除了保证弹药库温度外,其他舱室的室温都比额定温度高。1943年大和停泊于特鲁克时规定的室温是:士兵住舱温度不高于38度、机舱不高于40度,官舱、事务室和发令所等区域则保持在27度左右。

舰上可以携带淡水509吨,但是除去锅炉和蒸汽轮机用水、以及饮用水外,可以供洗濯用的淡水非常有限,甚至连士兵厨房洗米都是使用海水。洗澡也是使用热海水,上至联合舰队司令、下至普通兵员都是如此,洗完后再用淡水冲刷。全舰只有司令长官、参谋长和舰长三人享有专用浴室,副舰长及以下各部门长、分队长及其他军官、士官都按级别设有专门的公共浴室。舰上设有两个兵员浴室,水兵每三天洗一次澡,每次入浴人数是五六十人。入浴前每人领取三枚木牌,先用第一枚交换一小盆热水(淡水)擦洗全身,交出第二枚后放热海水冲洗,第三枚用淡水冲去身上盐分。此外,也有官兵接取制冷机管道外凝结的滴水来擦洗身体。

每三日一次的洗澡日是士兵们期盼的日子。此外,在舰队停泊于多暴雨的热带时,如果气象预报有雨,则通知全员于最上甲板上集中,利用雨水洗澡。同时在前部炮塔群上架设收集雨水用的帆布槽,积攒下来的雨水存放在空的油槽、注水槽和铁桶中,用做消防和洗濯用水。

舰艇司令长官套房一反过去战列舰设在舰尾的传统,改设在上甲板右舷中央部附近。自舰首向舰尾依次为长官室(办公室)、长官公室(会议室兼长官餐室)、长官私室(卧室)、浴室及厕所。在这套房间前方为舰队参谋长的套房,也包括办公室、卧室和浴室。联合舰队参谋长以及舰队幕僚的住舱则设在左舷对应位置、以及舰桥下部前后的中甲板上。按照近江兵治郎的回忆,长官套房的入口在长官公室前部,内有长方形会议桌兼餐桌一张,每侧各有椅子七把,两端分别为长官及参谋长座位。长官座位右后方有门通往长官室,内有写字台及写字椅一套,六人小沙发及茶几一套,三人长沙发一个,书柜一个。长官室有门通往隔壁的廊室,其内有长官餐具室,内存24人用银餐具2套、高级“美浓烧”瓷餐具3套、和式及洋式茶具各1套,酒具及咖啡具各2套。这里还存有配给长官的洋酒、茶叶、饼干、巧克力、香烟和罐头等食品。长官公室反方向为长官私室,内有单人床、写字台、长沙发、书橱、衣柜、保险柜,各处都安有电话、空调,铺着银灰色的羊毛地毯,舱壁为咖啡色的麻栗木护板,非常豪华。长官私室另有一门,进门为一小走廊,左手为设有淋浴和浴缸的浴室,右手为厕所,前方则通往副官室和长官寝具室。

舰上的居住面积宽广,连普通士兵都配有专用的卧铺(士兵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余士兵仍住吊床)。以满员2500人计算,其人均居住面积达3.2平方米,与之相比,长门级只有2.6平方米,驱逐舰更是只有1平方米左右。大和级的兵员居住区大多设置在舰体前方,住舱为白色,设有三层卧铺,长1.8米、宽0.75米;军官则是双层卧铺,两人或四人一室。

舰队幕僚军官住在中部左舷,一人一间,房间内设有单人床、写字台、衣柜和折叠式洗面台。舰上生活设施完备,居住舒适;而且自日美开战以后几乎都停泊在特鲁克,足不出户、不上战场,生活悠闲惬意,难怪会被其他军舰官兵揶揄为“旅馆”。

基本数据

舰体数据

舰体数据
排水量 标准排水量 64000吨
试航排水量 69100吨
满载排水量 72809吨
舰体尺寸 舰长 263米
水线长 256米
垂线长 244米
水线宽 36.9米
舰宽 38.9米
型深 18.915米
平均吃水(满载) 10.86米
平均吃水(试航) 10.4米
动力系统 动力 12台锅炉,4台蒸汽轮机
传动 4轴
功率 主机输出功率153000马力(倒车45000马力)
航速 27节
续航 7200海里/16节
储油量 储油量6400吨
装甲 总重22895吨
主装甲带 中甲板以下 410mm(硬化层135mm)
外倾角 20°
甲板 上甲板 35~55mm
中甲板 200mm
炮塔 650mm
侧面 250mm
270mm
炮座 560mm
250mm
弹药舱壁 270mm
50~80mm
倾角 25°
机舱、锅炉舱 200mm
到舰底 75~90mm
倾角 14°

舰体数据参考资料

武器装备

舰体数据
排水量 标准排水量 64000吨
试航排水量 69100吨
满载排水量 72809吨
舰体尺寸 舰长 263米
水线长 256米
垂线长 244米
水线宽 36.9米
舰宽 38.9米
型深 18.915米
平均吃水(满载) 10.86米
平均吃水(试航) 10.4米
动力系统 动力 12台锅炉,4台蒸汽轮机
传动 4轴
功率 主机输出功率153000马力(倒车45000马力)
航速 27节
续航 7200海里/16节
储油量 储油量6400吨
装甲 总重22895吨
主装甲带 中甲板以下 410mm(硬化层135mm)
外倾角 20°
甲板 上甲板 35~55mm
中甲板 200mm
炮塔 650mm
侧面 250mm
270mm
炮座 560mm
250mm
弹药舱壁 270mm
50~80mm
倾角 25°
机舱、锅炉舱 200mm
到舰底 75~90mm
倾角 14°

历代舰长

武器装备
装备 数量 配置
460mm/45倍口径主炮 9门 3联装3座
155mm炮 6门 3联装2座(改装中拆除了两座)
127mm炮 24门 双联装12座(改装中增加了6座)
25mm炮 156门 3联装45座、单装21座
13.2mm机枪 4挺 双联装2座
舰载机 7架

武器装备参考资料[1]

服役事件

武器装备
装备 数量 配置
460mm/45倍口径主炮 9门 3联装3座
155mm炮 6门 3联装2座(改装中拆除了两座)
127mm炮 24门 双联装12座(改装中增加了6座)
25mm炮 156门 3联装45座、单装21座
13.2mm机枪 4挺 双联装2座
舰载机 7架

入役

舰长 军衔 任职时间
有马馨 大佐 1942年8月5日~1943年6月21日
古村启藏 大佐 1943年6月21日~1943年11月6日
朝仓丰次 大佐 1943年11月6日~1944年8月15日
猪口敏平 少将 1944年8月15日~1944年10月24日

历任舰长参考资料

参战

舰长 军衔 任职时间
有马馨 大佐 1942年8月5日~1943年6月21日
古村启藏 大佐 1943年6月21日~1943年11月6日
朝仓丰次 大佐 1943年11月6日~1944年8月15日
猪口敏平 少将 1944年8月15日~1944年10月24日

沉没

发现

参加“捷1号”作战 从文莱出航时的武藏号参加“捷1号”作战 从文莱出航时的武藏号(3)1942年6-7月,全部设备皆已安装完毕、舰员也已就位的“武藏”号在濑户内海进行了最后的试航和主炮试射。

1942年8月5日正式交付给海军。

1943年2月11日,武藏号曾接替入坞修理的姊妹舰大和成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

1943年5月17日,武藏号运载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遗体返回日本。随后又成为山本的继任者古贺峰一的旗舰。

1944年3月29日,武藏号由帕劳出港时遭到美国潜艇的伏击,一枚鱼雷击中水线以下舰艏,造成大量进水。

1944年4月3日,武藏号返回吴港修复损伤。在修理时拆除两舷的副炮炮塔,增强了防空火力。武藏号没有像大和号那样追加安装6座双联装大口径高射炮,仅加装了小口径高射炮。

词条图册

1944年6月,大和、武藏所在的第2舰队编入第1机动舰队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

1944年10月,武藏号参加“捷1号”作战计划,由栗田健男海军中将率领包括武藏在内的第2舰队从婆罗洲北部的斯里巴加湾出发参加莱特湾海战,企图攻击位于莱特湾的盟军登陆舰队。

1944年10月24日,武藏号被美军航母舰载机发现,随后与美军发生交火。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