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0月20日横须贺2号船坞的山城号船体山城号战列舰,是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度计划中的一艘战列舰,而且是大正时代开工的五艘战列舰山城,伊势,日向,长门,陆奥中的第一艘。在1910年的日本造舰计划中,扶桑级战舰原本要建造8艘,由于预算被删减,只完成了扶桑号及山城号。
因为是战列舰,所以依古国名来命名。自从奈良、平安时代以来就称今日的京都府南部为山城,是大和、山城、河内、和泉、摄津所谓五近畿之一。
建造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
开工时间: 大正二年(1913年)11月20日
1916年12月19日馆山附近航行的山城下水时间: 大正四年(1915年)11月03日
竣工时间: 大正六年(1917年)03月31日
因为会计年度的关系,赶在这天进行交舰典礼挂上舰旗,但还有剩余的工程进行,真正完成是在两个月后。
山城号是日本自行设计的第二艘战列舰,虽然改良了扶桑号的缺点,但是整体而言仍旧不理想,是故完成后原本还有两艘同级的姊妹舰被重新设计为伊势级战舰。日本海军造舰史上有许多因设计不良而浪费资源与付出人命的例子,山城号只是其中一例而已(龙骧号航母可说是另一例)。
1917年横须贺测试防鱼雷网的山城扶桑级的主炮采用与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相同的356mm主炮,但由四座双联装增加为六座双联装,火力密度增加50%,防护也比金刚级增强了不少。作为代价,航速降低到22.5节。同旧式战列舰区别,其炮塔采用中央轴线布置。一号二号炮塔在舰桥前方;三号炮塔在一号烟囱前;四号炮塔在一号和二号烟囱之间;五号六号炮塔在后主桅后方。这样布置的缺点是没有改造的余地。后来在三号炮塔上布置水上飞机弹射器时发现可利用的空间十分狭窄。山城号的弹射器布置在四号炮塔上。1935年大改造之后,取消了一号烟囱。在一战之后,日本海军总结英德日德兰海战的教训,发现在远距离舰队炮战中,甲板的装甲防护十分重要。但是扶桑级的水平装甲比较薄,这是一个致命弱点。1935年伦敦海军裁军会议失败,以及1936年华盛顿条约期满作废之后,日本海军开始对旧战列舰进行改造[3]。
1932年4月20日横须贺港改建中的山城大改装的要目是,速度的增加,一艘只有22.5节速度的战舰是没办法赶上时代的,为了增加速度,舰体延长了约十公尺,并且换装了新的机关部和燃烧罐,并增加了主炮,副炮的最大仰角,防御装甲的增加,加装了水上机的弹射器.本舰的水上飞机弹射器,并不像姊妹舰扶桑号一样架设在第三炮塔之上,因为延长了舰体,所以可以布置在舰尾.此外,本舰的第三炮塔并不像扶桑号一样改成炮口朝前.本舰由于改造工事的进行和姊妹舰扶桑号没有同期,所以舰桥的构造有所不同,大致来讲,两舰的舰桥都十分高耸,这是日本战舰的一大特色,但是山城号的“头”看起来比较大罢了.在这个改造工事完成后,山城号变成一艘排水量为三万四千五百吨的大战舰,速度也由22.5节增加到了24.5节,当改造工程完毕后,山城号编入联合舰队,成为联合舰队的旗舰,挂上了高桥三吉司令长官的将旗。
1935年1月27日横须贺港改装后的山城山城号的改装花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原因是时为著名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时期,使得国内不景气,财政也不得不紧缩,军备的建造自然大受影响,何况是战舰的改装工事。而且加上战乱的影响,满洲事变(918),上海事变,都需要花费庞大的军费,所以,山城号的改装工事竟然花了近五年。
山城号战列舰服役之后,加入日本海军战列舰第一战队。1927年,山城号进行了第一次的现代化改装工程,完工之后,曾支援了多次的中国侵略作战:如澎湖、秦皇岛、舟山群岛、青岛、旅顺、大连及高雄港均曾出现她的踪迹。1935年第二次改造工程完工,山城号与扶桑号开始有明显的差异(如第三号主炮山城朝后,扶桑则相反)。1938年一度被编入后备舰队,负责官兵训练方面的任务[4]。
山城号战列舰参考数据:
基本数据 | |
---|---|
舰长(米) | 扶桑:205.13,山城:215.80 |
舰宽(米) | 扶桑:28.65,山城:28.96 |
吃水(米) | 扶桑:8.69,山城:9.08 |
排水量(吨) | 扶桑:标准29326、满载30600山城:标准32720、满载33800 |
动力 | 24x 宫原式煤油混烧锅炉、2x布朗·柯蒂斯式蒸汽涡轮机总功率40000马力,四轴推进 |
航速(节) | 22.5 |
续航力 | 8000海里/14节 |
编制舰员 | 1193人 |
武装 | 6x 双联装 四一式35.6厘米/45倍径主炮12x 单装 四一式15.2厘米/50倍径副炮4x 单装 7.6厘米/40倍径高射炮6x 单装 53.3厘米鱼雷发射管 |
舰载机 | 无 |
装甲 | 侧舷装甲305mm、甲板64mm、主炮塔280mm、司令塔305mm装甲总重量8588吨 |
基本数据(改装后) | |
---|---|
舰长(米) | 224.94 |
舰宽(米) | 34.60 |
吃水(米) | 9.49 |
排水量(吨) | 标准39130,满载43580 |
动力 | 4x ロ号舰本式重油锅炉、2x ハ号舰本式重油锅炉、4x 舰本式蒸汽涡轮机总功率70000马力,四轴推进 |
航速(节) | 24.5 |
续航力 | 11800海里/16节 |
编制舰员 | 1396人 |
武装 | 6x 双联装 四一式35.6厘米/45倍径主炮14x 单装 四一式15.2厘米/50倍径副炮4x 双联装 八九式12.7厘米/40倍径高射炮8x 三连装 25毫米机炮16x 双联装 25毫米机炮(山城号17挺)39x 单装 25毫米机炮(山城号34挺)10x 单装 13毫米机炮(山城号另装备3x 双联装 13毫米机炮) |
舰载机 | 3x 水上侦察机 |
装甲 | 侧舷装甲305mm、甲板100mm、主炮塔280mm、炮座203mm、司令塔305mm、防雷隔舱64mm装甲总重量12199吨[5] |
基本数据 | |
---|---|
舰长(米) | 扶桑:205.13,山城:215.80 |
舰宽(米) | 扶桑:28.65,山城:28.96 |
吃水(米) | 扶桑:8.69,山城:9.08 |
排水量(吨) | 扶桑:标准29326、满载30600山城:标准32720、满载33800 |
动力 | 24x 宫原式煤油混烧锅炉、2x布朗·柯蒂斯式蒸汽涡轮机总功率40000马力,四轴推进 |
航速(节) | 22.5 |
续航力 | 8000海里/14节 |
编制舰员 | 1193人 |
武装 | 6x 双联装 四一式35.6厘米/45倍径主炮12x 单装 四一式15.2厘米/50倍径副炮4x 单装 7.6厘米/40倍径高射炮6x 单装 53.3厘米鱼雷发射管 |
舰载机 | 无 |
装甲 | 侧舷装甲305mm、甲板64mm、主炮塔280mm、司令塔305mm装甲总重量8588吨 |
基本数据(改装后) | |
---|---|
舰长(米) | 224.94 |
舰宽(米) | 34.60 |
吃水(米) | 9.49 |
排水量(吨) | 标准39130,满载43580 |
动力 | 4x ロ号舰本式重油锅炉、2x ハ号舰本式重油锅炉、4x 舰本式蒸汽涡轮机总功率70000马力,四轴推进 |
航速(节) | 24.5 |
续航力 | 11800海里/16节 |
编制舰员 | 1396人 |
武装 | 6x 双联装 四一式35.6厘米/45倍径主炮14x 单装 四一式15.2厘米/50倍径副炮4x 双联装 八九式12.7厘米/40倍径高射炮8x 三连装 25毫米机炮16x 双联装 25毫米机炮(山城号17挺)39x 单装 25毫米机炮(山城号34挺)10x 单装 13毫米机炮(山城号另装备3x 双联装 13毫米机炮) |
舰载机 | 3x 水上侦察机 |
装甲 | 侧舷装甲305mm、甲板100mm、主炮塔280mm、炮座203mm、司令塔305mm、防雷隔舱64mm装甲总重量12199吨[5] |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山城号和扶桑号由于航速过慢,无法到第一线参与作战,只曾于1942年6月随第一舰队出征中途岛战役,在中途岛大惨败后,停泊在及后在濑户内海千叶县木津更冲当作战机的袭击练习的目标舰,和炮术练习生的训练舰.曾经风光一时的超弩级战舰在飞行机至上的时代也只能担任目标舰的任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