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号战列舰在1910年的日本造舰计划中,扶桑级战舰原本要建造8艘,由于预算被删减,只完成了扶桑号及山城号。
山城号是日本自行设计的第二艘战舰,虽然改良了扶桑号的缺点,但是整体而言仍旧不理想,是故完成后原本还有两艘同级的姊妹舰被重新设计为伊势级战舰。日本海军造舰史上有许多因设计不良而浪费资源与付出人命的例子,山城号只是其中一例而已(龙骧号航母可说是另一例)。[2]
扶桑号战列舰三视线图扶桑级的主炮采用与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相同的356mm主炮,但由四座双联装增加为六座双联装,火力增加50%,防护也比金刚级增强了不少。作为代价,航速降低到22节。同旧式战列舰区别,其炮塔采用中央轴线布置。一号二号炮塔在舰桥前方;三号炮塔在一号烟囱前;四号炮塔在一号和二号烟囱之间;五号六号炮塔在后主桅后方。这样布置的缺点是没有改造的余地。后来在三号炮塔上布置水上飞机弹射器时发现可利用的空间十分狭窄。山城号的弹射器布置在四号炮塔上。1935年大改造之后,取消了一号烟囱。在一战之后,日本海军总结英德日德兰海战的教训,发现在远距离舰队炮战中,甲板的装甲防护十分重要。但是扶桑级的甲板比较薄,这是一个致命弱点。1935年伦敦海军裁军会议失败,以及1936年华盛顿条约期满作废之后,日本海军开始对旧战列舰进行改造。
两艘战列舰服役之后,均加入日本海军战列舰第一战队。1927年,山城号进行了第一次的现代化改装工程,完工之后,曾支援了多次的中国侵略作战:如澎湖、秦皇岛、舟山群岛、青岛、旅顺、大连及高雄港均曾出现她的踪迹。1935年第二次改造工程完工,山城号与扶桑号开始有明显的差异(如第三号主炮山城朝后,扶桑则相反)。1938年一度被编入后备舰队,负责官兵训练方面的任务。[2]
扶桑号战列舰参考数据:
技术数据 | |
乘员编制 | 1,447人 |
舰长 | 205米 |
型宽 | 28.65米 |
满载排水量 | 38,536吨 |
续航航程 | 8000海里/14节(改装前) |
续航航程 | 11800海里/16节(改装后) |
航速 | 24.7节 |
武器装备 | |
主炮 | 12门双联装356毫米/45倍口径主炮 |
副炮 | 16门152毫米副炮(改装后14门) |
高射炮 | 4门76毫米高射炮(改装后8门双联装127毫米高射炮,16门双联装25毫米高射炮) |
舰载机 | 载机3架[1][3] |
技术数据 | |
乘员编制 | 1,447人 |
舰长 | 205米 |
型宽 | 28.65米 |
满载排水量 | 38,536吨 |
续航航程 | 8000海里/14节(改装前) |
续航航程 | 11800海里/16节(改装后) |
航速 | 24.7节 |
武器装备 | |
主炮 | 12门双联装356毫米/45倍口径主炮 |
副炮 | 16门152毫米副炮(改装后14门) |
高射炮 | 4门76毫米高射炮(改装后8门双联装127毫米高射炮,16门双联装25毫米高射炮) |
舰载机 | 载机3架[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