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阳县

泉阳县

中文名 泉阳县。
位置 皖北平原。
目录导航

县历

泉阳县于1947年12月建立,属中共豫皖苏四地委领导。1949年3月,根据中央关于恢复原省区建制的精神,该县撤销,所辖各区分别划归其原县建制。泉阳县从开辟、建立到撤销,历经1年零3个月,为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

进军豫皖开辟泉阳

1947年下半年,解放战争进入敌我力量较量新阶段。党中央采取中原突围,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方针取得了一定胜利。9月,刘邓、陈粟大军会师豫皖苏,恢复扩大了中原解放区。国民党中原防卫体系日趋瓦解。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

国民党反动势力为挽救淮河以北残局,控制皖北重镇——阜阳,将其上升为第十四绥靖区,由李觉带整编七十四师(军级)加强守备,与我军对垒。

为牵制、分散敌人兵力,创造条件开辟新战场,配合野战部队歼敌作战,根据中原局和区党委决定,独立武装和分区武装分散活动,借大军南下的有利形势,打向蒋管区,消灭国民党地方武装,摧毁反动政权,建立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民主政权。

1947年秋,豫皖苏区党委为迅速解放阜阳,完成中央在此一带组织大战役的战略设想,拉开沈、阜、太、临一线为主要战场,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和区党委书记吴芝圃亲自部署,继开辟沈邱、项城、临泉、汝南、新蔡等县之后,继续向东发展,在阜、临、太三县结合部建立泉阳县,控制泉、颍河中间地带,从西边完成对阜阳的包围。接着,四分区三团建立阜南县,开辟颍上县、颍阜县;六分区建立阜北县,四面布网,使敌人的陷于困境。

据此,豫皖苏军区指示宁之祥任县长,以沈邱县为依据,带一个班的武装向阜阳方向开辟,建立泉阳县。

1947年12月中旬,宁之祥受命到界首刻制“泉阳县民主县政府”大印,拟印了民主县政府施政布告,由警卫员张永周兼管大印。10个人,一匹马进入颍河、泉河之间的偏僻地区,沿泉河西岸活动。当时,刘邓大军已过境四个多月,新建立的阜、临、太县革命政权因两河相隔,力量没及时伸入,阜阳城又驻有敌军主力,国民党县政权还在行使政令,乡村地主武装、小股之匪、散丁、游勇时常骚扰、破坏,为开辟工作增加了许多困难。宁之祥见大刀阔斧式从上到下建立政权的沈邱经验在这里受到局限,于是,采取白天赶集开大会,作演讲宣传党的政策,张贴布告,宣告成立民主县政府。夜间串连,开小会,谈心交朋友,建立活动点,为推动革命的深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群众迫切要求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纷纷向民主政府靠拢。宁乏祥见条件成熟,便向军区汇报。一面请示增派干部,充实加强领导;一面靠自力更生解决干部来源。

不久,上级调张友武、杨明枢、杨得仁等4位同志和宁之祥带来的一个班的战士分四摊子,成立了县政府和砖集、陶庙、胡集三个区政府。接着,四地委又从临泉划来杨桥区。1947年底,军区参谋长陈明义派三十团一个连归宁之祥指挥,沿泉河两岸向东,开辟了大新、闻集,宁老庄和龙王堂四个区政权。

建立民主政权完善工作机构

1.中共泉阳县委和工作机构

1947年底,区党委指示,由三十团党委兼泉阳县委。团政委冉宪生兼县委书记,宁之祥任副书记。1948年2月底,太行、晋鲁豫先后调来一批干部,三十团党委不再兼县委。接着,四地委决定正式成立中共泉阳县委,增加苗中路为县委委员、胡文为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杨尚宇为县委委员兼副县长。后又增加崔如泰、孔庆祥、于子龙(宣传部长)为县委委员。六月,胥光义调任泉阳县委书记。委员还有王挺。

县委下设秘书室(秘书先后是连千祥、王任先)、组织部、宣传部。高谦为组织部干事。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