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兴女中

惠兴女中

中文名 惠兴女中
创办者 惠兴女士
目录导航

惠兴女中落成

惠兴女士,随先辈来杭,她关心时事,感到女子欲摆脱压迫,必须提高知识,求得谋生的本领,她考虑如无固定校舍,不能持久,就向旗营富有的女眷募款,经分别认捐,集资千余元,她们都答应校舍落成后即付款。

女士之死

她向各家取款,谁知她们都拒付,还骂她醉心新潮流;而工匠等又日夜催款。女士智穷力竭,想以死谏唤起满人之自救,就起草绝命书两封,一封给将军,一封给学生。于1904年11月25日晨吞服大量鸦片后,坐轿子到将军处面交遗书。当时女士神色已变,急救无效,送归铁线巷临时校舍,午后气绝。女士之死,震动杭城。一致认为不具有大知识、大勇气、决不能为人民有此壮烈的牺牲。大家都很感叹钦佩。当由将军会同浙江省抚督出奏,奉旨建坊。女士遗骸安葬在孤山放鹤亭后。在北京并为惠兴女士殉学义演,得款2000余元,清朝廷拨款建校,指派黄中权为校长,学校改名为惠兴小学。三年后又开办师范,在空地上增建二层楼房一座,另拨浣纱路空地五亩多,以期扩充。

女中历史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校长黄中权被枪毙,学校校舍、空地及基金万元,都被没收。1912年,杭、绍知名人士蔡元培等人联合申请:以五族既告共和,对于具有可资标榜之女学,不应歧视,要求复校;并请发还校舍、基金等。经批准发还校舍,至于基地、基金已作他用,指定杭县每年拨补助费1000元,以作抵偿。即由申请人指聘黄中权的女儿赵素英为校长,办一国民小学,仍名惠兴;当时旗营开拓马路,即以该校所在地取名惠兴路,以资纪念。1916年,再办高小,成为完全小学。由于校长赵素英能力较弱,教务主任费隐想取而代之,就煽动学生驱赵拥费。5月发生风潮到9月底,不能开学。原联合申请复校的诸先生再次出面商得杭县同意,邀请褚寿康先生为校长,于1917年1月接办,将赵素英、费隐两人均改为高小级任。1920年秋,惠兴试办旧制中学,改名为惠兴女子中学。首届毕业生仅7人。1923年报省正式定名为惠兴女子初级中学,并附属完全小学。当时部章规定,私立中学必须组织校董会,惠兴办初中,邀请蔡元增、蔡谷青、阮性存、汤哲存、王竹斋、祝星五、黄英山诸先生为校董。由于惠兴女中开办在前,校董由校长邀请,所以校款不够,校董不负筹措责任,而杭县每年千元补助已在北伐后停止。

女中中断

1928年3月,官巷口一家灯笼店失火,波及惠兴女中初中部,仅留五个木架;铁线巷小学全部被毁。褚校长一边积极借房为中、小学复学,一边筹款购买材料修缮两座楼屋,建造七开间三层楼房一座作为中学校舍,同年开办春、秋季一、二、三年级各一班,租得岳王路民地建造小学教室,计平房15间;又于岳王路建造一个大操场。1930年秋,中学部和小学部仍迁回惠兴路及岳王路。1934年夏,惠兴路重新勘定,惠兴女中沿路本属旗营旧平房,就改建七开间洋式三层楼一座。政府不拨款,褚校长征得母兄同意,将全部分给他的遗产及母亲给的一切饰物,尽行变卖,用以复校及建屋之需。新屋建成不及一年,1937年日寇侵华,学校奉命撤退,而政府无分文补助,诸校长又将母亲珍爱的大珠一粒及金镯两双押了1500元,才率领应届毕业生、家属及路阻学生70多人主科教师5人,撤往浦江尺寸桥上课,12月杭州沦陷,桐庐告急,由5位教师分路将学生护送其亲友处。惠兴女中遂告中断。

并入杭女中

惠兴初中前后共毕业十九届。每届学生初少后多,最少22—23人,最多40多人。惠兴以教育为职业科,经教育厅批准毕业生可充任初小教师,学生毕业后大约30%在杭州及各县任教;50%是升学。1945年冬,褚校长由温州返杭时,校舍虽在,但皆为空屋,门窗也不完整,校具和图书仪器全无。1946年1月复校,1947年秋增办高中,校舍不够,于7月6日买到近邻胡姓地二亩一分,建造惠兴附小校舍,即现在的教仁街小学。1949年5月,杭州解放,惠兴女中由政府接管,高立山担任校长,学校从此新生。1952年秋,惠兴女中并入杭女中。

(根据惠兴女中原校长褚寿康的回忆录整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