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道女中

校训 爱诚贞毅
中文名 培道女中
创办时间 1888年
知名校友 李方华、陈孟陵、梁奉平、张瑞芬
目录导航

发展历史

1988年培道女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教会学校,设备堪称完善,然而却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

20年代以前

清末民初的教会学校清末民初的教会学校1888年 美国南方浸信会女传道会第一届联会,以中国妇女绝少入学机会 ,也无途径认识基督,遂派容懿美女士(MISS EMMAYOUNG)来广州,于五仙门创设培道学校,于当年三月三日开始上课,初设妇孺班,入学者仅五,六人。 1889年 增设妇女班及盲女班,入学者达七十余人。容懿美女士回美,由纪好弼女士(MTD R.H.GRAES)接任校长,并在培道学校服务达三十五年之久。当年聘冼秀灵女士为第一任华人教员。课程以《四书》,《五经》及《圣经》为主,课余教以麻布抽纱,刺绣及编织等工艺。

1901年 纪好弼夫人回美,泊女士任校长。

1906年 因学校人数增加,校舍不敷,于东山牧鹅塘及其附近买地一千四百六十余井,建校舍两座,可容学生二百余人。

1907年 东山新校舍落成并迁入上课。

1909年 学生人数激增,于是把妇女班及盲女班先后迁出,改作培贤学校及慕光瞽目学校。

1911年 纪好弼夫人回穗复任校长,殷爱新为副校长。

1912年 为适应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将牧鹅塘填作操场。开办蒙学班。殷爱新任校长。

1913年 开办蒙学师范班,首次举行学生毕业典礼。

1916年 将蒙学班上课的棚厂改建为耶德逊堂(美南方浸信会为纪念耶德逊牧师而命此名)。这是两层建筑物,作为高小、初小的课室。原有的蒙学,则因人数激增,迁至新建的美丽金堂(今培正小学内)。当时培道蒙学办理之完善被誉为全市之冠。

1918年 开办四年毕业的旧制中学、培道学报发刊。

1919年 将蒙学班归并培正中学附小,母校则专办女子教育,设中学、师范、小学及幼儿园。正式命名为“广州培道女子中学”,开办培道夜校。

20年代

1921年 第一位华人校长唐炳荣先生就职。同年第一届旧制中学毕业典礼举行,毕业生人数仅六人。当时广东省举行第八届运动会,校队荣获排球冠军,领得“果然夺得锦标归”的绣字奖旗。

1922年 因学生人数增加,遂将耶德逊堂加建第三层,另增建木屋一座于第一宿舍之东南角,作为饭堂。同时创建女童军。

1923年 高、初级小学,归培正接办,称为培正女校,幼儿园改名为培灵幼儿园,独立办理,母校则专办中学及初级师范。同年校董会改组,以前由六名美籍人组成,现改为华人与美籍人士各占三席。

1924年中学改为三.三制,即初、高中各三年。所设课程既有国文、英文、历史、地理、物力、化学、数学、图画、音乐、体育等。1925年 李翠秾、卢琪贞、张杏兰、张爱新、林月清等五位同学被选派参加远东运动会。

1926年 该校世界语学会成立,部分学生课余参加学习。初师第一届毕业。

1927年 组织校务执行部集体领导学校工作。同年,校排球队队员余康荣、李翠秾、杨丽明、卢琪贞、谭翠荣、雷美兰、吴雪清等七同学又被选派参加远东运会。

1928年 由学校当局、校友及在学学生发起筹建四十周年纪念堂一座,募捐集资达四万元,于是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举行奠基礼。

1929年 四十周年纪念堂中座落成,一、二层为课室及办公室,三楼为礼堂。是年九月开学,学生人数已达五百多人,将耶德逊堂改为学生宿舍,楼下则作为学生饭堂。这年新制高中毕业生17年。

30年代

1931年 宗教院成立。

1932年 3月15日,培道女中被教育局批准立案,从此纯由中国人办理。当年四十周年纪念堂两掖落成。

1933年 附设华侨班,接收华侨子女回国就读。当年阮柔、曾淑懿、李欢玉入选广东省队参加全国运动会垒球赛。从1933年开始,广东省始办全省中学生毕业会考,连续几届,毕业生参加者,无一人落第。

1934年 《培道学生》创刊发刊,全由学生自己组稿,编辑及付印。

培道校歌培道校歌1935年 9月奉教育部批准立案,温耀斌任校长。

1937年 芦沟桥事变发生,广州屡遭日机空袭,于九月二十五日迁往广东肇庆,借培正肇庆分校为课室,借光道盲人学校为宿舍,于二十七日上课。上课之日,仅有学生二十余人,以后陆续增至七十五人。

1938年 2月24日,由肇庆再迁往香港,在九龙广华街租赁楼房二十六个房间为校舍,并借青年会礼堂为集会之所,增设高、初中春季班,以收容停学半年之学生。是年三月三日纪念建校五十周年,发行纪念特刊。1936年开始兴建的广州东山校舍内的护养院此时落成。

40年代

1940年 将小学迁至九龙城士他令道,假浸信会礼堂之副堂计三层楼房为校舍。留港四年,学生增至五百余人。曾请民主人士沈雁冰、许地生,学者刘文典,外交家叶恭倬来校演讲,分析抗战形势。

1941年 9月,“坪石培正培道联合中学”开学,初一至高三共8个班300 余学生。简称坪石培联。二月八日早,中学部正举行第二段考之际,日机突袭港九,当即遣散学生离校。八日后,留港员生迁往太平道宿舍。

1942年 经校董会同意,决迁澳门继续办学。经友校培正同意,借卢家花园部分校舍为临时课室,并连胜马路18号E两层楼房为宿舍,于二月二十日开始上课,学生仅得八十余人。四月,桂林培道、培正联合中学开办,简称桂林培联,租四会街桂平会馆一所小楼房作教室、宿舍。当年学生达800 余人。至此,培道一校分在四处:迁澳门之澳校,至1987年发展 成1700余人的完全中学,并附设小学部、幼稚园;45 年抗战胜利后之港校,至1987年发展成2700余人,中小学、幼稚园一贯相连;坪石培联,始于1941年,止于1944年。桂林培联,始于1942年。止于1944年。

1944年 6月27日,因日寇攻袭冷水滩,桂林紧急疏散,桂林培联发给学生在学证明书后,员生各自离校避难。坪石培联同时匆匆考试后疏散,九月复课,至45年 1月17日再次停课。

1945年 8月12日,日寇无条件投降。培道女中筹备迁回广州东山原址复课,并委派校友李清心继续主持香港培道分校,校友李瑞仪主持澳门培道分校。11月29日晚九时,麦季良教务主任从澳门回广州,所乘昌明轮在伶仃洋遇险沉没,麦主任遇难。

1946年 2月18日,在东山校本部行开学礼,当时学生五百二十余人,住宿生三百二十余人,高中六班,初中七班,教职员三十九人,杨国荃任校长。

1947年 1月4日,梁奉平女士受聘为校长。梁奉平是培道校友,1940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曾代表中国留学生出席美全国教育会议,并多方奔走,为祖国作善后救济募捐讲演。当年,《培道校刊》复刊。

1948年 建校六十周年庆典,并发行纪念特刊。高二学生陆省驹参加全市中英文论文比赛获冠军。历届升大学率达90%以上。

1949年

面临全国解放,在校学生陈孟陵、庞维贞、潘静闲、伍荔莉、陈毓琼等与地下学联取得联系,参加中山大学内举办的全市大、中学生地下学联成员集训班,并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培道支部,做好迎接解放的准备工作。十月十四日,广州解放。一夜之间,迎接解放的标语贴满校园。十月二十日清晨,学校敞开大门欢迎解放军。陈慕洁校长宣布:全体员工谨守岗位,学生照常上课, 以实际行动迎接解放。

50年代

1950年 为支持抗美援朝运动,学生踊跃报名参军参干,第一批入伍的有陈天恩、朱紫霞、刘翠兰等十五人;第二批入伍的有李今今等三十人。

1953年 9月,培道女中改为公校,称“广州市第二女子中学”。陈慕洁仍任校长,并派钟素华来校任副校长,广州培道中学改为公校,称“广州市第七中学”,校长廖晃恩。孔庆余任女一中、女二中、七中联合党支部书记。

1955年 周总理参加万隆会议回国途中,复信女二中初二乙班学生,勉励她们好好读书,学好本领。

1956年 七月,女二中改称“广州市第三十中学”。校长陈慕洁,副校长钟素华,木之青任15中、16中、30中、39中联合党支部书记。

学校校训

跨入新的世纪,广州市第七中学按照“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把原培道女子学校校训“爱诚贞毅”改为七中校训“爱诚真毅”,一字之改,体现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

爱以存善: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思想,还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都提倡对亲人的爱,对人类的爱,对自然的爱,对真理的爱。

诚以立身:对他人真诚,对朋友守信,对国家忠诚,都是诚信的范畴。诚信是修养、是文明、是基石,是事业之本、立人之本。

真以求知:追求真实,追求真知,追求真理,体现了时代对于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

毅以遂志:弘大刚毅意味着强健的体魄与百折不挠的毅力完美结合,复兴民族,振兴中华,任重道远,需要身心强健、意志坚定的教育者,需要我们培养志存高远、弘大刚毅的接班人!

“爱诚真毅”体现了七中人全人格的教育理想,体现了七中人对人才规格的独特理解,体现了七中人的核心教育价值观,契合现代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精神,成为引导七中人健康发展、成长的教育理念。

校名校址

培道学校1888年创办于五仙门,1907年迁

校名校址变迁简史校名校址变迁简史入烟墩路1号

培正中学创办于1889年——培正路2号

抗战期间培道学校与培正中学合办“培联中学”于外地

1946年培道女中复校

1953年改名为广州市第二女子中学

1956年改名为广州市第30中学(男女生合校)

1958年改名为广州师院实验附中

1960年改名为广州师院实验学校

1962年改名为广州市第七中学

著名校友

培道女中校友魏俊杰培道女中校友魏俊杰“一看她那巨型的脑壳,便知道她是一个聪明的人。不错,她的数理天才是得天独厚的。在教室宿舍里常见她谆谆不倦地向同学解释那些数理难题。她是一位沉静好学的好学生,对人也很和蔼。啊!差点忘了告诉你她是全校肤色最白的一位。”

这段文字出自广州培道女子私立学校登社1949届学生毕业纪念册,所描绘的对象正是此次赴法国领取“女子诺贝尔奖”(2003届“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方华女士。那一年她17岁。

有“活校史”之称的陈孟陵老师是培道女校50届的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培道任教,如今负责培道校史编纂工作。她是李方华女士的师妹,当年已与之相互认识,而闻讯赶来的王丽卿女士更是李方华女士的同班同学。两位老人回忆起几十年的同学之情,感慨之情难以言表。

文化传承

历任校长(一)历任校长(一)传承创新 追求卓越 -- 广州市第七中学简介 历任校长简介 广州市第七中学前身为培道中学,创办于 1888 年,由美国浸信会传道会初设妇孺班开始,几经变迁,在 1962 年定名为广州市第七中学至今,是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广东省文明单位,广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学校地处广州市老城区中心地带,占地面积 35863 平方米 ,建筑面积 30991 平方米 。学校优美的环境,古朴的建筑,浓郁的书香,典雅的布局,涌动的青春

七中是省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在全国、省市竞赛中经常获奖,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当人民满意的教师”是七中人的追求。学校提出创办“科研示范校”的口号,积极拓展创新,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规模

培道中学发展来的广州市第七中学培道中学发展来的广州市第七中学活力,浑然为一体,焕发出火一样的热情和勃勃生机。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比较齐全,除了三栋教学楼外,有六层的科学馆楼,配置各学科实验室等32间;四层的图书馆,藏书 10 万册,报刊总数 279 种;体育馆总面积 5070 平方米 ,有恒温游泳池一个;有 2 个 200 米 环形跑道并附 100 米 直跑道的田径场。学校在 1999 年已建成千兆光纤校园网,多媒体教学平台已进入所有教室,全校共有计算机 562 台。每一位一线教师都配有一部手提电脑。

七中,是由解放初期的培正中学和培道中学这两校合并而成,她集两校师资、设备之优势,承良好办学之传统,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高。高中部现有 36 个教学班,学生 1779 人,教职员 138 人。在 114 名专任教师中,有特级教师 1 人,高级教师 42 人,一级教师 36 人,二级教师 33 人。教师学历达标率 100% ,其中研究生学历 18 人。 22 名教师在省、市、区学科教研会或中心组分别担任理事长、理事、中心组成员。

著名校友

七中历史上人才辈出,荣获 2003 年“欧莱雅——联合国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方华( 1949 届毕业生),模范科学工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翠芬( 1940 届毕业生),享誉美国半个世纪而不衰的航空女杰张瑞芬( 1921 届毕业生),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研制并光荣立功的符红铁( 1958 届毕业生),荣获第 39 届南丁格尔奖章、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接见的广东省医院管理学会护理管理分会主任委员钟华荪( 1962 届毕业生),荣获 1993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科学研究基金“教职员总统奖”的生物工 程 博士朱承( 1975 届毕业生)……一个个闪光的名字,见证七中百年华彩,万千英才。

教育模式

1998 年学校开始构建“三体”教育模式, 2002 年被立项为广东省教育厅“十五”重点课题; 1997 年学校教研室主任冯旭初开始构建“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 2002 年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个由中学教师负责的国家课题。广州市 16 间学校和香港 3 间学校 11 个学科 281 位教师参加了课题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6 年 3 月,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酆力亲自带领专家组到广州七中为“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进行了成果鉴定,发给了结题证书。 2007 年,校长王敬民负责的《“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并于 2008 年 1 月 18 日 举行了开题大会,广州市有 14 间学校 281 位老师参加课题实验。

教育成绩

百年老校焕光华,七中代有才人出。学校在 1996 年涌现了广东省高考英语状元韦宁; 2002 年有了广东省高考数学状元马文晋; 2003 年出现综合科状元于隽; 2004 年有了广东省艺术类考生第一名陈朗文; 2006 年又涌现了广东省高考历史科状元朱绍杰; 2007 年广东省理科基础高考状元伍伟聪。

七中学生的整体素质更是令人欣羡,从 1994 年至 2008 年,七中连续 15 年获得广州市教育局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高中升大学本科率保持在 90% 以上,上省重点率达 52% ,升大录取率保持在 100% 。同时,连续 14 年获得广州市越秀区初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