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县

郸城县

中文名 郸城县
外文名 Dancheng
别名 郸县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县长 董鸿
方言 中原官话—商阜片
地理坐标 东经115°10′~115°46′、北纬33°38′~33°65′
国家/地区 河南省周口市
政府驻地 郸城集
著名景点 郸城民俗园、郸城烈士陵园、光武寺、尊师亭
电话区号 (+86)0394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归德府地图归德府地图郸城县西周时属厉、陈,战国后期属楚。秦属陈郡苦县和项县。

西汉时,境内设置宁平县(治所即今宁平)和宜禄县(治所即今宜路)。

三国魏废县后,分属陈郡(国)武平县和谯郡苦县。

两晋至南北朝,苦县先后改名父阳县、谷阳县,原地域仍属之。

隋开皇六年(586年),置郸县,为今郸城设县治之始。

唐朝时期废郸县,其地北部归鹿邑县、真源县,南部归宛丘县、项城县。

郸城县郸城县五代至宋元,上述县名有所更改,但辖地基本沿袭未变。

明、清两代,地域大部分属归德府(今商丘)鹿邑县,少部属陈州府(明朝为开封府)淮宁县、沈丘县。

民国三年(1914年)鹿邑县在郸城集设县佐 ,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废除。民国三十年(1941年),地域分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鹿邑县和第七行政督察区淮阳县、沈丘县。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县境为共产党领导的鹿淮太县、鹿亳太县和沈鹿淮县等边区民主政权的活动地区。

郸城县地图郸城县地图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析鹿邑、淮阳、沈丘3县部分区、乡设立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属淮阳专区。

1952年8月,政务院正式批准置郸城县。

1953年1月,淮阳专区撤销,郸城县隶属商丘专区。

1958年12月,随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

1961年12月,恢复商丘专区,郸城复归其领辖。

1965年6月,增设周口专区,郸城县改属周口专区

2000年,撤销周口专区,设立地级周口市,郸城县属周口市至今。

2006年1月18日,《周口市政府关于对郸城县撤销城关镇设立办事处请示的批复》(周政文[2006]12号)同意撤销城关镇,设置洺北、洺南、新城3个办事处。(将城郊乡新村、孔桥、前罗堂、丁寨、响盘庄、丁老家、杨庄、王老家、郑小楼9个行政村划入城区)【2005年11月《周口日报》报道,城关镇将被撤销,设立洺北办事处、洺南办事处和新城办事处(因为城关镇人口已达132636人,面积超过20平方千米,有21个居委会,各项管理工作均不方便,所以该县拟对城关行政区划作出调整)】[6]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郸城县下辖3个街道、8个镇、11个乡。[7]

区划详情

3个街道:洺南街道、洺北街道、新城街道。

8个镇:吴台镇、南丰镇、白马镇、宁平镇、宜路镇、钱店镇、汲冢镇、石槽镇。

11个乡:城郊乡、虎岗乡、汲水乡、张完集乡、丁村乡、双楼乡、秋渠乡、东风乡、巴集乡、李楼乡、胡集乡。[7]

街道、乡、镇名称 居(村)委会名称及数量
数量 名 称
洺北街道 11 居委会:吴庄、二桥、张小庄、永安、吉祥、北关、王楼、胡庄、新村、王老家、郑小楼
新城街道 9 居委会:罗堂、张蒿楼、闫庄、丁寨、丁老家、罗堂、孔桥、杨庄、响盘庄
吴台街道 25 吴台、晋老家、晋菜园、周楼、李庄、杨老家、岳桥、刘三关、张小楼、大吴庄、张楼、孙楼、大牛岭、杨庄、三王岭、大张、小顾庄、方营、大顾寨、李岗楼、何湾、邵庄、晋允庄、瓜赵庄、孟岭
南丰镇 28 南丰、李路口、辛小庄、双庙、张楼、宋庄、马寨、高店、辛寨、罗张、倪堂、郭店、贾楼、唐桥、王楼、李庄、谢楼、五里、陈庄、大任庄、蒿庄、李寨、赵庄、车徐寨、磨王庄、刘胡庄、孙楼、十字何
白马镇 35 白马、刘楼、许店、周李、大周、耐中、桥口、前张寨、张胖店、张珍、大孙庄、高庄、大王楼、胡寨、程庄、连庄、左庄、洼李、齐楼、于阁、梨铧、小王楼、韩庄、仵庄、陈堂、闫寨、郝老、郝李、老牙、张庄、刁楼、大刁、杨庄、李庄、后张寨
宁平镇 26 宁平、常和集、梁崔、崔赵、许楼、安庄、牛庄、白水、马庄、王寨、芦庙、陈庄、张集、郑庄、刘竹园、刘岗、韩楼、三所徐楼、赵庄、杨中楼、陈堂、徐桥、赵京庄、腰庄、周双庙、李楼
宜路镇 27 宜路北头、宜路南头、段庄、王康楼、前陈、刘老庄、三里、高庄、张寨、杨庄、孙寨、倪集、徐庄、牛庄、王楼、吴庄、张庄、党庄、马寨、于寨、岳庄、小侯、大侯、界碑、左庄、井路口、孙老家
钱店镇 27 钱店、张寨、王君、堂庄、孔庙、大陶营、魏集、刘寨、姚庄、瓦岗、梁吴、张湾、任庄、后胡、王楼、杨寨、孙堂、钱大庄、胡楼、东魏、侯集、胡庄、大陈、大冯、朱寨、杨集、米庄
汲冢镇 33 汲冢、邢营、谢寨、鲁庄、刘庄、丁寨、张楼、邢湾、万楼、大付庄、林吉屯、徐寨、丁庄、亢王、李庄、王管、将寺、韦庄、郑集、史庄、谭老家、喻寨、徐洼、麦楼、陆庄、李寨、孙庄、黄竹园、黄楼、柴堂、张堂、张庄、增福庙
城郊乡 18 八卦桥、王楼、詹庄、西张庄、屈庄、中杨楼、杨集、罗寨、陆庄、谷集、冷庄、袁武营、时洼、大黄庄、北孙庄、西梁庄、刘双庙、曹英庄
虎岗乡 22 虎岗、刘寨、梁张庄、杜庄、路集、李牌坊、王庄、梁老家、段岭、白庄、常营、伏赵庄、小周庄、王堂、腰刘庄、连塘、王寨、后赵庄、梁新庄、刘老家、宋庄、杨庄
汲水乡 27 汲水、王大庄、王古同、卢岭、小刘庄、刘小集、西李庄、朱楼、郝庄、生李庄、左桥、左集、观音寺、押岭、张岭、杨古寺、高王庄、仵屯、竹凯店、白衣店、张庄、孙庄、孟庄、赵楼、陈刘庄、小段庄、赵庄
张完乡 29 张完集、王营、中王庄、西李庄、张湾、小张庄、大王庄、邵洼、黄庄、大周庄、李英寨、李小集、棉集、王小庙、东刘寨、杨庄、付庄、赵楼、大张庄、多迷店、铁佛寺、前庙、郭竹园、北李庄、孙庄、赵小楼、刘营、邵堂、吴庄
丁村乡 25 丁村、薛庄、王大庄、张白庄、崔堂、谢庄、大郭庄、毛寨、毛庄、付楼、大刘庄、大王庄、朱楼、王拱、卢寨、徐庄、杨庙、赵楼、高小庙、李黄楼、刘营、陶店、从楼、洼吴、李楼
双楼乡 17 双楼、申庄、韩老家、杨张庄、信寨、小赵庄、大赵庄、张盈楼、后徐楼、程庄、孔庄、徐老家、王楼、杨楼、张庙、金庙、徐花楼
秋渠乡 26 大姚庄、李堂、东周、钱小寨、马庙、张老庄、大牛庄、关帝庙、何庄、刘小寨、任楼、纪庄、靳庄、大马庄、于寨、朱大楼、赵庄、马洼、朱半截楼、高小桥、刘楼、李韩庄、王堂、前刘楼、秋北、秋南
东风乡 23 龙王庙、李岗、前刘、西陈、东于、大韩、大赵、董楼、于楼、高庄、范庄、大刘、大王、赵寨、张关庙、大树张、单楼、前赵、孙庄、郑庄、尹寨、杨庄、梁庄
石槽镇 25 刘庄、宋狄楼、陈桥、张寨、翁小庄、谢楼、小信庄、小曹楼、罗庄、小马庄、石槽、余庄、孟庄、翟庄、夏庄、位庄、大于庄、梁庄、周庄、红旗、杏店、高庄、张善庄、大曹楼、单楼
巴集乡 26 巴集、巴楼、巴屯、王屯、位冢、谭家寨、郭集、徐楼、槐李、枣岗、贾庄、前屯、后屯、刘庄、曹集、喻庄、田庄、杨屯、大罗庄、段寨、张屯、青庄、程楼、叶庄、赵堂、屯民
李楼乡 25 李楼、李庄、吴庄、大宋、后王寨、孔楼、土赵庄、贺庄、小郭庄、三村、魏张、孔集、丁集、大贾庄、袁张桥、李大寨、李小楼、张位堂、洼李庄、谭园、陆油坊、田寨、砖寺、邓鱼池、徐寨
胡集乡 25 胡集、鲁小庄、小任庄、大任庄、鲁张庄、大史庄、郭庄、李岗、鲁里、范桥、史桥、武何沟、中沟、王庄、藕坑、大于、三红、晋岗、后屯、白楼、鏊岗、闫楼、郝寺、贾集、钮河崖

自然环境

街道、乡、镇名称 居(村)委会名称及数量
数量 名 称
洺北街道 11 居委会:吴庄、二桥、张小庄、永安、吉祥、北关、王楼、胡庄、新村、王老家、郑小楼
新城街道 9 居委会:罗堂、张蒿楼、闫庄、丁寨、丁老家、罗堂、孔桥、杨庄、响盘庄
吴台街道 25 吴台、晋老家、晋菜园、周楼、李庄、杨老家、岳桥、刘三关、张小楼、大吴庄、张楼、孙楼、大牛岭、杨庄、三王岭、大张、小顾庄、方营、大顾寨、李岗楼、何湾、邵庄、晋允庄、瓜赵庄、孟岭
南丰镇 28 南丰、李路口、辛小庄、双庙、张楼、宋庄、马寨、高店、辛寨、罗张、倪堂、郭店、贾楼、唐桥、王楼、李庄、谢楼、五里、陈庄、大任庄、蒿庄、李寨、赵庄、车徐寨、磨王庄、刘胡庄、孙楼、十字何
白马镇 35 白马、刘楼、许店、周李、大周、耐中、桥口、前张寨、张胖店、张珍、大孙庄、高庄、大王楼、胡寨、程庄、连庄、左庄、洼李、齐楼、于阁、梨铧、小王楼、韩庄、仵庄、陈堂、闫寨、郝老、郝李、老牙、张庄、刁楼、大刁、杨庄、李庄、后张寨
宁平镇 26 宁平、常和集、梁崔、崔赵、许楼、安庄、牛庄、白水、马庄、王寨、芦庙、陈庄、张集、郑庄、刘竹园、刘岗、韩楼、三所徐楼、赵庄、杨中楼、陈堂、徐桥、赵京庄、腰庄、周双庙、李楼
宜路镇 27 宜路北头、宜路南头、段庄、王康楼、前陈、刘老庄、三里、高庄、张寨、杨庄、孙寨、倪集、徐庄、牛庄、王楼、吴庄、张庄、党庄、马寨、于寨、岳庄、小侯、大侯、界碑、左庄、井路口、孙老家
钱店镇 27 钱店、张寨、王君、堂庄、孔庙、大陶营、魏集、刘寨、姚庄、瓦岗、梁吴、张湾、任庄、后胡、王楼、杨寨、孙堂、钱大庄、胡楼、东魏、侯集、胡庄、大陈、大冯、朱寨、杨集、米庄
汲冢镇 33 汲冢、邢营、谢寨、鲁庄、刘庄、丁寨、张楼、邢湾、万楼、大付庄、林吉屯、徐寨、丁庄、亢王、李庄、王管、将寺、韦庄、郑集、史庄、谭老家、喻寨、徐洼、麦楼、陆庄、李寨、孙庄、黄竹园、黄楼、柴堂、张堂、张庄、增福庙
城郊乡 18 八卦桥、王楼、詹庄、西张庄、屈庄、中杨楼、杨集、罗寨、陆庄、谷集、冷庄、袁武营、时洼、大黄庄、北孙庄、西梁庄、刘双庙、曹英庄
虎岗乡 22 虎岗、刘寨、梁张庄、杜庄、路集、李牌坊、王庄、梁老家、段岭、白庄、常营、伏赵庄、小周庄、王堂、腰刘庄、连塘、王寨、后赵庄、梁新庄、刘老家、宋庄、杨庄
汲水乡 27 汲水、王大庄、王古同、卢岭、小刘庄、刘小集、西李庄、朱楼、郝庄、生李庄、左桥、左集、观音寺、押岭、张岭、杨古寺、高王庄、仵屯、竹凯店、白衣店、张庄、孙庄、孟庄、赵楼、陈刘庄、小段庄、赵庄
张完乡 29 张完集、王营、中王庄、西李庄、张湾、小张庄、大王庄、邵洼、黄庄、大周庄、李英寨、李小集、棉集、王小庙、东刘寨、杨庄、付庄、赵楼、大张庄、多迷店、铁佛寺、前庙、郭竹园、北李庄、孙庄、赵小楼、刘营、邵堂、吴庄
丁村乡 25 丁村、薛庄、王大庄、张白庄、崔堂、谢庄、大郭庄、毛寨、毛庄、付楼、大刘庄、大王庄、朱楼、王拱、卢寨、徐庄、杨庙、赵楼、高小庙、李黄楼、刘营、陶店、从楼、洼吴、李楼
双楼乡 17 双楼、申庄、韩老家、杨张庄、信寨、小赵庄、大赵庄、张盈楼、后徐楼、程庄、孔庄、徐老家、王楼、杨楼、张庙、金庙、徐花楼
秋渠乡 26 大姚庄、李堂、东周、钱小寨、马庙、张老庄、大牛庄、关帝庙、何庄、刘小寨、任楼、纪庄、靳庄、大马庄、于寨、朱大楼、赵庄、马洼、朱半截楼、高小桥、刘楼、李韩庄、王堂、前刘楼、秋北、秋南
东风乡 23 龙王庙、李岗、前刘、西陈、东于、大韩、大赵、董楼、于楼、高庄、范庄、大刘、大王、赵寨、张关庙、大树张、单楼、前赵、孙庄、郑庄、尹寨、杨庄、梁庄
石槽镇 25 刘庄、宋狄楼、陈桥、张寨、翁小庄、谢楼、小信庄、小曹楼、罗庄、小马庄、石槽、余庄、孟庄、翟庄、夏庄、位庄、大于庄、梁庄、周庄、红旗、杏店、高庄、张善庄、大曹楼、单楼
巴集乡 26 巴集、巴楼、巴屯、王屯、位冢、谭家寨、郭集、徐楼、槐李、枣岗、贾庄、前屯、后屯、刘庄、曹集、喻庄、田庄、杨屯、大罗庄、段寨、张屯、青庄、程楼、叶庄、赵堂、屯民
李楼乡 25 李楼、李庄、吴庄、大宋、后王寨、孔楼、土赵庄、贺庄、小郭庄、三村、魏张、孔集、丁集、大贾庄、袁张桥、李大寨、李小楼、张位堂、洼李庄、谭园、陆油坊、田寨、砖寺、邓鱼池、徐寨
胡集乡 25 胡集、鲁小庄、小任庄、大任庄、鲁张庄、大史庄、郭庄、李岗、鲁里、范桥、史桥、武何沟、中沟、王庄、藕坑、大于、三红、晋岗、后屯、白楼、鏊岗、闫楼、郝寺、贾集、钮河崖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郸城县郸城县郸城县位于东经115°10′~115°46′,北纬33°38′~33°65′之间。地处豫皖两省三县交界处,西临淮阳,北接鹿邑,南靠沈丘县,东部和东南部与安徽省的亳州市、太和县为邻,隶属于周口市,县域总面积1490平方公里。

气候环境

郸城县境属豫东平原,地处黄河冲积扇南缘。海拔在35.6米至43.8米之间由西北向东南稍呈倾斜,坡降为七千分之一,地势平坦,平原面积占100%。

自然资源

郸城县郸城县郸城县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6度。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258.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1%,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每平方厘米118千卡,是河南省太阳辐射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738.6毫米,年降水量在600至900毫米的年份占59%。年平均无霜期为223天,80%的保证率为202天。

水资源

生物资源

郸城县地图郸城县地图(2)郸城县有黑茨河、黑河、新蔡河、皇姑河、油河 (清水河)5条河流流经境内,地下水位较高,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加上河道支流及人工开挖的沟渠,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率高。郸城以打井配套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2013年,郸城县水资源总量为3.6亿立方米,拥有大型深眼机井23340眼,平均60亩地一眼井,机、电、井配套24930套,在连续干旱的情况下10天可浇一遍。

人口

郸城县境内既有亚热带生物,又有北寒带生物。2013年,郸城县仅粮、棉、油、烟等主要农作物,就有29属、240多个品种。

红薯:郸城县红薯种植历史修久,栽植普遍,高产稳产,原为食用佳品,现为经济作物。曾远销东北各省和新疆等地。

烟草:年种植面积8万亩左右,亩产烤烟150公斤。

水生植物:吴台莲藕,以节长、粗壮、脆嫩、味甜著称,清代《鹿邑县志》早有记载,是当地土特产之一,每年入冬至初春,内贩外运,不绝于市。

药用植物:郸城县野生和栽培的药用植物也很多,收获量较大的有荆芥、生地、薄荷、栝楼、大青根、王不留、地骨皮等,多达189种,年提供商品药材80万公斤,为省中药材生产基地。

政治

截至2013年底,郸城县总人口为1403085人。(参考资料来源:)郸城县民族多为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7%以上,其次为回族。

洺北街道 2.4万人 虎头岗乡 7.5万人
洺南街道 9万余人 新城街道 31023人
吴台镇 6.7万人 汲水乡 6.6万人
南丰镇 57480人 张完集乡 61032人
白马镇 7.5万人 丁村乡 62145人
宁平镇 7.2万人 双楼乡 5.2万人
宜路镇 7.43万人 秋渠乡 65850人
钱店镇 9万人 东风乡 5万人
汲冢镇 8.2万人 巴集乡 6.4万人
石槽镇 6.5万人 李楼乡 6.9万人
城郊乡 4.6万人 胡集乡 5.38万人

政府领导

洺北街道 2.4万人 虎头岗乡 7.5万人
洺南街道 9万余人 新城街道 31023人
吴台镇 6.7万人 汲水乡 6.6万人
南丰镇 57480人 张完集乡 61032人
白马镇 7.5万人 丁村乡 62145人
宁平镇 7.2万人 双楼乡 5.2万人
宜路镇 7.43万人 秋渠乡 65850人
钱店镇 9万人 东风乡 5万人
汲冢镇 8.2万人 巴集乡 6.4万人
石槽镇 6.5万人 李楼乡 6.9万人
城郊乡 4.6万人 胡集乡 5.38万人

人大领导

经济

县长:董鸿

副县长:宋一兵、刘锋磊、张福丽、陈凤祥、牛海燕、袁征[8]

综述

主任:李建军[9]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2010年,郸城县生产总值完成137.32亿元,比2009年增长12.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9亿元,比2009年增长34.7%;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74.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87亿元,增长2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77亿元,比2009年增长20.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6亿元,比2009年增长19.6%。农民人均纯收入4508元,比2009年增长1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22元,增长11.5%。全年用电量6.85亿度,其中工业用电量3.4亿度。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4.5亿元,较2010年初增加13.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1.43亿元,较2010年初增加3.57亿元。10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2.23亿元,金丹公司10万吨高品质乳酸等7个项目建成投产,超额完成2010年度投资计划。9个市重点项目进展顺利,80个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全面完成。新上3000万元以上项目26个,招商引资27.6亿元。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7.8亿元,建成创业园2个、园区道路10公里。

2013年,郸城县完成生产总值187.6亿元,增长10.5%,居周口市第四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16.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5亿元,增长29%;固定资产投资108.1亿元,增长23.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亿元,增长14.6%。

第三产业

郸城农业郸城农业郸城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烟叶等作物,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00万亩以上,是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粮食以小麦、玉米为主。2013年,郸城县夏粮单产1001.3斤,连续6年超千斤,粮食总产量突破20亿斤,实现“十连增”,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建有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17万亩,建成5个万亩方、22个千亩方、46个百亩方。“1115”高产示范田16万亩,建成4个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4个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和1个大豆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全县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5家、市级13家。累计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1000多家,流转土地3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8.3%,初步形成以甘薯、中药材、蔬菜等为主的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畜牧业以生猪、槐山羊、黄牛、肉鸡为主,是豫东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连续2年被评为河南省生猪调出大县。

交通

2013年,郸城县形成了食品、纺织、化工、医药四大支柱产业,涵盖热电、液糖、乳酸、制药、啤酒、搪瓷、冶金、板材、建材、红薯加工等工业门类,拥有自主出口权企业27家,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河南财鑫集团是国家大型一类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百强工业企业;河南金丹乳酸公司是省百强工业企业,年产乳酸10万吨,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其中DL乳酸产量居世界首位;郸城天豫经贸公司年产红薯淀粉、红薯粉丝3万吨,荣获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013年,郸城县食品、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年产值突破265亿元,占全郸城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财鑫集团、金丹公司被评为全省百强企业,天豫薯业产品荣获全国“百佳标准化农产品品牌”,郸城县连续三届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被评为河南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河南全省最具产业竞争力、投资环境最具吸引力产业集聚区。巨鑫生物院士科研工作站获河南省科技厅批复,郸城县已建有1个院士科研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9个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23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和省市科技进步奖。

社会

截至2009年上半年,郸城县注册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商户9.5万家,年营业收入3.2亿元,上缴地税占全部税收的50%以上,上缴国税占全部税收的30%以上。至2009年底,郸城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4.3亿元,占郸城全县生产总值20.3%,比2008年增长18.9%,增速位居三次产业第一位,高于第一产业14.5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3.7个百分点,郸城县三产之比达到28.7:51:20.3。

教育事业

郸城县郸城县截至2008年4月底,郸城境内省、县、乡道公路总里程1097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74公里。辖区内有三条省道(S210、S329、S207)交汇于郸城,通车里程138.6公里;县道6条,通车里程159.7公里;乡道18条,通车里程363.3公里;通油路村道58条,里程262公里。2007年底该县所有行政村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境内大桥1座131.6延米,中桥30座1712延米,小桥87座1779.5延米。县城东距京九铁路亳州站40公里,南距漯阜铁路沈丘站20公里,距三条高速(南洛、大广、永登)各20公里。

郸城县郸城县

医疗事业

文化事业

郸城县城郸城县城截至2012年,郸城县有职业教育学校5所,普通高中7所,初中65所,小学546所,是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河南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县、河南省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县。2013年郸城中招成绩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第一。周口市中招前10名郸城4人,前50名郸城22人,前100名郸城43人。600分以上郸城315人,占全市39.1%;570分以上郸城1366人,占全市28%。全县一本上线1422人,上线率13.32%,全市第一;二本上线3720人,上线率34.84%,全市第二;三本上线6338人,上线率59.4%,全市第二。郸城一高考生以683分居河南省理科第二名,全省理科前10名郸城2人,周口市理科前100名郸城占47人,周口市文科前10名郸城6人,前20名占10人。继2012年考取23名清华北大后,2013年全县共有26名考生被清华、北大录取。郸城教育工作得到省市领导的专门批示,市政府对郸城县教育工作进行通令嘉奖。

建设事业

郸城县人民医院郸城县人民医院2012年,郸城县获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县人民医院静脉曲张外科治疗、第二人民医院高血压临床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被命名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积极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完成入户登记工作。

旅游

豫剧《天职》豫剧《天职》2012年,郸城完成19个乡镇文化站建设,豫剧《天职》获省黄河杯戏剧大赛剧本创作金奖。

著名人物

郸城县基督教堂郸城县基督教堂郸城原是一个不足200户人家的小集镇。建县后,拓宽城区,整修街道,发展交通,加强基础建设。1999年,郸城全县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大部分村都上了通柏油路。市话交换容量达1.6万门,农话容量达2万门,移动通讯基本实现了无缝覆盖县城主要街道都加宽取直,铺设了柏油路面。商业区网点密布,学校、医院、影剧院错落其间。70年代建设的窄轨小铁路许(昌)郸(城)线在这里设立终点站,干线公路有商(丘)临(泉)路、漯(河)双(沟)路在此交汇贯通。这个昔日的偏僻小集,现已演变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2012年,郸城县城面积30平方公里,县城人口20万,城区金融、水电、通讯、商贸、物流、医疗、教育及产业配套齐全。2011年10月9日,郸城县电业局35千伏押岭变扩建工程 、10千伏及以下工程分别荣获2011年度省公司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安全质量流动红旗”。

荣誉

历史文化春秋时,老子执炉炼丹于洺水之滨,丹成后著《道德经》,便有“丹成”称谓,今洺河北岸尚存老君庙、炼丹炉遗址。县城南5公里有段寨遗址,早期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龙山文化,出土大量陶器;城东10公里有宁平国古迹,公元26年,汉光武帝刘秀封妹刘伯姬为宁平长公主,封地故城即宁平,今宁平镇南有公主陵;县城西10公里有西汉廉吏汲黯墓冢,现保存完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时期,郸城是革命圣地,抗日将领彭雪枫、张爱萍、魏凤楼、李子木等都曾在郸城开展革命工作,现存有彭雪枫新四军游击支队整训纪念馆、红军碑、张又铭纪念亭。 公主陵公主陵
王子升仙亭战国时,纵横家鬼谷子,到洺河桥下避风,遇二老者弈棋炼丹,丹成后王子服丹升仙,由此郸城又名“仙城”,现洺河上有“王子桥”与“王子亭”。 王子升仙亭王子升仙亭
老牙人祖庙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因文化大革命被毁。1997年当地群众自发筹款进行了复建。公园内绿化全覆盖,拥有庙宇数十座,古碑,古树,古坟等。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元宵节这里会举行具有百年传统的庙会,这里也是一个展现伏羲文化的舞台。 老牙人祖庙老牙人祖庙
中原民俗文化园位于县城东15公里,集农、工、商文化为一园,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民俗园始建于2004年秋,2006年春初步竣工,占地30余亩,内有科技园、阅报栏、图书室。整个园区共有公共娱乐场所、天工开物馆和集贤堂3大部分及12个景点组成。 中原民俗文化园中原民俗文化园

词条图册

历史文化春秋时,老子执炉炼丹于洺水之滨,丹成后著《道德经》,便有“丹成”称谓,今洺河北岸尚存老君庙、炼丹炉遗址。县城南5公里有段寨遗址,早期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龙山文化,出土大量陶器;城东10公里有宁平国古迹,公元26年,汉光武帝刘秀封妹刘伯姬为宁平长公主,封地故城即宁平,今宁平镇南有公主陵;县城西10公里有西汉廉吏汲黯墓冢,现保存完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时期,郸城是革命圣地,抗日将领彭雪枫、张爱萍、魏凤楼、李子木等都曾在郸城开展革命工作,现存有彭雪枫新四军游击支队整训纪念馆、红军碑、张又铭纪念亭。 公主陵公主陵
王子升仙亭战国时,纵横家鬼谷子,到洺河桥下避风,遇二老者弈棋炼丹,丹成后王子服丹升仙,由此郸城又名“仙城”,现洺河上有“王子桥”与“王子亭”。 王子升仙亭王子升仙亭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