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藤黄(6)乔木,高8-20米,胸径15-45厘米,树皮灰褐色,分枝细长,多而密集,平伸,先端下垂,通常披散重叠,小枝和嫩枝具明显纵稜。叶两行排列,厚革质,具光泽,椭圆形、长圆形或长方状披针形,长(14-)20-34厘米,宽(4-)6-12厘米,顶端急尖或钝,稀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中脉粗壮,两面隆起,侧脉密集,多达35-40对,网脉明显;叶柄粗壮,基部马蹄形,微抱茎,枝条顶端的1-2对叶柄通常玫瑰红色,长1.5-2.5厘米,干后有稜及横皱纹。
伞房状聚伞花序,有花(2-)5-10(-14)朵,腋生或从落叶叶腋生出总梗长约6-12毫米;花两性,5数,花梗长1.8-3厘米;萼片和花瓣3大2小,边缘具睫毛;雄蕊花丝下部合生成5束,先端分离,分离部份长约3毫米,扁平,每束具花药2-5,基部具方形腺体5枚,腺体顶端有多数孔穴,长约1毫米,与萼片对生;子房圆球形,通常5室,花柱短,约1毫米,柱头盾形,中间凹陷,通常深5裂,稀4或3裂,光滑。浆果圆球形或卵球形,成熟时黄色,外面光滑,有时具圆形皮孔,顶端突尖,有时偏斜,柱头宿存,基部通常有宿存的萼片和雄蕊束。种子1-4,外面具多汁的瓢状假种皮,长圆形或卵球形,种皮光滑,棕褐色。花期3-5月,果期8-11月。[1]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东部,孟加拉东部经缅甸、泰国至中南半岛及安达曼岛也有分布,日本有引种栽培;中国云南南部和西南部至西部(尤以南部西双版纳分布较集中)及广西西南部有零星分布,广东有引种栽培。生长在海拔100-1400米的沟谷和丘陵地潮湿的密林中。[1]大叶藤黄
采种:种子发芽率90%左右。经催芽处理的种子,气温在10-20℃并保持一定的湿度,播种后15天左右可以出苗,未经处理的种子育苗则需30多天。
播种:宜随采随播或早春播。春季播种要沙藏。播种多采用条播,先整地成高0.23-0.33米,宽1.16-1.33米的畦,开行下足基肥,每隔10厘米下一粒种子,覆土,用稻草或薄膜覆盖保温保湿,约半个月苗木全部出土。
嫁接苗:大叶藤黄是藤本植物,宜用的嫁接方法有劈接或芽接。一年四季都可嫁接。当年育苗当年嫁接宜在秋季,多用芽接。当年育苗次年嫁接宜在春季,多用劈接。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掌握要领,操作仔细,成活率都可达90%以上。
压条与插条:利用大叶藤黄藤条易发芽生根的特点进行压条是一种快捷的繁殖方法。做法是在葡萄贴地的藤条节间处挖一小土坑,将节间埋人坑内覆土压实。一个月后发出新根,沿生长方向留2个节间剪断,即得一新植株。扦插与压条大同小异:先剪好扦插条,长3-4个节间约10厘米,集中进行扦插。做好保湿保温,成活率是很高的。
果实成熟后黄色,可供观赏,可用于公园、绿地等栽培观赏,也可作行道树。[2]果成熟后可食用,其味较酸;种子含油量17.72%,可作工业用油;黄色树脂滴入鼻腔,可驱使蚂蝗自行退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