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蛟,男,汉族,宣汉县人,中共党员,达州市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主任[1]。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达州市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著长篇小说《飓风洪流》、《山里的月光宝盒》、中篇小说《婚约》、文集《云在巴山》、诗集《跟着云朵去远方》[2]等。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撰写发表稿件1000余篇,1次获中国地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4次获四川省新闻奖一等奖, 3次获省政府新闻一等奖。经他编辑获省级以上好新闻奖的作品达到30余篇,获市级好新闻奖50余次。
于蛟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善于从平常的生活中发掘极有价值的新闻。他撰写的《张家溜溜的大哥在哪里》,发掘出世界关注的《康定情歌》的作者——李依若,他的家乡宣汉马渡因此成为川东民歌之乡,被命名为省级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
于蛟是一位极具爱心的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他始终将关爱的目光对准贫困者,撰写的《八岁女孩在敬老院里长大》,引来社会无数爱心人士对一位孤女源源不断的资助;他采写《六只母山羊与十名特困生》,先后被评为达州、四川、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于蛟同时是一位极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他注重策划,先后在达州“9.3”洪灾、“7.8”洪灾、“同一首歌——走进达州”、“省十运会和六届残运会”等重大事件和活动中策划编辑大型特刊10余次,获得积极的社会反响。他努力探索市级广播电视报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有效形式,取得了党和群众都满意的效果。他创办的《百姓热线》、《政风行风热线》等栏目,接听了数以万计群众打来的咨询和求助电话。
于蛟同志主持报社工作以来,他团结带领报社干部职工,努力探索市级广播电视报刊创新发展模式,以“独创、深度、贴近、精美”的办报理念,办出了全省质量一流的电视报,无论宣传质量还是经营规模,遥遥领先同类报刊,成为全省乃至西南地区广播电视报刊中的领头羊。2009年8月,他通过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成功申办全国首家一周双刊的电视报,为广电报刊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在办好报刊的同时,他积极发展网络新媒体。由他负责管理的达州新闻网,先后获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颁发的新闻发布资质和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视听新闻许可证。通过对广电传媒新闻资源和报社人力资源的整合利用,他将达州新闻网办成了达州新闻门户网站, 2009年该网站被评为全国百强新闻网站。
于蛟同志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不断在文学领域探索。2013年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23万字长篇小说《飓风洪流》。以媒体人视觉洞悉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遭遇的飓风洪流以及媒体人在都市生活中的沉浮,是国内第一部深刻直击传统媒体生存状态的文学作品。创作手法上呈现出倒置时空,颠覆传统的新锐特征。
《山里的月光宝盒》抛弃传统宏大叙事,以罕见的片段体结构,清新细腻的笔触,讲述山里孩子的童年生活,并未因为物质上的匮乏而失去快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们是天之骄子,太阳、月亮、星空、云朵;风、雷、雨、电;花、鸟、虫、鱼;牛、羊、猫、狗,伴随成长的路上,有许多让今天城市孩子惊奇而神往的童话故事……
文集《云在巴山》,收集编录作者从事写作以来发表于国内外各级报刊杂志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人物传记百余篇,呈现出作者在文学路上的坚实足迹……
现代诗 清水出芙蓉 《 老照片》 审美感受“我坐在梯子坡的岩边上/凉风在脚底挠个不停//太阳坐在对面的山坡上/黄牛身上披了一层金//越看太阳越像个饼/干瘪的肚子响起咕咕声//牛儿还在山坡上啃草/太阳落土慢吞吞//太阳啊,你不想回家吗/我饿得早就没精神//我家烟囱冒烟了/就等妈妈唤儿声”(《儿时看日落》),这首诗语言富有质感,极像陕北民歌信天游,诗人自言自语,边看边说,直接就把读者拽到身边,牵引着,在黄昏的大山里,体验落日、凉风和山里孩子童年的诗意感觉
于蛟诗集《跟着云朵去远方》 可以看出,于蛟在民歌之乡长大,从小耳闻目染,深受熏陶,这一切成了他诗歌创作的灵感之源。因此,他写诗,就像站在山梁上呼喊和宣泄的劳动者一样,完全是触景生情,兴之所至,脱口而出。纵观人类历史,那些经典诗歌的诞生,莫过于此。他从乡村走出,教过10年书,后来做了媒体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行走,他说,这些诗都是为自己而写,都是有感而发,情不自禁的表达。读他的诗,可以读出这些诗的自传色彩,从中窥见诗人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