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2月29日,傅锦华出生在融安常胜街的一个普通人家。父亲是小商贩,经常在街道的业余剧团唱戏,妈妈天生亮嗓子,从小就教傅锦华唱刘三姐的歌曲,傅锦华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常胜街业余剧团的演员们一起在街上演出。
1955年,傅锦华和全国的许多业余剧团一起到北京演出。4月10日,她进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正式学习彩调。
1960年5月,她和蔡秀英等人一起到长春为电影《刘三姐》配音。
1960年6月到10月,随《刘三姐》进京演出。
崔永元看望傅锦华2013年2月2日,为电影《刘三姐》配唱的傅锦华因病离世。4日上午,傅锦华的追悼会在南宁举行,来自各地的傅锦华200多位亲朋好友以及粉丝一起,送别这位将生命奉献给彩调的“刘三姐”。除了众人,陪傅锦华走最后一程的还有那首《藤缠树》。
主演过《刘三姐》、《王三打鸟》、《李双双》等50多个彩调剧目。
傅锦华“刘三姐”是提及广西绕不开的话题,然而直到今天,许多人知道电影《刘三姐》里刘三姐的扮演者是黄婉秋,却不知道为她配音的是广西彩调剧团的傅锦华。一晃45年过去了,历史在经过漫长的误读后,给了一次正确的提示。2005年6月,傅锦华获当代中国电影歌曲“优秀演唱奖”。对于这样一个迟到的奖,傅锦华感慨万千,但她说得最多的一个词语却是“喜出望外”。
一般来说,一个人心里藏着多少爱,就有多少恨。傅锦华心里没有过多的仇怨,有的只是对彩调的一片痴情的追寻。抛开世事的复杂,她的心一如从前那么单纯。戏剧舞台耀眼的灯光、华美的服装离她越来越远,历史却越来越清晰地记住了她的名字。
徐峻泰是当年电影《刘三姐》里“李秀才”的扮演者。他说,由于自己在电影里有角色,因此对刘三姐的歌声是反复地听,但是刘三姐的歌总是百听不厌。它反映了壮乡人民丰富的文化特征,折射出广西人民深厚的情感,应该成为广西地域文化的象征。而不夸张地说,傅锦华应该是地域文化的一面旗帜,—个标志。